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钧资产胡湘:资产新规短期对市场冲击非常负面

大钧资产胡湘:资产新规短期对市场冲击非常负面
2018年06月08日 11:27 新浪财经
大钧资产董事长 胡湘大钧资产董事长 胡湘

  新浪财经讯 为搭建专业机构投资者与优秀私募管理人之间高效率沟通平台,实现各方多维度交流,由新浪财经、华创证券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国私募基金业“金刺猬奖”颁奖典礼暨资产管理高峰论坛于6月8日在北京举行。大钧资产董事长胡湘出席论坛,他表示,目前中国的市场已经从非成熟市场、新兴市场往成熟市场转变,目前依然处于过渡阶段,我认为资管新规短期给市场的冲击是非常负面的,也是非常审慎,当然长期非常看好。

  以下为发言实录:

  大钧资产董事长胡湘:我们机构可能跟其它私募不太一样,因为我自己的背景是从全国社保出来的。今天我们的题目是全球资产配置,我就站在全球资产配置的维度说一下我的结论。

  资产配置永远都是看未来几年,即使现在是2018年四季度,我可能不会讲2018年市场的状况,我们站在这个角度看未来一年。未来一年我们对资产配置的建议:第一,超配PE,我们PE的回报率还是非常丰厚的。第二,我们认为传统的几类资产配置里的股票、债券、现金几类资产,我们认为未来看一年,其实市场有可能是先下行再上的阶段,目前对于权益类的资产,不管是境内的A股还是海外的发达市场的股票,我们相对持一个审慎低配的建议。债券现在是处于利率债波动比较大,信用风险债频繁爆发的阶段,我们对债券的观点也是相对一个低配的建议。做配置的人,钱不管规模大还是规模小,永远是百分之百比率,会有低配、超配,刚才讲了超配PE,低配股票、债券,现金部分可能跟大多数机构包括银行的观点都是一样,衍生市场表现出来的结果是一样的,现金这一块目前大家采取的保护的措施,以待未来形势更为明朗、风险释放的特征是一致的。

  我们去年比今年年初的时候,因为2017年情况比较特殊,不管是维稳的原因还是什么样的原因,2017年的市场是低波动性的市场,这个低波动性,不管是在近几年,在中国证券市场的历史上都是特殊的年份,跟政治环境有很大关系。所以,我们在年初的时候对18年市场的波动性,认为波幅会大幅加大,而且不确定性风险会大幅增加。

  另外,谈资产配置的时候,原来跟社保以及市场人士交流的时候会有一个比较大的差异。大家谈资产配置总是在组合层面或者是在股票层面去谈资产配置,但是资产配置其实分几层,其实我们很多时候大家在单一资产谈资产配置,可能都是一个误区,更多是交易和组合层面、仓位管理和时机。

  我们对经济也好,对什么也好,谈看法,最后收敛到某类资产类别,因为我们以前在社保的时候发现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其实今天也表现出来,单资产类别的基金经理都会对自己所管理的资产类别永远持有乐观和看好的预期,而实际上市场不是这样的。真正做资产配置的人的眼里,我的钱,比如社保2.5万亿,我的钱是一笔钱,我的钱永远从高估的资产类别里会跑出来配到低估甚至是未来有成长性的一类股票资产。原来我在A股策略、港股策略,我们一定会听债券的人对股票的看法,债券的人对债券的看法,以及PE的人对其它资产类别的看法,因为他们的钱会影响到整个市场的分配。在座肯定有很多人是来自于银行资管和私人银行的朋友,肯定在你们眼里做资产配置的想法、思路和结论,和我们做单资产类别,作为细分收益率曲线供应的人的观点肯定是不一样的,所以,我自己觉得这个体系内大家讨论问题的时候,经常会发生一些错配以及包括这个词语是窄义还是广义的理解,其实是有偏差的,这是一个。

  第二,我们去谈资产配置肯定要和当前的宏观形势、流动性以及风险偏好、每一类资产类别未来的预期收益率相关的。今年整个市场的状况,资管新规对整个市场的资金供给,不管是标准化、净值化还是去杠杆、破刚兑,经济基本面是一方面,但是对资金的供给其实是一个非常强的收缩性的影响。大家想象一下,过去中国有资本市场以来,过去这些年真正出现系统性贝塔机会的时候,经济基本面非常好,上市公司盈利非常好,流动性非常宽裕,大家信心极其爆棚的情况下才会出现系统性的机会。除此之外,因为中国股票市场其实是一个牛短熊长的格局,债券来讲,因为我们应该向上行,债券反而是牛长熊短的格局。这种格局下看我们的股票市场,我本人大多数有股票头寸的暴露,但是我股票的波动是非常大的,看好的时候我会重配,看空的时候我会大幅降低和减少我在股票权益类资产上的配置。包括现在资管新规试图去打破期限错配,包括很多原来都在公募基金从事过很高职位的人,很多人批评公募基金其实散户化,其实我觉得这个对公募是不公平的,因为公募后面的基民就是散户,包括现在私募在座的各位所管理的钱里,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渠道的,渠道的钱就会追涨杀跌。我们现在推标准化、净值化包括要打破期限错配,就会导致市场的资金供给其实会越来越短期化,越来越短期化会加大市场的波动,让市场追涨杀跌。所以,今年的市场我们自己觉得波幅肯定不能像去年期望的,几乎接近于一个完美的上行的曲线,以后三到五年根本看不到每一类资产类别的曲线。所以,我们相对来讲对这一块比较审慎,而且现在市长的走势几乎和我们年初的预期一样,我们目前债券类的仓位、权益类仓位相对来讲比较低,也是比较审慎的。

  长期三年以后比较乐观,短期比较悲观,但是我认为的短期比大家认为的长一点。我在体制内呆过,我看到很多市场上大家对资管新规的解读,很多人局限于对条文、条款具体里面意思的解读,包括在座的各位可能所有人都忽略了资管新规整个在中国资产管理行业,虽然它是一个部门法规,但是中央财经办,以习主席签字的这种方式,实际上某种意义是顶层架构设计。我们去看银行法、证券法、证券基金法,都只涉及到某一类金融机构那一类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而资管新规是头一次涉及到个人资产负债表、居民资产负债表、企业资产负债表和政府资产负债表,资管新规是同一次第一次影响到三类主体的资产负债表里面的资产端的不同的变化,这个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居民也是,原来买的都是信托产品,刚兑产品、非标产品,现在变成净值化的产品,我的行为会发生变化,而这个变化本身,银行内部、保险内部包括大的金融机构内部,我要完成这个转身,并不是说简单发个产品或者制定一个条文,我所有的系统、流程、团队、组织架构、决策体系都要变。所以,为什么我一上来对今年的市场相对是比较审慎的。原来是正常流水,现在是大门一下子关了,即使放水不会大门一下子打开水,像原来那样流,是慢慢打开。因为投资永远看的是边际变化,我们因为法律框架体系的变化本身的边际变化是非常剧烈的,而且影响极其深远。当然未来非常好,尤其是利好公募基金以及私募提供标准化、净值化产品的金融机构,但是短期这个冲击,我认为大家对它的冲击还是没有想象到。就像我们一开始把养老金和社保的钱投给市场,我们花了3年时间,而且第一笔投资才60亿的规模,那时已经有千亿规模,但只投了60亿。中投开始做的时候,虽然一把换了几千亿美金,但是刚开始投的时候也是细水长流。银行渠道前端发产品,居民要接受这样类型的产品的时候,肯定是渐进式的过程。

  同时,现在市场上其实资管新规的顶层设计的架构出来了,但是现在好象没有任何一个经济学家或者是政府决策者提请到另外配套的顶层设计的支持。比如说大家更多是关注资管新规的细则,而没有关注到比如说我们现在把所有的钱都往标准化的市场里面去赶,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标准化的标的的供给是严重不足的,比如说我们的IPO制度,导致我们场内的股票资产严重不足。我们现在债券发行的速度,因为原来刚刚打破刚兑,原来的利差是没有的。我们这个市场慢慢开始分化以后,企业的信用成本就会发生分化,而这个分化过程当中,我们监管部门如何去有效地推进企业的直接融资,通过债券的方式提供这种标准化的债券资产,这方面我没有看到任何的讨论,包括IPO制度,我们现在还依然是非常严的IPO。政府这些年整个不管是管控也好,还是宏观调控也好,是加大市场波动。除了2017年是特殊一年之外,我们从来没有那么大力度管控市场,所以才管住。除此之外我们经济周期的波动,基本面的波动,以及市场周期的波动,市场各类资产的波动,其实都是巨幅的波动。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简单持有一种单边的、长期看多的以及海外的资产配置,社保不相信这一套东西。基本上大体系是按资产配置的体系,但是中国特色的市场,我们做了很多优化和出错,最后找出了中间的一条边界。

  目前中国的市场已经从非成熟市场、新兴市场往转成熟市场转变,但是依然处于过渡阶段,还没有到非常成熟市场的阶段的情况下,我自己认为资管新规短期仍然给整个市场的冲击是非常非常负面的,也是非常审慎的,当然长期非常看好,就包括在座各位发行标准化的产品,以及私募产品的对接,与公募产品的对接,就像当年证券基金出来的时候,《基金法》出来的时候,对整个市场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因为最早做股票就是证券公司,就是操盘手,但是因为那个时候你的托管,你的资金,你的交易、你的投资决策都在一个部门,都在一个人手里,所以为什么会出现巨大的道德风险。后来基金业起来了,很多人依然延续这个习惯,基金初始的时候会有一个重大的基金黑幕的思想,对整个基金行业有巨大冲击。但是基金行业先天这些人并没有证券公司原来那波人道德高尚得多少,就是证券公司一开始就是三权分立,托管、交易、融资的三权分立的格局导致很好地规避了道德风险,才使得基金这类机构在市场上慢慢成长起来,成为一个非常主流的机构。

  只是我个人的思考,我对这个事情非常关注,最近也看了很多文章,也参加了银行业协会组织的培训,也跟很多银行的同业交流,可能冰火两重天,不同的群体看这个事情的结论是不一样的,有可能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要对这个事情完整、准确、全面的观点,就是一定要充分了解市场参与各类主体对这个事情的评价和看法,包括监管部门,因为市场的应对,它采取政策的修正和调整,以及整个最终博弈下来均衡的结果。

  我是上学的时候就是持怀疑的一个人,但是在金融行业开放,政府唯一做得比较好的一点就是这个。为什么这么讲?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外交关系,近一段时间朝鲜、韩国、美国、中国几大国的博弈,大家可以看到外交之间是最功利的,人心最丑陋的一面就在国与国之间站线无疑,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前天撕破脸,骂完再坐在一起。

  从整个宏观的角度来讲,我们用资产配置的观点来看中国金融行业的开放,我们把它分为贝塔和阿尔法,中国其实有一个行业在产业开放还是管制上是出现重大失误。像汽车行业,老外来中国造车,母公司向合资公司转让一个车型,合资公司还要交几十亿的技术转让费,而这个车,当年本田中国区的老总都是说这个车如果让我定价,我要卖15万,实际上中国市场我可以卖25万,雅阁就是卖25万,暴利。同时,银行业。当年银行业上市,所谓引进海外成熟经验,其实以净资产价格一块钱让人家低价入股,08年的时候海外的银行上万亿人民币的利润套现去补充它的资本金,这也是一个重大的失误。

  还有我们的会计师事务所,也是因为某种原因,我们过早开放,导致一大批律师事务所占据中国主要的会计师事务所整个市场,而外资在金融行业,我们得到一个很好的保护,现在这个时点中国再去开放,会发现我们根本不担心。外资银行没有做起来,证券行业,外资证券公司也没有做起来,基金公司也没有做起来,而这个时点再去开放其实我们自己的能力和自己的人才、自己的团队以及基本上市场的格局,蛋糕已经分得差不多了。所以,外资再进来,它的空间非常有限,大贝塔它专不到。

  反过头来我们再看资管行业,全球也是有国家出现重大失误,南美的养老金市场主要的管理者就是全球大的资产管理机构,而本土的金融机构几乎没有发展起来,资管机构也好,养老金管理机构也好,包括亚洲的台湾地区,很多都是以外资为主的管理机构。所以,中国在金融机构整个开放上,分两块,所谓开放,一个是进来,一个是出去。比如我们进来的时候,机构进来我们的竞争不怕了,而海外的钱进来,可能外资机构进来先天性的信任和先天性的市场,会交给他们一部分,但依然会有一部分资金流动,流入到本土的资产管理机构。

  我们走出去其实也分两个,第一,我们这些人去海外试图打败别人的金融机构,没有那种可能性。但是我们有一个先天的优势,中国人肯定先天更愿意相信我们这些人,我们走向全球化的时候,可能先把钱交给自己中国人,而不是先交给老外。当然这中间也有很多道德风险,很多加拿大的华人骗华人,这种事情也很多。但是在目前这个时点来讲,我们在金融产业的整个领域,就有点像知识产权,我们其实需要抄人家的时候,非得把自己的本事限制住,拿链子锁住自己,你就永远不能成长起来。

  回到最开始讲的国与国之间,其实没有所谓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简而言之,两个国家最终拿起枪来我可以把你干掉,都可以杀人的事情,国与国之间只有功利,只有利益。

  所以,外资开放、金融领域的开放,我认为我们现在这个时点,现在这个市场状态下以及现在的资金体量下,我们根本不用担心。

  前面几位同行也讲到,海外管理的规范性、流程性、风控的能力,包括标准化等很多东西其实值得我们学习,但是现在基本的我们都能控制住了。所以,对从业者来讲是非常好的时机,要不然我们就是一个买办,就是一个职业经理人,拿着不同外资公司的名片在这个市场上去成天游走。所以,我自己觉得我们外资开放这一块,更多是机会,而不是压力和挑战。

责任编辑:张恒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Array
Array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