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辽宁省第二届农业产业化峰会文字实录(4)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6月05日 10:11  新浪农业

  总体上我认为,农产品加工从产业链来看,各个环节都有很大的空间、很大的潜力。我们在会场的外面,我们各地提供了很多的这种需要加工的技术需求、项目需求,我大致瞄了一眼,我觉得提得都非常好,确实都是结合本地的资源优势,提出来要进一步加工转化增值的这种需求,都有巨大的潜力。

  除了这个之外,除了这些产品一般意义上的精深加工之外,从产业链的这个环节上来看,我下面给大家介绍五个环节还急需发展。

  第一个环节,就是农产品的产地粗加工。目前,由于我国农产品产后的储藏、保鲜、干燥、分级分类这些粗加工的环节方法落后、设备简陋、损失浪费十分严重。我们做了一些典型调查和面上的分析,我们现在每年农户的储量平均损失率在8—10%,我们全国一万多亿斤粮食有一半在农户储存,如果按照8—10%算,每年就有400亿斤左右的粮食被损失浪费掉了,霉变、鼠盗、鸟食,像东北地区我们很多玉米收回来都是地趴粮在地里随意对方,老鼠盗、鸟食、霉变,损失浪费很惊人。我们的蔬菜年产量7亿吨,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但是蔬菜产后损失率高达20—30%,不但没有把资源有效利用起来,反倒造成了大量的环境污染、资源的浪费。我们的水果、我们的马铃薯,马铃薯每年都是几千万吨,水果也是几亿吨,损失率都在20%以上,我们按照最低的市场价格去算,粮食八毛钱一斤,水果蔬菜五毛钱一斤我们去算,全国相当于损失几千个亿,当然我们现在这个蔬菜都很低了,我们的蔬菜哪有几毛钱一斤的。如果折合我们的,折合1亿4千亩耕地被浪费,我们购买原料,投工投力,最后生产的农产品生产出来以后被浪费掉了,非常可惜,非常痛心。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造成了大量的环境污染,也造成了大量的质量安全隐患。那么在这个环节,我认为大有文章可作。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产品的分级分类、净菜上市、小包装这些要求日益突出,那么农民作为一个生产者,也希望有一定的储藏能力,有一定的加工能力,市场好的时候我多投放一点,市场不好的时候我存一点。所以发展农产品产地粗加工,应该说迫在眉睫。如果发展好了,一举多效。我认为至少有六七个效益,第一个减损增供,减少损失就是增加供应,我们一年减少两百亿斤的粮食损耗就相当于增加几千亿亩耕地的投入和产出,我们现在后备土地资源非常紧缺,大量的市政建设、生活建设要用很多的土地,一方面要保证农产品的供给,一方面要保证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所以这个矛盾是高兴的,而我们要去开发后备的资源,我们基本上没有太多的后备资源可开发,而且开发的成本相当高,在我们的沙漠地区、高原地区,一亩地投入上万块钱,出来的还是生地,还是瘠薄的土地。所以减损就是增供。第二个可以均衡市场供应,我们产地粗加工的储藏、保鲜这些问题解决了以后,把农产品生产和全年均衡供应的要求就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缓解,我们有了储藏保鲜的能力,这个产品大批量生产出来的时候我们一部分储藏下来,一部分上市,不至于像我们去年马铃薯下来的时候两毛钱一斤没人要,过了这个收获的旺季现在又涨到一块两块一斤又没处可买了,可以均衡市场供应。第三个可以平抑淡旺季的差价,不至于下来了老百姓无利可图,过了这个季节又没地方买,所以领导每天都紧张,不但我们农业部的领导紧张着急,我们总理都着急,跌了农民受损,涨了消费者抱怨,所以天天在不解的圈子里头着急。第四个能够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我们现在大量的粗加工都是农民在原始的传统方法进行,我们的木耳、枸杞、葡萄干都是在露天中马路上房前屋后晾晒,重金属超标、粉尘污染,所以很多产品质量安全都是隐患比较大。第五个能够显著的增加农民收入,如果农民能够储藏初级销售,一斤水果一斤蔬菜的价格至少能够提高30、40%,无形中农民在这个过程中增收了,也能增加农民的就业。如果再说点的话,还可以延长我们的加工周期,我们很多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全年的生产能力只是季节性生产,马铃薯一年我到西北地区调研,加工最短的只有15天,最长的只有三个月,因为什么,过了这个季节没有原料了,如果我们有一定的储藏能力、保鲜能力,可以延长我们加工企业的加工周期,可以大幅度提高我们的加工效率。当然还有很多方面。

  那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也做了很多的努力,得到了国家有关部委、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那么今年国家农业部和财政部决定起动一个产地粗加工的惠民工程,今年第一期安排了五个亿,我们在11个省实施产地粗加工惠民工程。那么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鼓励农业合作组织建立一些产地粗加工的组织,那么现阶段重点三个环节,一个是储藏环节我们建苹果、马铃薯一些,还有冬天储存的这种蔬菜,还有一些其他农产品的储藏库;第二个建一些组装式冷酷,简易冷酷;第三个建一些烘干设施,对一些需要加工制干的产品进行烘干。重点在这三个环节,今年中央财政拿五个亿起动这项工程。但是起动这个工程,我们相应的能够提供的设施和基础虽然有一些,但还比较薄弱,真正适合农民合作组织选用的一些投资又少、建设起来又比较容易、操作起来又比较方便的这种设施可供选择的余地又不大。所以说我们急需一些组装式的、便捷式的产地粗加工的设施和设备,这个方面有一个巨大的市场。所以国家起动这个项目以后,就像我们我大概七八年以前搞农业机械化管理的时候起动的农机购置补贴一样,给农机工业,农机的装备制造业提供了一个历史性的机遇。所以这是第一个方面,产地粗加工是一个问题,国家正在下力量准备解决,但是支撑产地粗加工的这些设施和装备现在可供选择的余地还不多。我们的工商资本,我们的投融资机构,可以瞄准这个方面,支持有关的一些科研单位、一些企业往这方面投入,市场前景很好。

  第二个方面,就是传统主食的工业化。所谓主食,就是人们一日三餐消费需要的,能够满足人们基本的能量和营养需要的这个主要的食品,我们把它叫做主食。那么常规来说,你比如说我们每天要消耗的馒头、包子、饺子、面条、馄饨、米粉这些产品,我们都叫主食。这个方面,我们现在的工业化水平很低。虽然我们国家根据当地的饮食习惯,基本形成了北方地区面食和南方地区的米制食品为主的这么两大消费体系,从我们整个国家饮食的发展历程来看,大致上也是三个阶段,在人类文明之前,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知道采收农作物的种子来作为食物,那个时候没有加工,也不会加工,就是以籽粒为主,所以我们叫远古时期的以籽粒这种形态来进行食用的这个阶段;那么第二个阶段,就是从农耕文明开始,我们逐步的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我们研制了一些黏米、磨面的工具,那么我们把米把稻谷拖成米,把小麦加工成面,那么这就慢慢演变出了我们很多的食物种类,形成了我们具有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饮食文化体系;那么到了现阶段,随着加工技术的日新月异,实际我们这些产品又在进入一个什么阶段呢,进入一个原来以家庭自己制造为主,向社会化供应为主转变的一个阶段,我们现在家庭人口规模越来越小,城市里头可能户均三口人,农村里头户均也不超过五口人,原来我们每天家庭要天天自己蒸馒头、包包子、擀面条,现在城市家庭我们调查,70%的居民家庭他的主食靠市场采购,40%的农村家庭他的主食也靠市场采购,而我们现在的主食没有做到工业化大生产,市场又有这个消费要求,谁去满足,我们的小作坊、家庭的小工厂,甚至是黑窝点在制造一个庞大的主食产品,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媒体曝光,都是又是染色馒头、纸馅包子,什么原因,是因为我们没有工业化大规模生产,产品质量缺乏监督,也没法监督,都是以小作坊、黑窝点作为生产主体的这么一种格局,不可能不出现我们现在每天都会看到的、都会听到的这种现象。

  现在一些工业化发达的国家,主食的工业化水平已经达到90%以上,而我们国家大致上还在20%以下,就是能够有一定规模的正规化生产的这种主食它的比例大概在20%以下。所以在这个方面,我们认为有巨大的潜力。

  我刚刚给我们赵省长举了个例子,我说有专家预计我们13亿人口,每一天我们国家要消耗的馒头大概是7—10亿,当然这个数字我们也没法经过核实,也可能差不多,7—10个亿,一个馒头挣一毛钱,一天就是将近一亿的纯收益。如果一个馒头能挣到两毛钱,那一天就是两个亿的收益,巨大的一个市场。这种东西还不像耐用消费品,不像我们说的服装鞋帽,买一件可以用好几年甚至十多年,我们的主食天天要消费、顿顿要消耗,所以是一个经久不衰的市场。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