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网北京4月8日讯 国务院近日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服务业准入制度。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服务业,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服务企业,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在服务业中的比重。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入的服务领域,都要向社会资本开放;凡是向外资开放的领域,都要向内资开放。
此意见的出台对服务业意味着什么?向社会资本开放后,中国的服务业又会呈现出什么格局?将受冲击的行业和部门又该怎样应对?对此,人民网独家专访了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祁述裕。
问:最近,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务院为什么要专门就服务业制定一个指导意见?
祁述裕:服务业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第三产业,包括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以及政府公共服务等众多行业和领域。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不协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是服务业发展滞后。2005我国年服务业占GDP比重仅为40.2%,世界服务业产值占GDP比重平均水平为67%,中低收入国家服务业占GDP比重的平均水平为43%,服务业的差距由此可见一斑。
近些年,我国政府一直十分重视发展服务业。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中指出:要制定和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物流、信息和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文化、旅游、社区服务等需求潜力打的产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重点是加快发展服务业和优化工业结构。大力发展服务业,改变经济增长过度依靠工业拉动的格局,既能大量增加就业岗位,还能显著提高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益。今年3月份,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优化产业结构。重点是大力发展服务业,提升工业层次和水平,继续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由此可见,重视发展服务业,是一以贯之的。在此背景下,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反映了政府对发展服务业的思考更加成熟和系统化了。
问:《若干意见》特别谈到要大力发展文化类的服务业。与您所说的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是服务业很重要的领域完全一致。能不能具体说说文化类服务业为什么很重要?
祁述裕:理解文化类的服务业的重要性,需要加深对资源、消费、创新、城市和国家竞争力等几个重要概念的的认识。一是资源问题。
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素。资源包括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有形资源主要指矿产、耕地、淡水等物质资源,无形资源主要指文化、技术、资本等。我国有形资源相对短缺。人口数量多、人均资源少、环境压力大,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一些主要物质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例如,我国人均耕地仅0、1公顷,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2%;人均淡水资源量仅2257立方米,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2%;人均森林面积仅0、12公顷,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0%;大多数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消耗大量物质资源来实现的。以2005年计,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约占世界总量的4、1%,而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氧化铝、水泥的消费量却分别为世界消费总量的7、4%、31%、30%、27%、25%和40%。目前,我国50%以上的铁矿石、60%以上的氧化铝、40%的原油要依靠进口。在我国推进工业化过程中,能源消费强度大大高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约为美国的3倍,日本的7、2倍。按现行汇率计算,我国目前单位资源的产出水平相当于美国的1/10、日本的1/20、德国的1/6。 多年来,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过多依靠扩大投资规模和增加物质投入,资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加剧,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经到了无法为继的程度。走新兴工业化道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发展,逐步建立节约型、环保型产业结构,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解决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日益突出的矛盾,一方面要提高对物质资源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要更加重视发掘无形资源特别是文化资源。文化资源包括人类社会特别是本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和精神动力。文化产业就是以文化资源为基本内容,以现代科技为主要手段,以资本为支撑,通过对知识、信息和意象进行加工和创造,把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交换价值的精神消费产品的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解决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日益突出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这是因为随着人类社会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有形资源的价值逐步在降低,无形资源的价值则日益突出。同时,物质资源一般具有不可再生性,而文化资源具有可以重复利用、多次加工、不断创造的特点。我国有形资源相对短缺,但无形资源特别是文化资源极为丰富。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传统,多样化的民族文化形态,丰富复杂的现代生活和表现形态。这些都是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也为发展文化产业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二是消费问题。
消费包括两者形式的消费:一种是有形消费,一种是无形消费。有形消费主要指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的消费,无形消费主要指满足精神需求的消费,包括教育、娱乐、旅游、体育消费等。消费、投资、出口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要保持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做到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居民消费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2006年投资和消费比例失衡态势继续扩大。据统计,我国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已从上世纪80年代超过62%,下降到2005年的52.1%,2006年前三季度,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仅为51.1%。居民消费率也从1991年的48.8%,下降到2005年的38.2%,均降为历史最低水平,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任务十分紧迫。
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一是要解决好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等一些基本的民生问题;二是要努力拓展消费领域,扩大消费需求。不仅要努力增加居民的有形消费,还要努力创造条件,扩大居民的无形消费,满足居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根据国际经验,一般来说,人均GDP在1000美元以内,人们主要关心的是基本的物质需求的满足。人均GDP在1000美元――3000美元之间,人们消费需求进入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并重的时期。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以后,物质需求增长逐步趋缓,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长加快。人均5000美元――10000美元以后,精神需求开始占据主导地位。2000年,我国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2005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达到1700美元。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我国人均收入实际还要高出许多,一些东部地区和大中型城市更是如此。总体来说,我国居民进入了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并重的历史时期,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呈现出明显的增长势头。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转型和升级,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改革开放以来,广播电视、电影、报刊业、图书出版业等一些主体的文化行业,始终保持着稳定的增长势头和巨大影响力。动漫、网络游戏、短信、移动电视、网络电视等一些高新科技和文化相融合的新兴文化产业迅速崛起,已经或正在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随着现代化进程加速俱来的回归传统的思潮,也使民族文学艺术、传统习俗、传统工艺、乃至地方风土人情等焕发出巨大的生机和活力,成为重要的消费时尚。人们精神消费需求的不断提升,也对物质产品消费提出了审美要求,要求在物质产品中注入更多的文化内容,要求增加物质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其结果是新的文化行业的不断涌现,传统制造业被赋予新的内涵和外形,文化领域就业人数的迅速增加。还要看到,物质消费总是有一定的限度,而精神消费具有无限可能性。这就使得文化生产能够调动人本身潜在的精神消费欲望,通过主动提供供给来创造需求。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化生产即使消费创造需求,也是供给创造需求。这也是文化产业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更有活力的原因之所在。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转型和升级,从根本上决定了文化产业的路径选择和发展趋向。这意味着文化生产要按照公众的精神消费需求去设计生产流程,创造文化产品,提供公众满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文化管理体制也必须根据公众精神文化需求的趋向和文化生产的需要,改革管理方式,调整决策程序。
三、创新问题。
创新包括两种创新,一种是科技创新,一种是意象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要推动科技创新,而且要推动意象创新。科技创新核心是技术创新,意象创新核心是创意和设计,意象创新既包括精神产品的创新,也包括为各类工业产品增加文化附加值。在现代经济生活中,文化因素越来越深刻影响着各种消费品的生产。对几乎所有产业都不可或缺,对提升各类产品品质往往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正如微软的总裁盖茨认为,好的创意才是价值之源。在知识经济时代,意象创新通常是以知识产权的形式表现出来。知识产权拥有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意象创新对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韩国政府提出:“以信息和知识经济为核心的21世纪,其竞争力的源泉为感性文化的设计。”一些对未来发展趋势敏感的国家,都对意象创新高度重视。撒切尔夫人担任首相时有一句名言:“可以没有政府,但不能没有工业设计”。从这个意义上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仅仅指科技自主创新,也包括意象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需要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而且需要旺盛的意象创新能力。要以繁荣文学艺术为基础,大力加强现代意象的研发,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文化生产力,使文化生产真正成为知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是城市功能。
现代城市应该具有两种功能。一个是生产功能,一个是服务功能。由于历史原因,加上我们对城市功能理解上的欠缺,建国以来很长时间里,城市的功能通常被定性为工业聚集地。城市建設往往在很大程度上等同于经济建设。同样,人们通常认为,城市发展是经济因素作用的直接结果,经济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唯一动力。城市发展注重其生产性功能,忽視城市的其他功能,导致城市结构的失衡,我国城市服务业发展普遍滞后。目前,城市人舒适感、幸福感缺失等諸多“城市病”的出现,就是服务功能缺失的具体表现,影响了城市的协调发展。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偏低是我国城市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外贸出口为例,2005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均排世界第3位,并且年年顺差。但我国服务贸易却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占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偏低,我国是9%,世界平均水平为19%;二是我国服务贸易逆差,而且服务贸易优势部门主要集中在海运、旅游等比较传统的领域,旅游和运输服务的出口占中国服务出口一半以上。服务业落后带来了严重的就业问题。其他国家服务业的就业人数一般为第二产业的2-3倍。我国服务业的就业人数仅比第二产业多不到8个百分点。
现代社会,各种资源越来越向城市高度集中,生产、消费、流通三个环节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人们的需求更加多样化,这些都迫切需要现代城市特别是大中型城市应该是一个大型的综合体,不仅应承担生产性功能,而且应承担更多的服务功能。现代城市既是工业生产聚集地,更应该是信息发布、商业流通、交通物流、金融的枢纽,是思想创造、意象创造的主要发源地,是能够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娱乐条件的可宜居之地。这就要求我国大中型城市要加速由生产性城市向服务型城市的转变,大力提高服务业在城市经济社会结构中的比重。因此,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提出:“大城市要把发展服务业放在优先位置,有条件的要逐步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发展文化产业是完善城市功能、建设服务型城市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提高城市的创新功能,为城市发展注入活力和创造力;有利于完善休闲娱乐功能,提高城市的可宜居程度;有利于优化城市人文环境,提高市民的素质,提高城市品质;有利于提高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等等。总之,文化产业既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因为如此,英国城市地理学家、世界级城市规划大师彼得?霍尔教授在《城市的未来》一书中提出,信息时代,服务业在城市发展中具有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价值和作用。他认为尤其要关注4个主要方面的领域:即金融和商务服务,“权力与影响”,创造性产业和文化产业,旅游。五是国家的实力问题。
一个国家的实力分为硬实力与软实力两种形态。硬实力主要指自然资源、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科技力量;软实力主要指作用于人的精神层面的思想文化力量。按照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的说法,是指“通过吸引别人,而不是强制对方来达到你想要达到的目的的能力”。近年来,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软实力。胡锦涛总书记在2006年11月召开的全国文代会上指出:“提升国家软实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
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包括多方面内容,其核心是文化传统、文化价值观、文化创造和文化时尚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等。经济全球化不仅带来全球经济市场的一体化趋势,也使文化产品、文化资源、文化消费、文化市场日趋国际化,各国之间文化价值观、文化时尚、文化趣味的相互融合和碰撞越来越剧烈。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状况已经远远超出文化自身的意义,对一个国家经济、政治、科技的发展状况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其一,文化传统、文化价值观、文化趋向的相似性和认同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影响着国家之间经济联系的紧密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与国之间的政治关系。目前,世界区域间国际组织,大多建立在相似的文化背景基础上的,而这些国际组织的紧密度、发挥作用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也与文化认同度有很大的关系。其二,文化与科技越来越紧密的融合。现代信息社会从信息收集和传输手段的变革发轫,传输手段的变革又引发对传播内容的需求,带来传媒业、娱乐业等文化产业的空前繁荣。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与传媒业、娱乐业等文化产业互为犄角,互相促进。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传媒业、娱乐业的手段和方式的创新,使新的文化行业不断涌现;而传媒业、娱乐业等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又刺激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
文化产业既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目前,美国控制了全球大约75%的电视节目的生产和制作。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电视节目60――70%的栏目内容来自于美国。美国公司生产的电影只占全球影片产量的6.7%,却占据了全球总放映时间的50%以上。全世界的电影票房收入大约每年为150亿美元左右,而美国电影的票房收入约占全球市场60%的份额。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出版物市场,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图书出口国,其销售额占全球出版市场的1/3。现在,美国的电影、电视、音像、音乐、书籍、体育、娱乐业等在世界各地无处不在,是当今国际思想观念和文化时尚的领导者,美国综合国力的强大,最深层的是文化的强大。
在国际软实力竞争中,超级大国居于主导地位,在占领他国文化市场、牟取高额利润的同时,也输出其政治观念和文化观念,对他国的文化观念和文化时尚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而发展中国家则只能处于被动位置,其文化传统和文化安全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因此,对一个国家来说发展文化产业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文化产业竞争力状况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竞争力也是一种文化影响力,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总之,以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为主要特征,以知识创造、信息传播、意象设计、娱乐休闲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产业对提升国民素质、传播民族文化精神,刺激消费需求、转变增长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就业规模、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国家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一个战略选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
问:《意见》指出:要“明确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和公益性质,对能够实行市场经营的服务,要动员社会力量增加市场供给”。这样做,会不会使公益性很强的行业步医改的后尘,怎样避免这种状况发生?
祁述裕:就文化类服务业提供产品的方式来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公益性的文化事业,一类是经
营性的文化产业。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其主要职责是维护公民的基本文化权利,满足全体公民基本的公共文化需求。如生存权、就业等一样,文化权利是公民的基本权利的一部分,政府有责任满足公民的基本文化权利。这是联合国宪章所规定的,也是世界各国政府都应该履行的职责。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当然更应该做到这一点。这就是我们说的公共文化服务。比如,现在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的许多节目,是不收费的,其制作成本中一部分是由政府埋单,这是因为中央电视台承担了一些公共文化服务的功能。近几年,一些城市取消了公园、博物馆等一些公共文化设施的门票,也是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角度来考虑的。另一类是经营性文化产业。经营性文化产业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遵循价值规律,通过生产公众喜爱的文化产品,以市场交换的方式来进行。公众通过购买文化服务,满足了精神需求;企业通过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获得了利润。从理论上来说,经营性文化产业满足的是公众较高的文化需求。现在,国内生产的一些电影大片,就属于此类。
《意见》中指出要明确文化类服务业等社会事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和公益性质,这非常必要。现在,文化类服务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很突出的问题是,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边界不清。比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还有一些行业报刊如中国气象报,其承担的都是公共文化服务职能。既然是承担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其生产成本原则上应该是政府埋单。但实际上,政府并没有真正做到这一点,或者说做得还很不够。从道理上说,人民日报应该是免费赠送。还有,现在,我们将人民出版社定为公益性出版社,由人民出版社负责出版重要文件。从道理上说,这类文件也应该是免费赠送,至少定价应该很低。但许多这类出版物,定价并不低,实际成为出版社牟利的手段。这就违背满足公共文化需要的宗旨。这样的例子很多。相反,我们对经营性的文化产品又往往过于苛求,希望它承担某些公益性的功能。比如,一些国内生产的电影大片,受到非议很多。孤立地看,这些非议都很有道理。但如果从这些大片是经营性文化产品,就未免有些苛求了。这些大片的生产过程,是企业家投资获取利润的过程。要获取利润,就要满足公众文化需求。但是,有些非议是要求这些大片制片人、导演承担历史责任,要承担反映现实、要思想深刻等,这就是这些大片难以做到的了。反映现实尺度往往难以把握,而且可能承担一些风险;思想深刻,可能曲高和寡。对这些大片,只要满足最低要求――情趣健康就可以了。何况,我国大片才是起步阶段,有一个发展过程,对其中的不足,应该持宽容的态度。对经营性文化产品要求过高,不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
公众对大片过高的期望值,实际上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公共文化服务还不到位。公众希望我们的影视产品中,有反映现实生活、思想深刻、艺术水平高的佳作。但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投资方、导演却不愿意投资这样的影视产品,或无力做到这一点。这就需要政府来扶持生产出这样的产品。这也是一种公共文化服务。从目前情况来看,政府在这方面的扶持力度在加大,但也还有很大差距。差距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扶持还不够,二是扶持的方式还有待改进。
您刚才提到公益性很强的行业如何避免出现医改的情况,就是各方都不满意的情况,这个问题确实值得重视。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因为,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体育等,这些行业差别都很大,改革的路径也很不相同,不能照葫芦画瓢。我想,要避免出现医改的情况,一是要在理论和实际两方面深入地研究,要谨慎行事,不能操之过急。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这句话固然是对的,但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相当一些也是改革不当造成的。不光是医改,房改也是这样。二是,要解决政府越位、缺位、不到位的问题。这句话说了很多年,只要是体制转轨没有完成,这个问题就仍然存在。处理好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关系,这个问题尤为重要。
问:请您简单评价一下目前中国的文化类服务业发展水平,目前中国这类服务业产业存在的问题是什么?《意见》的出台是否有利于解决这些问题?
我们说发展水平,是一个比较的概念。就满足人们精神消费的服务业,特别是就文化产业来说,与过去相比,特别是与计划经济时期相比,成绩当然很大。但是与中国物质产品的生产行业相比,与这些行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相比,中国文化产业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现在,中国制造的物质产品遍布全世界,有178种产品在世界排名第一。但是,我们的精神产品情况就差得很远。美国的大片、日本的动画片、韩国的电影和网络游戏、欧美的书籍,特别是高层次的理论书籍,这些高端文化产品在中国始终具有稳定的消费群体,很有市场号召力。市场号召力是一种很厉害的东西,它看不见,摸不着,但确确实实存在在那里,这就是竞争力,就是影响力。但中国有多少文化产品在国外有过这样的礼遇呢?中国最有竞争力的文化类服务业是旅游,自然景观旅游和人文景观旅游。但这是大自然的造化,是古人创造的。总之,正如我前面所说的,我国的软实力与硬实力还很不相称,文化类服务业,特别是文化产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们也没有必要持悲观态度。毕竟,我们才刚刚起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快30年了。今天物质产品生产所取得的成绩,是经过了30年积累起来的,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我们文化产业也只是近几年才提出来,要有一个发展过程。说到存在的问题,有很多。现在这方面也有很多研究成果。除了人们常说的有观念问题、文化管理体制问题、市场不健全问题等之外,我觉得有几个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一是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问题,二是如何形成激发公民的文化创新的环境和氛围问题,三是如何扶持中小文化企业发展问题,四是如何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问题。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