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部分牙膏可能含致癌成分 > 正文
 

高露洁风波缘何生成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27日 09:22 深圳特区报

  一周以来,“高露洁牙膏可能含致癌成分”这样一则舶来消息,在国内掀起一场不小的风波,酿成一起颇具特色的“高露洁事件”。最近,美国科学家彼得·威克斯兰公开表示,英国《旗帜晚报》歪曲他的研究发布的高露洁致癌警告,是一个“不科学的故事版本”。随着科学家的出面澄清,相信国内引发的“高露洁风波”将逐渐平息,而人们对这一事件的反思却刚刚开始。也许,更有意义是从“高露洁事件”出发,探寻这一事件乃至这一类事件的生成基础,从而找到规避类似“事件”的路径和方法。

  说“高露洁事件”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事件,一些同胞可能不爱听,但恐怕这是事实。为什么一项目前尚无定论的科学研究,由英国一家三流报纸演绎成一个“不科学的故事版本”后,在当地波澜不惊,而一“进口”到我们这里,却演变成一场舆论十分关注的“事件”?国内某些媒体对这一“不科学的故事版本”未尽证实之义务而争相跟进报道,是引发这一事件的触媒,但这决不是这一事件生成的全部基础。

  应当看到,“高露洁事件”的生成,有着极其重要的心理基础。这种心理基础有其积极的一面。随着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的提高,人们对牙膏、食品等物品的安全性越来越关注,这是值得肯定的。同时,这种心理基础也有消极的一面,那就是人们对那些可能危害健康却未经证实的消息,容易反应过度。对高露洁牙膏乃至其他牙膏产生恐慌心理是过度反应,商家在未有权威结论之前将相关产品下架也是过度反应。而这两种过度反应相互作用,就可能在更大的范围内引发连锁性过度反应,既使被卷入事件的企业遭受重创,又使人们对公共卫生安全的不信任感进一步加深。

  社会公众在消费方面表现出来的脆弱心理,是形成“高露洁事件”的重要前提。这种“宁可信其有”的社会心态,很容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人利用。为了挤垮竞争对手,有人未必不能炮制对手的产品“可能”有“致癌”一类的致命缺陷。因此,若消费者听风就是雨,稍有风吹草动就疑为草木皆兵,既无助于个人身心健康,也无助于良性的市场秩序建设。但呼吁社会公众要有成熟消费心理的同时,也必须承认,公众在“高露洁事件”中脆弱的心理表现,实是由来有自,亦非一朝一夕形成。食品公共安全事件的一再发生,总是击中公众的敏感神经;而从众多公共卫生安全事故的逐一查处中,人们并未感受到消费安全环境实现了根本性好转,一些导致公共卫生安全的隐患和矛盾并未获得彻底解决。因此,“高露洁事件”得以形成,也与一定的社会基础相关。

  在“牙膏可能致癌”一类的公共卫生安全的危机中,人们迫切需要听到权威的声音。“可能”二字,本身就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可能致癌”则意味着对不确定性的惧怕,从而易把人们卷入莫名的惶恐之中。此时,人们希望及时听到权威的声音,从而给他们以“确定性”,平息恐慌心理。正如专家所言,对于事关公众食品安全的重大警示,中外都明确必须由政府权威部门发布。实践也反复证明,政府部门的快速反应,能有效消弭公众在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中的过度反应。但问题是,在此种关键时刻,有关部门的表现往往并不如人意,不是集体“失声”,就是行动迟缓,人们往往只能通过其他载体来寻找“确定性”。而有关部门未能做到积极作为,既有相关质量标准缺失的原因,更存在类似于体制性障碍的原因。如牙膏以及容易引起皮肤不适的服装等“边缘物品”,究竟由哪个有关部门来监管,至今没有定论,这样就往往出现监管真空,建设快速反应机制和快速反应能力更无从谈起。

  倘说“高露洁事件”具有标本意义,那么,铲除“高露洁事件”的生成基础,应当成为构建公共卫生安全体系的着力点。

  作者:江城子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高露洁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 】【打印】【下载点点通】【多种方式看新闻】【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红色专题
红色专题图铃免费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场啦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