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管新规"落地" 预示资管行业将步入"统一监管时代"

资管新规"落地" 预示资管行业将步入"统一监管时代"
2018年04月28日 09:15 期货日报

【金融曝光台315特别活动正式启动】近年来,银行卡被盗刷、买理财遇飞单的案例屡见不鲜,金融消费者维权举步维艰,新浪金融曝光台将履行媒体监督职责,帮助消费者解决金融纠纷。 【在线投诉】

  金融机构资管新规出台,核心、宗旨、五大看点预示资管行业将步入“统一监管时代”

  资管新规“落地”

  昨天晚间,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印发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发布。新规明确了资产管理业务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打破刚性兑付,过渡期延至2020年底。此举旨在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统一同类资产管理产品监管标准,有效防控金融风险,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金融资产新规的出台,百万亿资产的管理将步入“统一强监管时代”。

  核心内容

  ⊙总体思路:资管产品设定统一的规则、标准

  ⊙核心要义:打破刚性兑付,不再承诺“保本保收益”

  ⊙合格投资者近3年年均收入不低于40万

  ⊙多只资管产品投同一资产不得超300亿元

  ⊙过渡期延至2020年底

  资管行业将步入“统一强监管时代”

  央行相关负责人表示,《意见》的总体思路是,按照资管产品的类型制定统一的监管标准,对同类资管业务作出一致性规定,实行公平的市场准入和监管,最大程度地消除监管套利空间,为资管业务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从募集方式和投资性质两个维度对资产管理产品进行分类,分类,分别统一投资范围、杠杆约束、信息披露等要求。坚持产品和投资者匹配原则,加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强化金融机构的勤勉尽责和信息披露义务。

  资产管理业务是指银行、信托、证券、基金、期货、保险资产管理机构、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接受投资者委托,对受托的投资者财产进行投资和管理的金融服务。

  近年来,我国金融机构资管业务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攀升,截至2017年末,不考虑交叉持有因素,总规模已达百万亿元。同时,互联网企业、各类投资顾问公司等非金融机构开展资管业务也十分活跃。

  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资管业务在满足居民财富管理需求、增强金融机构盈利能力、优化社会融资结构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同类资管业务的监管规则和标准不一致,导致监管套利活动频繁,一些产品多层嵌套,风险底数不清,资金池模式蕴含流动性风险,刚性兑付普遍,在正规金融体系之外形成监管不足的影子银行,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宏观调控,加剧了风险的跨行业、跨市场传递。

  对资管产品类型设定统一的监管规则和标准,是此次制定资管新规的总体思路,意味着中国资管市场统一监管的时代已经到来。

  中国人民银行参事、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盛松成表示,资管新规意义非常重大。投资必然与风险相关联,投资者进行投资首先要考虑风险与自身承受能力能否相匹配,资管新规实际上是对投资者最好的一种保护。

  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打破刚性兑付

  《意见》的另一大突破在于推动资管产品打破刚性兑付。相比于征求意见稿,《意见》在打破刚兑方面并无明显改动。不过,由于打破刚兑的前提是要对资管产品实现净值化管理,为此,《意见》要求资管产品投资的金融资产坚持公允价值计量原则,鼓励使用市值计量。

  同时,允许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部分资产以摊余成本计量:一是产品封闭式运作,且所投金融资产以收取合同现金流量为目的并持有到期;二是产品封闭式运作,且所投金融资产暂不具备活跃交易市场,或者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也不能采用估值技术可靠计量公允价值。

  刚性兑付弱化了市场纪律,偏离了资管产品“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本质,抬高无风险收益率水平,干扰资金价格,导致一些投资者冒险投机,金融机构不尽职尽责,道德风险较为严重。

  《意见》明确要求金融机构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产品出现兑付困难时不得以任何形式垫资兑付。严格非标准化债券类资产投资要求,禁止资金池,防范影子银行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分类统一负债和分级杠杆要求,消除多层嵌套,抑制通道业务。加强监管协调,强化宏观审慎管理和功能管理。

  (1)在定义资管业务时,要求金融机构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产品出现兑付困难时不得以任何形式垫资兑付。

  (2)引导金融机构转变预期收益率模式,强化产品净值化管理,并明确核算原则。

  (3)明示刚性兑付的认定情形,包括违反净值确定原则对产品进行保本保收益、采取滚动发行等方式保本保收益、自行筹集资金偿付或委托其他机构代偿等。

  (4)分类进行惩处。存款类金融机构发生刚性兑付,足额补缴存款准备金和存款保险保费,非存款类持牌金融机构由金融监督管理部门和中国人民银行依法纠正并予以处罚。

  此外,强化了外部审计机构的审计责任和报告要求。

  由于银行理财是资管业务绝对的主力军,而个人类产品(即普通老百姓购买的理财)又占了银行理财近半壁江山,但当银行理财被要求向净值化转型时,也就意味着银行理财不再是稳赚不赔的安全品,这势必会引发这类投资者资金的分流。

  事实上,现在银行提供的理财产品已经主要是非保本浮动收益和保本浮动收益两大类型,保本保收益的理财产品早已不见踪影。投资者如果希望资金保本保收益,银行能提供的基本就是储蓄存款和大额存单。有银行资管行业人士表示,银行非保本理财本质上与银行的存贷产品不同,但是很多市民总有一种误解,认为只要是银行的产品,就一定会保本保息。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比银行存款的利息要高不少,相应的投资风险肯定也会高一些。今后任何金融机构的资管产品都不能承诺保本保收益,投资者必须根据产品情况和自身实际来选择是否承担相应风险。

  合格投资者近3年年均收入不低于40万

  新规将资产管理产品的投资者分为不特定社会公众和合格投资者两大类。合格投资者是指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投资于单只资产管理产品不低于一定金额且符合下列条件的自然人和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个人合格投资者需要具有2年以上投资经历,且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家庭金融净资产不低于300万元,家庭金融资产不低于500万元,或者近3年本人年均收入不低于40万元。合格投资者投资于单只固定收益类产品的金额不低于30万元,投资于单只混合类产品的金额不低于40万元,投资于单只权益类产品、单只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

  多只资管产品投同一资产不得超300亿元

  《意见》对防范资管产品的流动性风险和规范金融机构资金池运作进行了详细规定。

  现在很多银行理财产品的期限很短,一个月、两个月,甚至只有几天、十几天,今后可能至少三个月。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意见》在禁止资金池业务、强调资管产品单独管理、单独建账、单独核算的基础上,要求金融机构加强产品久期管理,规定封闭式资管产品期限不得低于90天,以此纠正资管产品短期化倾向,切实减少和消除资金来源端和运用端的期限错配和流动性风险。

  此外,对于部分机构通过为单一融资项目设立多只资管产品变相突破投资人数限制的行为,《意见》明确予以禁止。为防止同一资产发生风险波及多只产品,《意见》要求同一金融机构发行多只资管产品投资同一资产的资金总规模不得超过300亿元,如果超出该规模,需经金融监督管理部门批准。

  资管新规过渡期至2020年底

  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按照“新老划断”原则设置过渡期,确保平稳过渡。过渡期为本意见发布之日起至2020年底,对提前完成整改的机构,给予适当监管激励。相比征求意见稿而言,延长了一年半的时间。

  过渡期延长是为了给予金融机构更为充足的整改和转型时间。过渡期内,金融机构发行新产品应当符合本意见的规定;为接续存量产品所投资的未到期资产,维持必要的流动性和市场稳定,金融机构可以发行老产品对接,但应当严格控制在存量产品整体规模内,并有序压缩递减,防止过渡期结束时出现断崖效应。金融机构应当制定过渡期内的资产管理业务整改计划,明确时间进度安排,并报送相关金融监督管理部门,由其认可并监督实施,同时报备中国人民银行。

  过渡期结束后,金融机构的资产管理产品按照本意见进行全面规范(因子公司尚未成立而达不到第三方独立托管要求的情形除外),金融机构不得再发行或存续违反本意见规定的资产管理产品。

  中信证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明明称,可以判断的是,随着资管产品净值化管理的开启,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将会表现出各异的投资举措。对于低风险偏好投资者,其资产结构的变化有可能使得大量表外理财转入表内,虽然资金依然停留在银行体系内部,但是相应的业务成本收益比也将变得不经济,而高风险偏好投资者在理财的风险收益配比关系不再具有比较优势后也将有可能转向权益、房地产乃至海外资产配置之中。

  业内人士指出,随着新规的落地,目前资管行业里一些商业模式将面临调整,比如类似资金池业务、通道业务等将逐渐弱化,同时,短期的金融产品会减少,长期净值型产品会增加,会对居民的投资习惯产生引导作用,使投资者更加注重长期、理性的投资,而非一味追求短期投机和高收益。

  有学者认为,过渡期延长期的设置非常“接地气”,体现了高层对市场稳定的高度关注。这给了市场消化、适应的过程,有助于防范新规出台后市场过度波动。

责任编辑:张瑶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Array
Array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