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正文
 

信用评级对发展金融市场作用重要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07日 17:44 金时网·金融时报

  《2005年金融市场发展报告》述评(九) 记者 谷秀军

  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改革日益深入和金融市场蓬勃发展,信用评级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2005年金融市场发展报告》公布,在借款企业评级方面,2005年全国60多家评级
机构对52173户借款企业进行了信用评级,业务量占当年信用评级业务总量的96.5%;在金融机构评级方面,2005年有信用评级机构先后发布了对我国部分商业银行的信用评级结果;在上市公司公开信息评级方面,2002年以来一些评级机构依据公开信息对中国A股、B股、H股上市公司进行了主动评级,目前评级企业数量已逾300余家。

  不过,《报告》也指出,相对于主体评级,目前,债项评级业务量还较小,但增长速度很快,2005年债项评级业务量比2004年增长了3.7倍。

  众所周知,信用评级是解决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特别是在债券市场上,信用评级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但能帮助投资人揭示不同债券的风险水平,而且能为金融产品的市场定价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据统计,截至2005年末,有76只短期融资券进行了信用评级;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的11只商业银行次级债(共计766.3亿元)、4只一般性金融债(共计270亿元)、5只证券公司短期融资券(共计29亿元)、以及试点银行发行的开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和建元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共计71.9亿元)均进行了信用评级;经过信用评级且在上海、深圳交易所上市的债券品种主要有58只企业债券和24只可转换公司债券;部分集合委托资产管理计划也须经过信用评级。

  显而易见,金融市场的发展不仅对信用评级业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也为其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一是债券市场的发展扩大了信用评级的业务空间,特别是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要求加强信用评级作为债券风险评价与信息披露载体的功能。二是新金融产品的市场化定价机制提升了信用评级的作用,按照风险与收益对称原则,合理的定价机制离不开信用评级结果对风险的揭示。三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促进信用评级的发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资机构进入中国,既增加了评级业务种类,也对其评级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我国评级行业充分发展。

  当然,我国评级行业目前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因此,完善信用评级体系是金融市场发展的迫切要求。

  完善信用评级体系首先要构建有利于信用评级健康发展的市场环境。目前我国的信用环境还很不完善。就企业信息披露来说,信用评级机构获得企业信息的来源渠道有限,企业披露信息的形式不规范,信息失真,损害了评级结果的准确性。由于存在恶性竞争,发行人过分追求高信用等级,甚至出现发行人、承销商为了顺利发行、减少成本,联合向评级机构施压的情况。构建良好的信用评级环境,是信用评级机构、机构投资人、承销商和发行人的共同责任。

  完善信用评级体系也要提高信用评级机构自身素质。对信用评级质量的质疑,除了源于历史的体制原因致使评级机构不能提供令人信服的信用产品外,也与评级机构本身没有树立起市场公信力有关。在市场规模小、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有的评级机构通过“价格战”来争取市场份额,报价之低难以确保评级质量;有的评级机构放弃原则,迁就客户的不合理要求,“以级定价、以价定级”,这些都违背了信用评级业主动、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

  完善信用评级体系还要建立科学的评级质量评价体系。验证不同机构评级体系的科学性、评级的有效性以及评级结果的准确性,不仅是监管部门及投资者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评级机构完善自身评级技术、提高自身市场公信力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评级结果与违约率的对应关系是国际公认的事后检验评级机构评级质量的一项最重要的标尺。我国信用评级领域目前还没有系统的违约率方面的统计,从长远来看,违约率检验是评价评级机构评级质量的最直接也是最科学的方法,应切实建立起以违约率为核心的考核指标体系,采取事后验证、信息披露的办法,在市场中筛选并产生具有较高评级质量的评级机构,树立评级机构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