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银行理财市场期待理性回归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2日 06:22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王若伊

  近期各大媒体纷纷曝光银行理财产品零收益或者是负收益的事件,一时间银行理财产品似乎成为了洪水猛兽。其实理财讲究的是资产配置和长期投资,这个“理”更意味着“理性”。

  银行在销售理财产品时应对产品的风险等级作出揭示,便于客户作出判断。目前出现损失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和银基合作信托产品恰恰都是高风险级别的理财产品,仅适合于可以承受中等至高风险类型的理财客户,这类产品能够提供高升值能力,同时投资价值波动和存在的风险也较大。从这一点上来说,银行理财与银行传统储蓄有着本质区别。

  自2004年银行理财产品诞生以来,经过3年多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与多种投资渠道相关联的几大类理财产品,比如与境外股票、商品、期货、利率等挂钩的结构化理财产品、与境内新股申购和基金挂钩的基金宝类产品、境外代客理财产品,信用连接类产品,固定收益类产品等。

  2006年开始中国的资本市场一路高歌猛进,简单的追涨行为和心态成就了无数个“中国式巴菲特”,股市的“5·30”和基金的黑色11月让一大批投资者初尝了资本市场的苦辣。而此时银行理财展现出其独特的产品结构,既积极参与资本市场又为客户进行本金的安全止损,成为了稳健的投资理财产品。

  2007年美国次按危机的全面爆发为全球经济增长以及投资市场蒙上了一层浓重的阴影,美林、花旗、汇丰、摩根斯坦利、瑞银等全球最顶级的金融机构动辄爆出数十亿乃至上百亿美元的亏损。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影响下,中国资本市场不可能游离于次按危机之外而独善其身。在这种情况下,同样投资境内外资本市场的银行理财产品业绩普遍下滑也是自在情理之中。相比于个人投资者以及开放式基金直接参与资本市场所遭受的惨重的亏损,有本金保护机制的银行结构性产品无疑打了一场成功的防御战。这也正说明了为什么结构性理财产品虽然在中国遭遇了寒冬,但是在境外成熟市场却受到欢迎。

  理财产品毕竟也是一种投资,风险与收益呈正比这一规律在理财市场上也同样适用,如果想博取高额回报,必然要承担相应的风险。何况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一定的阶段后才能日臻完善,理财产品也是如此。

  理性来看,目前各家商业银行内部已经对各种产品的风险进行了评级并对理财购买者进行了揭示,挂钩于资产价格以及仿基金类理财产品必然存在价格下跌的风险,在市场环境改变的情况下,跌破面值也实属正常。

  一些银行在产品销售时,确实存在言过其实,片面强调高收益,弱化产品潜在风险的问题,这也需要各理财产品销售银行规范操作流程,正确进行销售引导,恰当揭示风险和收益,使买卖双方各得其所。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