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中国企业如何超越基于成本的竞争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08日 14:21 21世纪经济报道

  北京报道 见习记者 陈晓平

  12月7日,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在北京发布了一份题为《2008年BCG新全球挑战者:快速发展经济体百强企业如何改变世界》的研究报告。来自快速发展经济体(RDE)的100家入选企业中,中国有41家,其次是印度,有20家。

  所谓“新全球挑战者”,是指增长迅速、急速全球化并重塑全球行业的公司。2006年,前100家“挑战者”总收入达到了1.2万亿美元,总采购量达到了5000亿美元。BCG预测,其总收入在2010年将达到3.3万亿美元,2015年将达到11.8万亿美元,将对老牌跨国公司主导市场的格局形成挑战。

  报告的撰稿人之一、BCG大中华区主席麦维德(David Michael)提醒老牌企业,“行业领导需要认清这些新的竞争者并且快速行动,抢得先机的公司可以把新挑战者转化为关键客户、供应商甚至战略伙伴。而现在的问题是,很多老牌公司的管理者甚至没听说过这些挑战者的名字。”

  中国入选的41家企业中,中石油、中移 动、中粮、宝钢等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公司共有29家,当然还有格兰仕、玖龙纸业、万向集团、美的集团等民营企业。41家企业2006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45亿美元,其中来自海外市场的收入占17%。

  12月7日,报告发布当天,本报对麦维德进行了独家专访。

  麦维德认为,中国现有企业的竞争力主要还是依赖成本优势,需要采用持续投资研发、进行品牌开发、寻找合适的并购机会三种战略以超越基于成本的竞争。

  但他相信,中国会产生“全球化浪潮第二波”,主力就是中国的民营企业。

  成本优势还是最大的竞争力

  《21世纪》:报告中提到“许多来自RDE国家的企业将其业务建立在低成本的基础之上”,这种描述是否也适用对入选的中国企业的描述?

  麦维德:总体而言,确实如此。从比较优势和历史轨迹的角度分析,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基础就是低成本的价格优势。当然,中国企业正通过产能扩张、全球销售等措施来谋求新的优势,但并不足以改变这种判断。

  事实上,低成本不是坏事,可以凭借此形成良性循环:低成本销售-占领市场-获取利润-增加产能和改进技术-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真正的风险在于过于依赖成本优势,除了低成本,没有竞争优势。

  《21世纪》:中国入选企业多数是大型国有企业,相当一些企业具有垄断性质,它们的竞争力也主要是在低成本吗?

  麦维德:要具体到细分行业进行分析。一部分国有企业从事制造业,它们参与全球竞争,谋求全球市场份额,低成本是重要的竞争优势。当然,部分企业是因为掌握了关键的资源或者网络,像能源企业和中国移 动。

  《21世纪》:您在报告中建议,需要“超越基于成本的竞争”,对于习惯以低成本取胜的企业,这种超越将遇到怎样的困难呢?

  麦维德:困难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如何定位差异化。这需要更多的战略思考和针对消费者需求的洞察,尤其是不熟悉的海外顾客;其次,是如何执行差异化战略,执行依赖于企业组织自身在设计、营销等方面的能力,而这些能力需要时间培养。

  一个可供中国企业借鉴的例子是韩国现代汽车。十五年前现代汽车进入美国市场的时候,就是采用低价策略,但是成功只维持了很短时间,于是,现代汽车开始专注于质量改进,实行差异化竞争,现在西方世界认可了它们的能力。培养超越成本的竞争力,现代汽车花了十五年时间。

  会有中国的金融企业成为新挑战者

  《21世纪》:入选的中国企业主要集中在能源、制造业等传统领域,为什么没有金融服务业的中国企业进入名单,是由于某些能力的不足吗?

  麦维德:中国的金融企业同样进入了考察范围,只是它们海外业务的规模和所占比重相对较小,因此最后并未进入名单。落选本身并不关乎能力,而只是所处全球化不同阶段的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的数据采集是在数个月前。而就在最近几个月,中国的银行相继宣布了数起跨国金融并购。我相信,以后会有中国的金融企业成为新挑战者。

  《21世纪》:中国投资公司可能成为候选者吗?

  麦维德:中国投资公司作为主权基金,不同于一般的金融机构。它主要是控股公司,不是运作实际业务的企业,类似于新加坡的淡马锡,不属于我们的考察范围。

  《21世纪》:由于本土资本市场的兴旺,很多中国公司拥有巨大的市值规模,比如中石油已成为世界上市值最大的公司,你觉得这些新挑战者的未来的业绩表现能够匹配现在的估值吗?

  麦维德:资本市场的定价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我本人也不知道答案。但是,高股价说明投资者对其怀有很大期望,这会给企业业绩带来很大的压力。

  相信中国会产生“全球化浪潮第二波”

  《21世纪》:我们发现,中国入选企业多数是国有企业,而同样发展迅速的印度入选企业则全部为私营企业,没有一家国有企业。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麦维德:我们也注意到了两个国家这种有意思的对比。目前,中国参与全球化的先行者主要是国有企业,整体而言民营企业规模相对较小,但我们相信中国会产生“全球化浪潮第二波”,主力就是中国的民营企业。比如,此次新入榜的玖龙纸业,它的规模已经足够大,开始接受全球化的洗礼了。

  印度的国有经济曾经也非常强大,只是主要集中于国防、军事、公用设施等领域,政府并不鼓励这类企业参与全球化。另外,印度私营企业的发展一直是持续的,已经有相当规模的积累,专业性比较强,比如入选的印度塔塔公司,其经营历史已经超过一百年了。

  《21世纪》:中国企业在全球化过程中,遭受了不少非经济因素的责难,比如参与非洲能源开发被非议为掠夺资源,您对中国企业有什么建议?

  麦维德:事实上,来自任何一个国家的任何一家企业都会遭遇相似的问题。二十年多前,日本企业在美国同样备受非议;现在,中国媒体对于跨国公司并购不也很有议论吗?参与全球化的企业必须意识到,它们不仅处于全球化的经济体系中,还置身于国际政治环境。

  我只能说,中国企业应该学会如何管理自身的企业形象,学会适应这种政治环境,因为全球化的现实就是如此。

  跨国并购需要倾听不同的声音

  《21世纪》:中国已经出现了很多跨国并购的案例,比如联想、TCL进行的并购,现在已经可以观察到并购的部分影响了,您能对此做些评论吗?

  麦维德:这个世界上,总有公司或资产等待出售,中国企业首先需要考虑并购与否带来的影响。如果不并购,自己的竞争对手可能会并购,假设联想不并购IBM的个人电脑业务,那方正可能会购买,如果选择并购,又要处理并购带来的更复杂的问题。

  其次,需要意识到并购交易是简单的,但并购之后的资源整合是困难的,中国企业应该倾听来自各方面的不同声音。

  《21世纪》:应对全球化,中国企业的管理团队需要做出哪些调整?

  麦维德:中国企业的多数业务还是在国内,外部环境相对不熟悉,建议董事会和管理层应该有一部分合适的外籍人士,并能建立吸引外部人才的机制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