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券商中国记者从多家银行业人士处了解,资管新规正式落地时间还尚无定论,可能是春节前,也可能是两会前。
这把悬在头上的利剑令掌管着近30万亿银行理财的从业者压力山大,银行们已经纷纷着手按着大方向调整,但细则没出来,模糊地带不少,银行在产品配置、投后管理等众多环节感到迷茫。
银行理财,这个占据中国资管市场头把交椅的庞然大物,日前,递交了其2017年年终总结。这一年,它做出了哪些贡献?又有何不足?2018年的工作目标是什么?
九大关键点
1、银行理财存续规模五年内首度下滑。
近年来,银行理财市场持续发展,总体体量已接近30万亿,但增速逐渐下降,规模扩展态势有一定的放缓。
根据普益标准数据监测统计结果,截至 2017 年 12月底,全国共有 476 家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包括外资银行)有存续的理财产品,理财产品数 122290只,年内增速居于高位;而存续规模估计为28.88万亿,较年初的规模29.05万亿减少0.17万亿。银监会在2017年10月1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银行理财产品增速连续8个月下降。
2、全国性银行(含国有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在规模上始终处于绝对领先。
全国性银行的理财产品存续数量从1季度的24502只增加到4季度的54581只;城商行的理财产品存续数量从1季度的19277只增加到4季度的37152只;农村金融机构理财产品存续数量从1季度的13571只增加到4季度的30557只。
3、 从相对意义上看,无论是封闭式、开放式还是结构化产品,投资期限为1-3个月的期限类型发行量均最多,随着期限的增长,发行量均不断减少,反映出市场对于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投资期限的一致偏好。
4、 从收益角度看,无论是封闭式、开放式还是结构化的产品,其收益分布均呈现“中间高,两头低”的现象。在封闭式、开放式和结构化产品中,投资起点为10-50万(含)的收益率均最高,达到4.65%、4.54%和6.22%。
据记者了解,理财产品收益率会随着投资起点的增加而增加。面向机构的理财产品投资起点一般较高,机构产品更追求收益的稳定性,所以收益率较低,同时由于其规模较大,所以会大幅拉低高投资起点的理财产品收益率,因此出现了投资起点维度上的收益分布呈现“中间高,两头低”的现象。
5、外币理财发行量增幅7%,发行封闭式外币理财产品1737款,开放式净值型外币理财产品发行数量仅有2款。收益率上,美元和澳元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最高,分别为1.93%和2.02%。
2017年外币理财市场的收益具有较明显的平缓上涨趋势,统计期内12个月平均收益率为1.80%。2017年3月平均收益率最低,仅为1.59%,经过连续上涨后,2017年12月平均收益率达到最高,为2.11%,上涨超过52BP。
封闭式外币理财的发行主力是国有大行,占据每月市场的半壁江山。
6、基于同业监管政策等因素,同业类理财产品资金存续规模出现腰斩,从1季度的56900.00亿元下滑至4季度的27827.86亿元,下滑百分比超过50%。
7、2017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发行理财产品190721款,其中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189538款,净值型理财产品1183款,净值型产品占比为0.62%。
但相比于2016年,净值型产品发行数量同比增长56.27%。
8、从收益角度来看,国有大型银行的结构化预期性产品收益明显高于另外三类银行,达到6.26%。城商行、农商行、股份行收益分别为4.38%、4.08%和4.03%。说明国有大型银行设定的预期收益率区间较宽,挂钩指数、利率的效果更符合实际,其设计更加符合真正的结构化产品特点。
结构化产品的一大特点是,主要面向机构发行,个人和同业类型占比很小。
9、自2017年1月以来,开放式现金管理型理财产品(宝宝类理财产品)实现了发行数量和收益率同时增长的过程。发行数量上,从2017年1月的124款迅速增长到2017年12月的166款,增长率为33.87%;平均收益率上,从2017年1月的3.12%增长到2017年12月的3.60%,上升48BP。
净值型理财增长率高达56.01%
净值型产品通过合理的净值波动可以客观反映投融资市场的真实风险与收益,实现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实现理财产品服务实体经济的需求。
2017年11月出台的资管新规,明确规定了金融机构对资产管理产品实行净值化管理的要求,向净值化转型成为未来银行理财产品的重要发展方向。
根据普益标准数据监测显示,2017年,各商业银行共发行1183款净值型理财产品,相比于2016年全年发行的756款,同比增长率高达56.48%。
银行净值型理财波动较小
截至2017年12月,银行发行的净值型理财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为4.27%;公募基金产品年化收益率为6.46%;券商资管型产品年化收益率为4.12%。
从收益走势来看,银行理财和公募基金收益率均呈现波动增长态势。其中,银行净值型理财收益波动较小,收益十分稳定;公募基金收益率波动较大,券商资管产品收益率自5月份触底反弹后,维持了半年的稳定增长。
2017年上半年监管政策频出,公募基金和券商资管业务受到了较大的冲击,下半年以来,随着公司内部业务调整,加之市场环境逐渐趋于相对稳定,公募基金和券商资管业务也逐步平稳。
截至2017年12月,从平均年化收益来看,公募基金型收益最高,银行净值型次之,券商资管型收益最低。
净值型发行股份行是主力
截至2017年12月,全部银行净值型理财产品中,封闭式占比为39.8%,开放式占比为60.2%;从年化收益率看,封闭式净值型产品年化平均收益为4.94%;开放式净值型产品年化平均收益为3.83%,二者间的流动性溢价为111BP。
从发行数量看,股份行发行数量最多,占比51.3%;其次是城商行,产品数量占比为38.0%;国有行占比9.5%,农商行占比1.3%。
国有行和股份行收益领先,均为4.45%;城商行次之,年化收益为4.06%;农商行年化收益最低,为2.32%。
由于净值型银行理财产品对发行主体的投研能力和信息披露程度要求较高,与全国性大行相比,目前,区域性银行净值型产品整体投资能力较弱。从趋势看,银行净值型理财产品未来会成为主流,区域性银行还需加快推进人才培养建设,提升主动投资管理能力。
近日,北方某区域性银行互联网金融部总经理对记者表示,“资管新规出台后,城商行的净值化转型很艰巨,我们发展最大的掣肘就是跨区域经营受限,这直接影响了人才引进,即便高薪聘请也难有成果。”
净值型产品两大推动力
从监管政策导向来看,监管层打破刚性兑付愿望日益增长。当前中国经济转型压力大,信用违约事件趋于频繁。在银行理财规模不断扩大背景下,理财产品资金端短期化与资产端长期化错配的矛盾愈发突出。
银行理财面临的风险不容忽视,而预期收益型产品形态无法有效揭示风险状况,也不能有效落实风险承担主体。为此监管层希望能逐渐打破“刚性兑付”机制,实行“卖者有责,买者自负”,进而实现风险与收益向投资者的充分传递。
2017年11月出台的资管新规明确要求——“金融机构对资产管理产品应当实行净值化管理,净值生成应当符合公允价值原则,及时反映基础资产的收益和风险。按照公允价值原则确定净值的具体规则另行制定。”
净值化转型的硬性规定,无疑是该资管新规中对于银行理财业务冲击最大的条款,未来大部分的银行理财产品将被迫转型为净值型,和净值型产品形式要求相配套的是对刚性兑付行为的分类惩处和有奖举报,意指彻底打破刚性兑付。
据记者了解,总部坐落于北京的某股份行早早展开了破刚兑转型,在其去年的理财产品中,95%是非保本产品,在同业中比例最高。该行资产管理部总经理表示,“我们超过60%的资产投在债券市场,这些债券包括我的利率债,包括我们的信用债,中票,短融,PPN等等;大概12%投在非标,权益类不到5%。”
从银行内在需求来看,银行业金融机构也期望通过净值化管理转移风险并实现成功转型。目前银行理财业务的突出矛盾在于,投资者认为银行理财的预期收益即是“实际收益”,产品到期银行应当足额兑付,相关风险由银行全部承担。尽管就产品合同而言是“卖者有责,买者自负”,但现实执行的效果是“卖者全责,买者无责”,这对银行理财业务转型显然不利。
“净值化”转型的两大掣肘
从负债端看,净值型产品的“类基金”性质要求投资者自主承担投资风险,这对银行理财资金端的客户思维转变提出了更高要求。
深受银行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多年熏陶,普通投资者对银行理财产品的思维定势是“保本保收益”,因而推广“买者自负”类基金的净值型产品显然困难重重。
投资者“风险自担、收益自享”的成熟投资理念的形成需要逐步引导和教育。让投资者接受净值化的银行理财产品,分步骤实施是唯一可行的操作办法。
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对机构客户、高净值客户、普通个人投资者分步骤推出相应的净值型产品,避免在过渡期结束后集中推出,被动面临比较明显的客户流失和流动性风险。
据记者了解,部分银行已经为此制定了相关的投资者教育宣传和分支行客户经理专业培训。
从资产端看,稳定净值波动的关键在于加强投研与风控能力建设,无论是配置型还是交易型投资策略,都意味着银行投资部门需要与其它资管机构在同一战场上进行竞争。
截至2017年11月,18家全国性银行中,17家已发行了净值型产品,在系统建设层面基本不存在障碍;而对于中小银行中,发行净值型产品的银行很少,要在短期内搭架系统,压力相对较大。
某国有大行资产管理部高级经理对记者表示,“对于未来净值化转型,任务很艰巨,目前已经储备了一些项目。但要根据监管要求、同业推进速度和研发速度,来决定产品设计时间。目前,还在等待监管进一步指引,现在估值方法还没定,投资者宣传工作也未到位。从我们现有的净值化产品来看,配置上更偏好信用债,未来会重点发展权益类产品,关键在于提升自身的投资能力。”
上述人士继续表示,以后的竞争对手不只是来自银行业,我们的初步目标是先稳定住现有客户,想办法提升客户的风险偏好等级,然后再进一步挖掘潜力客户。
从多家银行的反馈来看,既要丰富净值化产品,又要稳住规模,真的很难。资管新规正式实施后,银行在信息披露、风险控制、IT系统、前台营销等多个环节的运营成本将会被迫上升。
注:以上数据来自普益标准
责任编辑:杨群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