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经济复苏中的日本人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9日 02:27 第一财经日报

  丁可

  经历了泡沫经济崩溃后漫长的等待,日本经济终于走出谷底。自2002年2月起,景气持续扩张62个月,为战后最长。连续15年走低的地价,也从年初开始止跌上扬。那么,日本人的生活又有什么变化呢?

  学生们可能是这次经济复苏最大的受益者。反映招工需求的“有效求人倍率”(月计划招工人数和月求职人数之比),从上世纪90年代的不足0.5,回复到1以上。每日交流株式会社每年对找工作的学生进行问卷,让他们用一个字总结求职过程。2001年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当年学生选择的汉字的前三位是“苦”,“耐”,“忍”。随着经济好转,从2004年起,“乐”字开始排在首位。2006年的前三位分别是“乐”,“迷”,“动”。

  从学生们选择“乐”的理由来看,“找工作本身就让人开心,工作比预想的要好找”,“报了很多企业,几乎没有不录取的。每次都盼着去面试,整个求职过程都很开心”。排名第二的汉字“迷”,在日语里有难以抉择的含义。学生表示,“去了很多企业,无论哪家都很有意思。很难把想进的企业定下来”。学生们的感想,反映了日本就业市场上正在发生的显著变化。

  另一方面,一般民众在经济复苏中受益很少。各种类型的问卷调查都显示,公众普遍缺乏对景气上升的切实感受。比如据《读卖新闻》2006年12月调查,对于日本政府的“经济正在复苏”的判断,有78%的被调查者表示,“不太有”或者“完全没有”切实的感受。69%的受访者表示,与一年前相比,生活没有什么变化。而63%的人表示,与一年前相比,用于购物的支出,有“非常大”或者“一定程度”的减少。超过70%的人认为收入差距正在扩大。对于目前的生活,46%的人表示自己是“中等里的中等”,这一数字比2005年底的调查降低了6个百分点。相反,“中等偏下”占到33%,同比增加6%,为迄今最高。认为处于“下等”生活水平的人也占7%。

  日本公众的这种感受很大程度是前首相小泉纯一郎主导的结构改革带来的。这场改革通过引进竞争机制,打碎了此前极度平均的分配制度。然而,改革也使日本变成一个“格差扩大社会”。正规社员和临时工、城市与乡村、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改革的成果只能惠及一小部分高收入群体。而棘手的养老金改革、财政赤字等问题未能得到根治,更加深了日本人对未来的不安。在此背景下,《下流社会》这本描写低收入阶层的书一度在日本大为畅销。

  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日本已不再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样不断向上走的社会。小林是某私立大学的退休教授。“我们是靠养老金生活的,感受不到经济复苏给生活带来的改变。” “这个时代和高速成长期很不一样。那时工资每年都在涨,人人都有梦想。大家觉得,只要努力,什么样的目标都能实现。”作为一个经历过数次经济波动的日本人,他的话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此次经济复苏中日本民众的心态。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