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参考报:东北造盛极一时 如何重登历史舞台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07日 10:03 经济参考报 | |||||||||
本报记者 李亚彪 吴晓东 陈孟阳 东北现在有什么名牌产品?除了一汽生产的轿车外,许多东北人都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东北造”产品曾有着辉煌的历史,可现在随意走进一家商场,东北地产的产品却少
东北老工业基地被称作“共和国的装备部”,建国以来,“东北制造”为国家的经济安全做出巨大贡献,从日用消费品到金属制品、机械设备制造等行业,都曾风靡全国。时至今日,商场却找不到东北的牌子。 有人曾对长春市沃尔玛等几家大型超市以及百货大楼等几家大型商场进行调查,东北产品很难找到。在调查的近90种饼干中,只有2种是辽宁省产的。在电动玩具中,没有一项产自东北。吉林省是玉米主产区,在调查的食品中,吉林省玉米制成品只有2种。在床上用品和洗漱用品货架上,外地产品占有率近100%。 在牡丹江市,曾经的“桦林”、“红旗”牌轮胎一度傲视同行,“北冰洋——阿里斯顿”电冰箱也曾创下全国同类产品销售第一的骄人业绩。可现在“牡丹江制造”有的改旗易帜,有的退出历史舞台。 在工业产品方面,据吉林省政府有关部门调查,“九五”以来,从产品产量上看,在全国的比重在下降;从产品的市场结构看,国内市场占有份额偏小,国际市场正在萎缩。 在专家眼中,“东北造”的消失并不奇怪,而是历史的必然。 在计划经济时代,东北大部分产品被国家以固定的计划价格调走,自身失去了原始积累的优势。更重要的是,东北的市场化改革滞后于其它地区,企业市场意识不强。 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中期,对于几百种日用小商品和大部分服务业,国家不再统一规定价格;由国家收购调拔的重要商品从改革前的65种减少到20种。在此过程中,东北三省企业大量的利润被其它地区下游产业所分享,“东北造”很难直接面对市场。 在工业领域,东北的不少产品是初级产品、中间产品,终端产品少。在国家宏观经济布局定位中,东北是一个原材料工业基地,这符合东北实际,也是让人们感到东北没有本地产品的原因。在工业产品结构中,“东北造”作为“幕后英雄”、“为人做嫁衣裳”,无可非议。吉化公司一位职工说,南方生产的许多轻工产品、居民日用生活品的原材料都产自东北,可最终与消费者见面的是南方生产的终端产品。 随着经济全球化、无区域化的发展,“东北造”的概念正在“瓦解”,也在“重生”:在地域上,“东北造”并非一定在东北三省造;在生产主体上,“东北造”也未必一定要由东北人造。 “东北造”概念的“瓦解”,并不意味着东北制造业的没落。东北三省的制造业经过半个世纪的建设与积累,已形成了巨大的存量资产和生产能力。关键是如何把这些优势融入到新的全国经济框架甚至全球经济概念中,以带动中国制造业的腾飞。 杭州娃哈哈集团在磐石投资4亿多元,建成了矿泉水和纯净水等项目,使食品产业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农夫山泉和娃哈哈集团还在吉林省靖宇县建有多座水厂,创造产值相当于再造两个靖宇。在这里,资源与技术完成了对接,“东北造”与“南方造”,从概念上说已经没有什么区别。 “东北造”同样可以走出去,在外地造。一汽集团生产的诸多知名品牌车,也并非都是在东北造。一汽集团副总经理安德武对全球采购表示认可,据他介绍,目前一汽集团的生产企业分布在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的18个城市,形成东北、华北及胶东、西南三大生产基地。 曾有人质疑:一汽下游产业为什么没有安排在本省。实际上,吉林并非资金流、信息流和人才流高地。一汽主要销售市场也不在这里,远离市场,对市场的感应就会迟钝。二汽搬迁到了武汉,产品生产地概念的淡化,已为“东北造”的瓦解从观念和实践上创造了范例。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