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顶账公司出现打破正规与民间金融之间藩篱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8日 11:17 中国经营报

  作者:邬静娜

  民间“顶账”公司的出现,可以说是“借新还旧”在新时期新情况下的一种变脸。“借新还旧”其实并非新事物,早在1983年,国有企业基本建设资金开始由国家财政统一拨款改为国家专业银行贷款,专业银行根据国家信贷计划为国有企业核定一定的流动资金贷款额度,企业就可以在这个定额内随时获得贷款,并且只支付利息,不归还本金,只需在贷款期满后,更换借款借据。这是最初的“借新还旧”。

  “借新还旧”,从其出发点看,是银行和企业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找到的一种信贷手段:对那些没有偿还能力的企业,银行即使将贷款作逾期处理,从此不再给它一分钱,也根本收不回前期贷款本息,诉诸法律还要支付诉讼费,银行何不“借新还旧”拉企业一把,以求企业顺利还上头笔贷款,同时也帮它贷到了第二笔款项。

  不过事情总是这样。银行与企业的“借新还旧”最初本义并非故意扰乱金融秩序,但后来却变味了。

  个中重要原因,涉及银行信贷人员的职业操守。对那些原有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的金融机构,或许严控贷款是最好的办法,但流动性压力又迫使银行无法真正关闭贷款闸门——为了控制不良贷款率,监管机构以及各家金融机构内部都有大量规范和要求。贷款收入仍是银行业绩的主要贡献者,而业绩考核的压力对某一分行、某一支行,从负责人到普通员工,一点也不比不良贷款率的压力小。

  因此尽管监管部门严格控制“借新还旧”,但“顶账”公司还是自自然然地生长起来。

  撇开银行的尴尬,谁会是机会的获益者?青岛的“顶账”公司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此前在山西甚嚣尘上的民间票据贴现业务,也是民间资金抓住了金融机构不愿给小额汇票持有人贴现的机会。对民间金融参与者而言,正规金融机构就像一个巨大的机会宝库,“它们漏出来一点,就够我们吃的了。”于是他们积极向金融机构靠拢,用实际行动打破了正规与民间金融之间的藩篱,同时也滋养着形形色色的腐败和寻租。

  这看起来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角力。

  谁会是这场战争最终的胜出者?

  更值得深思的是,监管者在打击和疏导之间如何平衡,可能是比一味严查更有意义的政策取向。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