|
土地也应“全流通”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15日 13:13 《商务周刊》杂志
标语:股市评论 其实土地也应“全流通” 既然是供不应求,为什么不尽快生产更多的住宅,以满足消费的需求呢?“百姓足,孰与不足?” □文 缥缈 2007年以来,内地一线城市的房价快速上涨。其诱因到底是什么? 房地产行业从来不是一个孤立系统,它与一个国家的货币政策、发展水平、人均收入、投资渠道以及人们对未来的预期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事实上,房价高涨的显性原因,就是因为供不应求。既然是供不应求,为什么不尽快生产更多的住宅以满足消费的需求呢?这样做不是非常简单地缓解了供需矛盾,从而使房价的运行更加平稳吗? 商业史告诉我们,在1886年,一瓶可口可乐的价格是5美分。如果这样计算,当时的5美分大约相当于今天的1.5美元。这不是问题。问题是当房屋的销售价格成倍上涨的时候,可口可乐的价格,前后经历了几代人,都没有任何变化。当其他商品价格都在上涨时,可乐价格一直保持每罐5美分。而在此期间,糖价上涨了两倍,咖啡价格上涨了7倍,但可乐5美分的价格一直持续到1946年,太平洋战争结束之后。 经济学将这种现象称为“刚性价格”,名义价格的刚性,反映的是反周期性的社会需求。可口可乐的价格之所以能够保持平稳地运行,并不依赖经济周期的改变而改变,是因为它的产品有一定的销售时效。 事实上,我们希望所有重要的商品价格具备一定的稳定区间,比如粮食,比如住宅。不断飙升的房价,是内地城市居民改善生活条件的主要消耗性价格。为什么开发商会有提价的冲动,并且具备提价的能力,才是我们应当面对的主要问题。 据说,不能按照市场需求尽量建造住宅的原因主要因为土地的供应不足,公用工程的供应同样不足——盖房子是离不开土地的,是离不开“七通一平”的。 那么,中国已经没有完全符合开工条件,完全可以立即进入施工的住宅用地了吗?当然有,而且还有很多,不过这些土地都闲在那里,只能用来长草或是种菜。而很多人——包括痛苦地正在承受高房价的人都认为,我们必须确保那些“杂草生长”的土地的面积不被“消减”,却不允许这些土地为了得到更多的利润,自由地转化到住宅产业的消费与生产中来。 众所周知,有一种最最传统的“农业资源”,叫做“住宅”,如果我们有条件地开放现行的国家土地政策,城市的房价也可以成为“刚性价格”,至少不会令房价成为如此敏感的社会问题。 在当今的世界,其实一个大国的房价主要取决于政府的态度,坚持保护农业用地,维持国有土地政策,真实收益有可能是最低的。很多时间,政府并不是在“固守”农地的面积,也许政府是在固守现有的土地分配格局。 供给不足的背后是制度的缺失,对当前的土地分配格局不闻不问,对于住宅的价格听之任之,结果就会压制穷人对于住宅的根本需求。如果这也叫市场经济的话,肯定错的离谱。 其实土地也应当“全流通”,无须给其以任何限制。近年来的股改经验已经告诉我们,对于任何投资品,扩大供给的制度潜力几乎是无限的,有多少的供给,就有多少相应的需求。这个结论,看似异常奇怪,供给怎么能够不考虑需求呢?但在某些约束条件下,比如股改政策,只是给出一定的“补偿”,那么供给与需求就完全可以“各自扩张”,由此所盘活的社会资源,将令所有的民众受益无穷。 相对于股市,中国的农业用地,本来已经非常容易管理,如果实现了土地资源的自由流转,我个人的观点,总体的农地面积不会减少,反而会有所增加;只有可以自由获得的土地,价格才能公道。那样我们就会发现,房价其实可以永远不变。 据有关研究单位的统计,目前全世界真正实行土地国有的国家,只有中国和马来西亚两国,仍然由政府“完控”土地储备,以中国这样大的国家,国土面积如此之大,人口如此之多,我们怎么可能这样管理国家的土地?我们又怎么可能把所有的钱都“卡死”的同时,再把所有的土地也都“卡死”呢?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既然如此,国家土地政策也应进行改革,实现土地的“全流通”。须知,比土地更加难以管理的股票都可以实现“全流通”,那么土地是有“根儿”的,相关部门给个政策,让它们真正地“流通”起来,有百利而无一害,难道还能跑了不成?“民为国本,本固邦宁;百姓足,孰与不足?” 仅仅在10多年前,中国人的梦想,还不仅仅围绕着城市,海子那首著名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这样说:“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但很多人无法实现这样的幸福,因为它被我们的政策制度剥夺了。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