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龙象结盟必将天下无敌 中国与印度期待经济共舞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09日 15:35 国际商报

  本报记者 李凤发

  中印是东方两个文明古国,近代都曾遭受殖民主义侵略和压迫又先后走向独立,两国也曾在边界问题上发生激烈冲突。但当和平与发展成为新世纪主题时,这两个人口最多的国家的发展,将对世界产生极大影响。如果把中国比作腾飞的龙、将印度比作起舞的象的话,西方学者认为“龙象结盟将天下无敌。”虽然这话有点夸大其辞,但中印经贸携手必将显示
出巨大力量。

  “双崛起”恰逢其时

  一位BBC记者曾记述这样一段经历:有一年乘飞机去中国,邻座一位美国商人与我闲聊起来,他说他因生意的缘故经常跑中印,我问他怎样对比这两个国家,他说印度比中国穷多了,中国城市虽然也有穷人和乞丐,但人数并不多。但印度的大城市如孟买、加尔格达等,如你在人行道上走,必须一直看着脚下,一不留神就会踩上一个露宿街头的穷人。

  两国在国内外舆论中被相提并论已不是什么新闻。

  互联网是中印对比风刮得较厉害的地方,随意上网浏览一下,就会碰上有关对比中印经济、政治等方面谁优谁劣的帖子。“博客中国”网曾隆重推出专题讨论《印度与中国—龙象之争》,引发中国网友激烈争辩。印度的《商业周刊》网曾刊登一则来函,作者是一位来过中国上海的印度人,来函标题是《中国为什么在各方面领先于印度》,引发网民热烈争论。

  这种比较容易让人们在考虑中印应建立什么样的关系之前,脑子里总有谁优谁劣之框,有时会使双边关系情绪化。中国社科院亚太所副所长孙士海建议不要进行狭隘比较,中国人应以谦虚的眼光看待这个正在崛起的邻邦,合作的必要性不应被谁优谁劣的比较遮盖。

  国际舆论尤其西方重视中印对比,则反映出另外一种视角和心态,如摩根斯坦利的《印度与中国:新亚洲之虎》调查报告;英国《金融时报》的《中国与印度:殊途同归的亚洲巨人》等。一位专家告诉记者,这些舆论背后,除作为一种特殊的国别经济现象比较所具有的经济研究价值外,还体现了抱固有价值观的西方人对东方崛起的忧虑。由于与西方有类似民主制度,中印比较在西方人眼中具特殊意义,两国也被其看作挑战西方中心的“可怕力量”。

  《经济学家》经过一番比较后,得出中印两国难以成为盟友的结论。《金融时报》甚至认为,由于世界能源供应已很紧张,因此问题不是中印日益高涨的需求是否会使彼此之间、及与美日等能源进口大国之间展开商业竞争,而是这些竞争已经发生。问题是两国日益高涨的能源需求会不会导致外交紧张,最终加大亚太地区发生军事冲突的危险。

  这个结论可能有些过,却给两个巨人提了醒。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印度问题专家马加力认为,由于是两个巨人,所以相互之间摩擦产生的破坏性远远超出双边关系范围,如在纺织品和能源领域,反而凸显中印合作的必要性。中国前驻印度大使程瑞声告诉记者,避免可能的摩擦是中印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原因之一。孙士海则认为,避免两国崛起可能带来的冲突,使中印关系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中显得尤为重要。

  将两个崛起的巨人推到一起的外在压力同样存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战略研究所张文木教授日前在接受香港《大公报》记者采访时说:“在构建国际新秩序过程中,中印将相互分担来自霸权主义的压力。”他预言美印在印度洋上的地缘安全利益的矛盾会逐渐显现,而大国的崛起需要伙伴。中印面临同样困难。中国的安全防御不可能在东西两面同时着力,这与印度安全防御不可能同时在北南着力的道理一样,两国合作有利于印将主要精力放在南方海洋,中国可用更多力量维护自己在东面海洋的主权安全,中印之间已形成全球意义上的命运同共体。

  单从经济方面考量,中印经济崛起,也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一件事。

  从20世纪开始,两国先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使各自经济得到较快发展。1980~2003年间,中国经济以年均9.5%的速度增长,而印度年均增速为5.7%。中国实际人均GDP(按不变国内价格计算)比任何一个国家都上升得快,印度则在增速方面排名第9位。按共同国际价格计算,中国人均实际收入在此期间上升300%,印度上升125%。两国发展速度上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两国发展战略不同。中国基本上复制了其他东亚国家的成功道路,尽管中国金融体系仍然较弱,但对外国直接投资的开放程度高于日韩。

  中国经济增长基于以下因素:高储蓄、大量基础设施投资、基础教育普及、快速工业化、日益解除管制的劳动力市场,以及一个向国际开放且有竞争力的经济体。印度与中国大不相同:其以服务业为基础,而且显然未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储蓄率和基建投资远低于中国,工业化几乎尚未开始,文盲率高,但精英教育很发达;印度正规的劳动力市场,是世界上受监管最多的市场之一。各种法规和相对严格的进口屏障,仍制约着国内市场竞争。

  虽然经济发展速度不如中国,但一些学者已注意到印度的经济发展质量高于中国。《南方周末》4月14日登载一篇题为《美学者称中国经济发展质量不如印度,软环境偏差》的文章,作者黄亚生在文中指出:正确比较两国发展,应着眼于软件基础设施和硬件基础设施的水平与数量,中国经济的发展质量不如印度,印度有很多发展弱势,但在软环境上克服了,一个好环境会让弱势变得不那么突出。虽然中国经济发展很快,但主要是投资拉动及资源高消耗的推动,油价、钢铁价、铁矿石价、高房价等,都是过度投资引发的价格增长。

  有权威机构指出:中国创造1万美元价值所需的原料,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近6倍,比印度还多3倍。这也许能说明一些问题:如果不控制过度投资,用不了几年,中国的发展就会遇到很大问题。同时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环境问题将成为阻碍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拦路虎。有人说中印发展比较已成为“显学”,专家们肯定会为这个比较继续讨论下去。但更多有识之士认为,与其争论两国发展孰优孰劣,不如寻求两国合作。

  也许合作崛起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至少通过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中印已确定在崛起中合作的决心。中国驻印度大使孙玉玺日前说:“两国正以最快速度发展,如再以最快速度合作,不仅意味着亚洲世纪的到来,并且能成为推动世界发展的双引擎”。

  “亚洲双子星”的机遇

  中印崛起已为亚洲集体复兴创造机会,两大经济体联手,也令人预期世界重心将从大西洋彼岸,转移到太平洋与印度洋地区,为一个亚洲世纪拉开序幕。

  2004年当印度8.2%的经济增长与中国9.5%的增长并列在一起时,“亚洲双子星”的称号便开始挂在欧美经济学家口边,研究中印经济成为西方炙手可热的话题,中印自贸区也在构想中。专家指出,这个自贸区可形成一个庞大的“中印制造公司”,能充分挖掘中印劳动力优势,其庞大的制造业和科技产业,将生产出世界需要的几乎所有产品,从玩具到汽车到软件。

  虽然中印贸易现实离“中印制造公司”还有距离,但双方已在快步前进。

  穆尔蒂执掌着全球知名的软件企业印度Infosys,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认为Infosys代表印度服务业的高质量,而在美国《商业周刊》2004年10月公布的根据股票表现编制的“信息技术100强”名单上,Infosys名列第26,排在微软、戴尔等公司前面。

  为美国做软件外包使Infosys成长,但穆尔蒂认为未来公司重要目标是中国,其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表示:“从市场角度看中国的优势有三点:一是大量跨国公司已在中国扎根;二是中国有广阔的信息科技市场;三是中国有巨大的人力资源。现在Infosys仅关注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下一步将会把注意力转移到中国本土公司,中国市场不仅重要而且必要。

  两国携手共谋振兴的旋律也已在两国领导人之间奏响。

  今年4月1日时逢中印两国建交55周年,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与印度总统阿卜杜勒·卡拉姆互致贺电庆祝,在贺词中可看到两国领导人对两国合作的殷殷期许。4月中旬,温家宝前往印度访问,印度媒体报道说,温家宝总理和辛格总理为双边关系描绘了未来,承诺加强合作与和平发展。

  新加坡《联合早报》4月14日发表题为《中印合作对本区域的意义》的社论,认为温家宝印度之行,促成了中印两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不仅为两国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和边界问题解决创造了新契机,也给本区域引进一股祥和之气,对本区域的繁荣和稳定意义重大。社论认为,中印已为全面经贸合作订下五年计划,准备就两国建立自贸区进行可行性研究,也涉及其他领域的合作,这些合作标志着双边关系已迈上新台阶。中印两国是亚洲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也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对东盟而言,中印经济崛起不只创造经贸机会,也将刺激这个10国组织提升自身竞争力和加快经济整合步伐,使它能与两大经济巨人携手共进。

  就在温家宝访印后的4月23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会见了印度总理辛格。胡锦涛表示,中印关系是亚洲和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其战略影响远远超出双边范围和亚洲范围。当前中印关系面临宝贵的发展机遇,两国应抓住有利时机,不断推进友好互利合作。中印在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各有所长,互补性强,合作前景十分广阔。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印度问题专家马加力指出,温总理这次访问将成为中印友好合作新起点,两国政府最高领导的会见和会谈,涉及经贸、边境及双方感兴趣的国际问题,这些重要议题对中印关系的发展将起重要促进作用,对南亚地区的安全与稳定也将起积极作用。

  经贸互动求双赢

  2004年中印双边贸易额达136亿美元,较2003年的76亿美元增长约80%。双方的奋斗目标是到2008年,双边贸易额达到或超过200亿美元,到2010年达到300亿美元。

  温总理在班加罗尔讲话时说中印不是竞争对手而是朋友。在印度德里大学,温总理说有人把中印说成竞争对手,我不赞同,我想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也都不赞同。他引述曾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印度学者阿马蒂亚·森教授的话说:“人们应该问的一个问题是,中印之间相互可以学到什么,而不是谁将超越谁”。

  印度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和广阔市场前景,TCL集团海外事业部总裁易春雨告诉记者,截止2004年10月,TCL进入印度还不到5个月,但家电市场占有率已达3%,2005年有望达到10%。

  1997年NIIT成为最早来到中国的印度IT企业,现在NIIT已在国内23个省份设有逾百家IT培训中心。“这些年中国政府一直给予我们相当大的支持和指导,每个NIIT培训中心所在地,当地政府和人民都表示出极大欢迎。”前上海印度商业协会会长、NIIT中国区总裁浦凯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浦凯旋举例说明中印之间的融合:NIIT培训业务的指导思想是以市场为导向,即根据国内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和学员实际接受情况进行课程设计,强调在实践中学习各种软件开发技术,这在当初和中国国内的教育思想迥然不同。即便如此,中国政府依然对此极大包容,目前这一模式已被公众广泛接受,许多国内企业也乐于招聘我们的学员。

  目前两国之间的直飞航班数为一周7次并可望大幅增加。新加坡《商业时报》认为对于包括新加坡在内的其他亚洲国家来说,必须密切关注这一发展。

  中印商人显然并不满足现状。浦凯旋认为应成立一个中印仲裁机构,以解决中印企业在贸易或其他领域的分歧,这样投资人就会对资金安全产生足够信心,从而乐于加大贸易往来。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沈骥如在接受采访时说:“中印还可以联合起来应付石油市场价格虚高。”当谈到双方的竞争时,沈骥如说不能把竞争简单视为坏事,恶性竞争不可取,良性竞争对双方都有益处,可让两个经济体保持活力,温总理此次访印,将使推动两国政治合作的经贸动力更为强劲,双方经贸合作起步虽晚,但势能更大。

  许多专家认为中印都有制造优势,“中国制造”和“印度制造”如能利用其生产能力,形成职能分工,连接成一个跨国生产网络,双方的合作就能真正各展所长。在这种模式下,就好比双方组成一个巨大的中印公司,它有两个车间—中国和印度,产品第一道工序在中国完成,第二道工序转移到印度,产品完成后再回到中国。由于双方之间的自贸区,工序转移成本很低具备可行性,同时通过工序转移和价格杠杆,双方可真正实现利益分配均衡。

  温总理指出,中国应多学习印度软件业的发展,中印双方也需充分利用各种互补优势,实现扎实稳固的双赢。

  在温总理结束对印访问后,4月22日从成都传出消息,印度最大软件企业塔塔信息咨询集团下属子公司cmc,与成都国腾信息安全公司签订软件技术培训认证合作协议,双方将就软件外包人才培训展开全面合作,以打造中国西部最大软件外包基地。

  2002年6月,塔塔在中国内地第一家分支机构—塔塔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成立,塔塔成为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印度软件企业之一。在此后的近3年间,塔塔中国公司从1家发展到3家,员工从1名发展到200多名,并成为中国首家同时获CMM5级和PCMM5级认证的企业,业务额也突飞猛进。

  高盛集团(亚洲)公司最近公布的一项研究预计,若中印经济分别以平均年4.7%和6%的速度增长,到2050年它们将分别成为世界第一大和第三大经济强国。

  新加坡总理吴作栋把亚洲形容为一架大型喷气式客机,东南亚10国是底座,印度是一个机翼,中国及其它东亚国家组成另一个机翼。印度早在1991年就提出“东向政策”,旨在加强与东盟国家的外交往来与经贸联系。近年中印加快了和东盟建立自贸区的步伐,以东盟为纽带的自贸区蓝图逐步浮现。在2004年10月7日举行的第七次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上,温家宝与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还就印中自贸区问题进行协商,同意成立一个联合工作小组,研究设置自贸区的可行性。

  如果印度“象”和中国“龙”这两个机翼能真正实现外交合作互动、经贸稳步增长的话,亚洲作为一个整体起飞,将不再是一个遥远之梦。但从另一方面看,印度在中国的贸易伙伴排名还十分靠后,双方贸易额只占两国对外贸易总额的不足1%,与两个人口大国的地位不相称,两国互相投资额和兴建的合资企业也少得可怜。

  中国社科院亚太所专司印度经济研究的刘小雪博士告诉记者,中印双方发生的贸易摩擦相当多,印度是我国产品被反倾销最多的国家之一。

  有专家还指出,中印贸易还没有找到一个能稳定和持续发展的对接点,即使是现在比较热的“软件和硬件组合”,也会因双方继续着力发展自己的“弱项”而逐渐褪色。

  期待“龙象共舞”

  面对中印合作的崛起,西方舆论正在讨论该如何重新定位自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教授马克·马佐尔称:“我们现在不该惊讶于看到随着美国军事和经济实力接近顶峰,正面临来自迅速崛起的中印的挑战,世界格局的扭转正在又一次改变我们对过去的理解”。

  英国《卫报》在近日一篇题为《现代化无法垄断》的文章中指出,与恐怖主义相比,中印将给世界带来更加深远的影响,不久的将来,世界将一改由西方垄断的局面,国际对话也将不再是西方一统天下,东西方将围绕究竟谁更具普遍性的问题展开全球竞争,东西方间的较量已经开始,美国和西方价值观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近日发表了“中国和印度即将震动世界”的长篇讲话。该国国防部长张志贤4月5日说,中印两国的迅速开放与发展,已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轮廓,再从经济角度谈论南北或从地缘政治角度谈论东方与西方,已经没有多大意义。

  中印同时崛起将给世界带来更多发展机会,一些国家已敏锐地捕捉到这一信息。

  新加坡地处印度洋与太平洋之间的战略要冲,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在上面提及的演讲中称,中印将相互竞争,也是同发达世界竞争。中印治国体制和制定政策的方法,将是决定中印表现的主要因素。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中国新闻 全部印度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夏日风情
夏日风情精彩图铃
母 亲 节
温馨祝福送给母亲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