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银行任思恩:银行转型承压 可与非银机构双向合作

宁波银行任思恩:银行转型承压 可与非银机构双向合作
2018年06月09日 15:21 新浪财经
宁波银行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 任思恩宁波银行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 任思恩

  新浪财经讯 为搭建专业机构投资者与优秀私募管理人之间高效率沟通平台,实现各方多维度交流,由新浪财经、华创证券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国私募基金业“金刺猬奖”颁奖典礼暨资产管理高峰论坛于6月8日在北京举行。 在“后资管新规时代的进与退”圆桌论坛上,宁波银行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任思恩表示,在资管新规下,银行退或者说转型的压力是非常巨大的,它可能涉及到非常多的层面,包括组织架构,包括风控,包括投研体系等等。

  她表示,银行机构与非银机构未来可以考虑双向合作,一个是资产端,把银行资管在非固收的领域等的短板补充上,但在这个过程中对整个管理机构的遴选制度,事后的跟踪,大类资产的配置的要求都是非常高的。第二个方面是资金端的合作,未来银行理财其实完全可以利用非银机构已经建设好的一些销售渠道,利用他们的客户资源来拓展我们整个客户的谱系。

  以下为发言实录:

  任思恩:首先,非常感谢新浪财经和华创证券给我们宁波银行一个机会,在这里与各位私募行业的基金大佬和银行资管业的大佬相互交流的机会。我们第一个题目是关于银行资管行业的退与进。我想说的是,退压力巨大,进不知往何处去。银行资管发展到现在,基本上规模已经达到了30万亿,如果我们把表内的部分剔除也有22万亿,在整个大资管行业的占比是最高的。细细摸排下来,市场在售的银行表外产品,究竟有多少是完全符合新规的呢?包括净值估值、集中度和期限错配。所以退或者说转型的压力是非常巨大的,它可能涉及到非常多的层面,包括组织架构,包括风控,包括投研体系等等。对于存量业务的退,主要包括负债和资产两个方面。

  首先是负债,负债是我们现在这些存量巨大的不符合新规要求的老产品,如何在过渡期内进行有序的压缩,在压缩的过程中尽量避免产生新的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事件。同时,对这种中等规模的银行来说还面临一个顾虑,就是客户的需求还在那里,如果说我们转型过快的话,没有新的产品快速地接上会不会把存量的客户,存量的需求挤压到其他的银行或者是其他的资管机构?负债端的压缩,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我们怎样有新的产品可以跟上。所以整个大资管行业对照公募基金或者是全球知名的资管机构,我们的确是可以梳理出一张完善和全面的产品体系表,但我们的客户到底接受不接受这个产品呢?这是存在很大的疑问的。我们银行过去也尝试发行长期的理财产品,发售净值的理财产品,可是发售情况是非常不理想的,客户的接受度也是非常差的。

  我们曾经对客户群进行分析,60%以上都是女性客户,平均客户年龄在50岁以上,也就是说她们还是偏好一种低风险、低波动的产品。对这样的客户,我们怎么样能挖掘银行既往的优势,更好地服务我们的客户呢?其实大家的思路应该基本还是一致的。第一,发挥银行的资金、网点、客户和账户的优势,推出一些现金管理类的产品,同时要能够把整个产品嵌入到客户的生活场景中,满足客户的需求。另外,我们要发挥银行端的项目获取和信用风险把控的优势,发售一些封闭型的净值产品,比如说类信托的产品。以这两类为拳头产品,在逐步地完善我们的产品体系。

  可是在这个过程中还是有非常多的工作需要做的。第一个层面是系统建设,我们银行资管特别是像我们银行现有的系统其实完全都是基于预期收益率型的产品率来打造的,后期要发布的产品,系统建设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近期我们银行也在整个市场上调研了大型的银行资管机构。我们发现了一个共性,也许我们都还没有完全理清楚,接下来我们的业务要向哪个方向来转型,但我们都意识到一个问题的方向是必须要做的,就是要推进系统的全面建设。只有系统先行,后面才有相应的产品的推出。

  第二,对客户群以及整个产品体系的全面梳理,像今天兴业银行顾总所讲,过去银行的理财产品基本分类很简单,就是对公对私按照期限和T+0的定期开放的封闭式等等,这些产品是非常同质化的,客户体系也没有什么大的差异。后续我们对照新规,产品分为公募、私募,相应对客户的刻画也是需要进行细化的描述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供符合客户风险偏好的产品。这是负债端要做的工作。

  在资产端,因为新规对非标资产的界定细则没有明确,所以一些银行把可能被界定为非标资产的投资暂停了。有一些涉及到多层嵌套的投资也暂停了,在这个过程中,银行其实是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的。因为我们的客户需求还在那里,负债还在那里,资产暂停了,市场上投什么呢?会不会对实体经济和客户的融资需求,对老百姓的投资需求都会产生一些影响呢?所以我们觉得接下来要做的几件事在资产端:

  第一,还是要尽快明确银行理财对过去我们不能够进入的一些市场的公平准入,这样我们才能新增一些不需要多层嵌套就能进入的资产类别;

  第二,尽快明确对各种非标资产的界定,我们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

  第三,各家银行资管应该还有在过渡期之后都未必能到期的资产,这些资产我们到底怎么处理?转入表内还是对外转让?也是需要去解决的问题。谢谢!

  首先,关于子公司的设立,2015年宁波银行是第三家公告设立子公司的银行资管,前段时间我们重新更新了公告,主要是把资管子公司的资本金做了一个提升。

  关于子公司的组织架构,子公司的组织架构分这样几个层面:

  第一,前台部门的组织架构体系,目前市场上银行资管的前台组织架构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大类是按照整个银行资管或资管业务运作的全流程,从投资到理财发行的组合配置运作。这样的设计是因为我们发行的理财产品基本都是同质化的,将来如果按照子公司的模式来运作,并且符合资管新规的要求,我们产品的异质化会逐步显现出来,相应的会模仿市场上公募基金比较成熟的组织架构体系,考虑建设一种在投资委员会决策下的投资经理的负责制。我们考虑按照不同的风险收益表现不同的产品板块进行划分。投资经理一端要对投资决策负责,另一端还要对相应的产品的发起来负责。这就需要我们建设比较专业的投研团队体系,做好整体的大类资产配置和细分板块的各种策略设置,这是第一个层面的问题。

  第二,目前国内的银行资管特别是像我们这种中型银行的资管,我们的架构是未必完全达到事业部制的,基本还是以前台的部门为主,包括投资和理财发行。如果成立子公司,我们在前台的业务部门之外,还需要额外地设置风险、财务、运营等中后台团队。在团队的建设过程中,就会有非常大的人力压力。我们可能会考虑是不是要独立地设置这些中后台团队,也可以考虑基于成本控制的因素,是不是要依赖原有母行的运营团队。

  第三,关于银行的资管部如何过渡到银行资管子公司的组织架构,是有一个过渡期的。我们目前的设想是,先把我们从前台部门为主的架构,慢慢过渡到前中后一体化的事业部制。在组织架构逐步完善后,按照银保监会的子公司设置的要求细则,把子公司完整的架构设置起来。

  关于银行资管和非银资管是如何切分大资管行业蛋糕的问题。这个问题我们思考过很久。在过去的十多年资管蓬勃发展的过程中,市场上是有一些明显的变化的。一是整个金融科技和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让我们看到了非常多过去不能想象的一些事情;二是对过去的大资管行业,银行理财占大多数,是隐形的刚兑收益,在这个体系下公募基金的发展受了限制。未来大家是统一监管要求,发行的都是净值型的产品,未来大资管行业的格局的分布是不是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呢?三是未来整个资管行业,老百姓和机构的资产配置的需求,这个蛋糕是不是越来越大?蛋糕如果变大了,银行资管在这个过程中能发挥的作用是不是也越来越大?

  谈到与非银机构的合作,过去银行资管是市场上最大的资金提供方,我们是最大的甲方,所以我们跟各种非银机构的合作都是单向的,我们未来可以考虑双向合作。一个方面是资产端,未来银行的资管我们预计规模可能会萎缩,但还是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完全可以用资金的实力,把银行资管在非固收的领域等的短板补充上。但在这个过程中,对整个管理机构的遴选制度、事后的跟踪、大类资产的配置的要求都是非常高的。另一个方面是资金端的合作,银行理财的客户风险偏好比较低,希望是低波动的产品。而非银机构,特别是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在客户培育方面做得非常好非常成熟,他们的客户是能接受真正有风险和有波动的产品。未来我们银行理财其实完全可以利用非银机构已经建设好的一些销售渠道,利用他们的客户资源来拓展整个客户的谱系。相应的,我们原来设想的为客户提供风险等级不同、策略不同、资产领域不同的全谱系的发展领域就可以发展起来了。

  谢谢!

责任编辑:张恒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Array
Array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