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 > 正文
 

三、中国的发展给全球直接投资带来更多的机遇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19日 16:24 中国教育电视台

  国际资本流动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因素,国际资本流动特别是直接投资(FDI)伴随着国际产业转移,为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带来机会,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家希望吸收更多的FDI,即使是资本大量输出的发达国家,也实行投资促进政策,以提升本国的产业结构。一些发展中国家开始成为FDI的输出国。跨境投资是中国参与全球化的重要渠道,进入21世纪,中国开始实行“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的战略,FDI的双向流动的扩大将促进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共同发展。

  3.1中国在全球跨境投资中的地位

  近年来,中国在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居于世界前列,但中国大规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时间不长,积累的资本存量占全球的比重不到4%。

  3.1.1全球直接投资回升

  自2000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入总量达到13000亿美元的高峰后,由于经济衰退以及发达国家之间跨境并购交易额急剧减少,连续三年大幅下跌,2003年跌至5800亿美元,这是1994 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根据UNCTAD分布的最新消息,2004年,全球FDI流入总量初步估计达到6120亿美元,比上年增加6%,改变了下降的趋势,重新恢复增长。

  3.1.2流入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FDI比重增加

  2004年流入发展中国家的FDI估计占全球的比重为42%,而2001-2003年,这一比重是27%。流入发达国家的投资为3210亿美元,比上年减少16%,已经是连续四年下降。

  3.1.3中国仍然是年度吸收FDI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2004年中国实际吸收的外国投资达到60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13.3%,这是从2000年以来连续第四年的增长。全球流入美国的投资大幅上升,达到1210亿美元,美国超过中国,重新成为全球吸收FDI最多的国家。

  3.1.4流入中国的FDI存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自1993年以来中国位列发展中国家吸收外商直接投资(FDI)的第一大国。有人提出,大量资金流入中国使许多国家失去了发展的机会。尽管,中国与大多数国家一样,实行投资促进政策,但中国与其它发展中国家之间在跨国投资领域的竞争显然被夸大了。中国至今尚未公布外商直接投资存量,“累计实际使用外资金额”成为国际组织统计中国外商直接投资存量的依据。截止2004年底中国累计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为5621亿美元,如果考虑外商投资企业的中/终止运营、资产折旧和撤资等因素, 2003年底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存量为2600亿美元,相当于当年GDP的18%左右,低于27%的世界平均水平。另一项统计数据也表明中国的FDI存量被高估了,1978年以来经批准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累计达50.9万家,而目前注册运营的企业只有23万家。

  3.1.5 流入中国的FDI存量占发达国家海外投资存量的比例较低

  截至2003年末,美国对华直接投资存量在全部对外投资存量中的比重仅为0.7%,低于墨西哥的3.4%、巴西的1.2%、新加坡的3.2%。欧盟的主要成员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的对外投资中仅有0.2~1.5%进入中国;日本对华直接投资1991~2003年累计的比重仅为3.1%。因此,不论是从中国经济中FDI存量的比重,还是从发达国家对华直接投资的份额来看仍然较低。

  3.2外商直接投资的来源、方式和地区分布

  3.2.1 投资来源

  世界上170多个国家(地区)都有在华投资企业,其中70%投资额来自东亚国家(地区),15%左右来自欧美发达国家,来自自由港的资金大部分是香港、台湾省、北美的“迂回投资”。

  3.2.2投资者倾向于采取独资企业方式

  外商在中国投资的90%左右采取新建企业即“绿地投资”方式,少量并购主要是通过购买企业资产或收购合资企业中方股权的方式进行的。由于中国对绝大多数制造业部门的外商投资没有股权比例限制,60%以上的新进入的投资项目采取独资经营。

  3.2.3 外商投资高度集中于中国的沿海地区

  目前,86%的投资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这显然是市场力量的作用,加剧了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从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政府实行鼓励外商到中西部地区投资的政策,但迄今为止效果还不明显。尽管如此,中国政府没有放弃引导外商投资的地区政策。“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又一项新的举措,由于东北三省的基础设施和工业基础相对较好,体制改革正在顺利推进,投资者有可能面临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

  3.2.4聚集效应

  跨国公司以中国沿海大城市为核心,正在建立与全球生产链相连接的产业集群,国内和国际的资源和要素越来越快地向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圈这三个地区集中,市场规模、生产链、企业群、城市群的良性互动越来越明显。

  3.3制造业仍然是对投资者最具吸引力的部门

  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加快了贸易自由化的进程,由于降低关税有可能在贸易和投资之间相互替代,有人担心加入WTO后可能出现贸易逆差增加,外商直接投资减少的情况。但目前情况表明,由于全球制造业中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为了争夺市场,跨国公司继续增加向中国的投资,70%的投资流入制造业。尽管中国加入WTO后,服务业市场开放程度明显提高,但外商对服务业的投资并没有大幅度增加。

  3.3.1 IT制造业是外商投资最为集中的部门

  估计投资在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资金占制造业外商投资的15%,而且这一势头仍在继续。根据信息产业部的统计,2003年电子信息产业共有外商投资企业4026个,占全行业企业总数的23%,但其完成的销售收入和出口额则分别占全行业的67.5%和82.7%。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IT产品加工基地之一,2003年,全行业出口约1421亿美元,出口依存度达到62.5%。

  3.3.2汽车制造业的利润丰厚

  中国汽车行业的利润率高于制造业平均水平。根据麦肯锡咨询公司的分析,2003年美国通用在中国的生产量仅占其全球产量的3%,但是创造的利润却相当于全球的25%,该公司在华企业的税前销售利润超过了20%,远远高于世界汽车产业平均5%的水平。另据高盛公司估计,在中国居于领先定位的大众公司,2003年每股收益的70%-80%来自中国。随着关税逐步降低,汽车制造商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这一行业的利润率正在下降,不过,不断扩大的市场规模仍然在吸引新的投资进入。

  3.3.3劳动密集产业的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倾向明显

  中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具有比较优势,外商投资高度集中于这些行业,资本存量所占比重明显高于其在制造业的平均水平。企业投资目的大多为追求低成本,出口倾向明显。2003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值占其工业产值(现价)的比重将近46%,在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一比例更高。

  3.4 FDI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

  FDI对经济增长、新兴产业的发展、进出口贸易、就业和税收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2003年度统计表明,目前外商投资企业的投资约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8%;进出口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57%;创造的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27%;涉外税收占全国税收的20%;直接吸收的劳动力2500万人左右,大约相当于城镇从业人员的10%。

  3.4.1 “溢出效应”和产业升级

  关于如何评价FDI的溢出效应和促进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在经济学界存在争论,一种观点认为FDI带来的只是加工、组装技术,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很小,过度依赖外资的技术和销售渠道,很难改变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另一种观点认为FDI建立的新兴产业加工平台,通过“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提高了劳动力素质,缩小了中国制造业加工工艺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为中国自主开发的产品的批量生产奠定了基础。实际上,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即使是中国这样拥有广阔国内市场的国家,也无法依赖市场保护发展本国工业,企业只有通过参与国际竞争和分工来寻找发展的机会。

  3.4.2 新的商业模式与管理模式

  当跨国公司到中国投资设厂和经营时,他们实际上带来了新的商业模式。而外商的这种商业模式逐渐地为本国企业所仿效、采纳。在制造业领域,在服务行业,外商的进入与参与带来了经营模式的革命性变化,表现为产品与服务形态的多样化,质量的显著改善,与运营效益的提高。例如,超市、连锁、专营、特许等经营模式被本地企业广泛采用,促进了新兴分销业的发展。

  3.5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孕育着巨大的商机

  UNCTAD一项调查结果表明,至少在未来2-3年里中国仍有可能是对FDI最具吸引力的发展中国家。 今后10年里,如果每年流入中国的外资保持在600亿美元,估计可以为中国直接创造1500万个就业岗位。

  3.5.1市场规模优势越来越明显

  中国幅员辽阔,国内市场潜力很大,全国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城市将近100个,在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每一个大城市都蕴含着商业机会,许多地区都初步具备了形成经济增长带的条件。因此,对于外国投资者来说,投资地域选择的空间非常大。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中等收入人口的增加,将有更多本地和国外的资金向这些大城市聚集。

  3.5.2全球供应链的重要环节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通过公司内贸易,进口母公司或其它子公司的设备、零部件和技术,向母公司的全球营销系统提供加工组装产品,不仅自身可以获得商业利益,而且带动了本国面向中国的出口,为FDI输出国创造了巨大经济利益。例如,周边国家对中国的投资,带动了对中国出口快速增长,并导致贸易顺差的持续扩大。

  3.5.3投资中国服务业潜力巨大

  发展中国家的服务业正在成为跨国公司新的投资领域,中国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将对现代服务业形成巨大需求。例如,资源外包是服务业跨国转移的新形式,2001年全球仅业务流程外包(BPO)市场就达到1270亿美元的规模,预计2008年将上升到3100亿美元。中国继印度之后,正在成为跨国公司新的资源外包的投资对象。

  3.5.4更多的研发中心

  随着中国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和吸收外商制造业投资增加,中国具有高素质低成本研发人才优势逐渐显现。2003年,中国有70万理工科毕业生拿到学士学位,美国同年毕业的理工科学士却只有6万人。跨国公司开始加快对中国扩散研发活动,目前已经设立700个研发中心,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将成为一个新趋势。

  3.6中国将保持吸引FDI政策的连续性

  中国的投资环境与10年前相比,在法律法规、市场准入、基础设施、劳动力素质等方面已经有了明显改善。这与中国履行加入WTO的承诺有密切的关系,例如,根据美国在华企业商会的调查,多数企业对投资环境的改善给予肯定。中国正在积极推进建立市场经济的改革,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3.6.1 鼓励跨国公司来华投资是长期政策

  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来华投资的政策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利益,也是中国政府既定的方针。2004年正式发布的《外商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改审批制为核准制,进一步简化了核准内容,扩大了地方政府的核准权限;经过重新修订并于2005年起实施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也进一步放宽了外资行业准入范围,加快了服务业对外开放的步伐。这些最新举措充分反映了中国政府将继续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跨国公司来华投资的积极态度。

  3.6.2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中国目前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所得税减免和投资设备免征进口关税等优惠政策。随着市场准入领域的扩大和国内市场竞争的加剧,本地企业要求实行同等待遇、公平竞争的呼声越来越高。政府的政策导向是,对于符合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与区域的投资,不论内外资均给予优惠,逐步实现内外资企业的平等竞争。

  3.6.3从普遍优惠向重点鼓励转变

  政府根据不同类型外商投资对投资环境的特殊要求,实行投资促进政策,加大在现代服务业、装备工业、研发活动等领域吸收外商投资的力度。

  3.7中国开始扩大对外投资

  目前中国已经有一批企业已经基本具备了国际化经营的条件,也具有开展跨国经营的内在要求。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超过6000亿美元,外汇短缺已经不再是企业开展境外投资的制约因素。中国在积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同时,也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到海外投资。

  3.7.1境外投资增长迅速

  根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04年经核准和备案设立的中国境外投资企业共计829家;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额为36.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7%。截至2004年底,中国企业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已经达到近370亿美元。

  3.7.2 投资领域集中在采矿业、商业服务和制造业

  2003年境外投资存量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存量占32.8%,进出口贸易类的投资占总量的19.7%,采矿业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占18%, 制造业占总量的6.2%。2004年新的投资主要流向采矿业(占52.8%)和商务服务业(占26.5%)。

  3.7.3投资集中在亚洲和拉美

  2003年亚洲地区存量265.6 亿美元,占对外直接投资总存量的80%,拉丁美洲地区存量46.2 亿美元,占14%。最近面向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投资额比重有所上升,2004年合计超过20%。

  3.7.4 国有企业对外投资仍占较大比重

  2003年经过审批的投资主体中国营企业占43%,不过估计有大量的中小企业没有统计在内,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营企业的比重在增加,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

  3.7.5中国正在成为境外投资较多的发展中国家

  虽然中国对外投资的规模目前仍然相对有限,2003年分别相当于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存量的0.45%和0.48%。但是2003年中国已经进入发展中国家主要投资输出国行列,中国企业为加强双边经贸关系、促进东道国经济发展和就业增长做出贡献。

  3.7.6实行鼓励有能力的企业扩大境外投资的政策

  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融合程度,提高国内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和应对全球化挑战的能力,2002年以来中国政府积极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投资,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企业境外投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除了在外汇管理、项目审核等方面逐步放宽限制之外,还在加强信息服务、信贷支持、风险评估和投资导向方面采取了许多积极措施,初步形成了较为有效的对外投资支持体系,为企业的海外投资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3.7.7中国企业扩大境外投资的动力

  中国国内市场投资需求很大,中国企业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相比“所有权优势”(ownership advantage)并不明显,许多企业之所以到境外投资,恰恰是为了弥补“所有权优势”的缺陷,包括通过并购,获取技术、品牌、销售渠道、人力资源等。因此,中国企业境外投资的地区、产业和领域广泛,扩大的潜力将逐渐显现。

  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投资是中国政府的一项长期性政策,随着相关制度与政策环境的进一步完善,可以预见,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将继续实现长期较快发展,并成为全球跨境投资活动中新的增长因素,为中国和世界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05年老百姓干啥最赚钱
彩 信 专 题
双响炮
诠释爱情经典漫画
水蓝幸福
海螺爱情精彩图片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