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奇霖:人民币有必要释放贬值压力

李奇霖:人民币有必要释放贬值压力
2018年06月25日 13:55 新浪财经综合

  李奇霖微访谈:今年宽松去杠杆的概率要大一些 人民币有必要释放贬值压力

  来源:头条财经

  6月25日,联讯证券董事总经理、首席宏观研究员李奇霖做客今日头条微访谈,和大家讨论财经领域的相关热门话题,并聊聊最年轻的券商MD的成长之路。

  谈职业生涯:跟对领导非常重要

  头条财经:李奇霖老师你好,介绍一下你是干啥的?董事总经理(MD)是一个什么职位?

  李奇霖:我做的是首席宏观研究员的工作,所谓的首席宏观研究员就是负责带领团队分析宏观经济以及宏观经济的变化对各类市场的影响。

  对券商来讲,首席宏观一是提供品牌效应,为公司和个人积累在市场影响力,参评新财富就属于此类,除了新财富之外,多次在公开场合演讲,也可以输出公司和个人的品牌价值;二是创造业务机会,有些时候,可能企业或者投资人觉得你们分析问题专业,所以愿意给公司和个人一些业务机会;三是首席宏观研究可以给机构投资者服务,机构投资者认可你的研究观点的话,就给你打佣金和分仓,转换为公司收入。

  MD不是一个行政级别的概念,是一个职级的概念,也就是说,MD代表的是你在公司内部的地位高低,但与行政级别的高低关系不是很大。MD只是一个职级概念,没有任何行政职权,我的行政级别指的是首席宏观研究员,管宏观研究团队。大致是这样。

  现在其实各类机构都开始学国外投行设立MD一类的职级管理制度,具体排序是MD(董事总经理)、ED(执行董事)、D(董事)、SVP(高级副总裁)、VP(副总裁)、SA(高级经理)、A(经理)、AS(助理)。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职务上的抬头与公司行政级别是完全不一样的。比如VP被称为是副总裁,但不是真的公司副总裁,而且差了十万八千里,后者是公司的高管。那应该怎么区分呢?很简单,名片上越简单,往往级别就越高。比如某券商的王总,名片就印了副总裁,那就真的是公司副总裁了,级别很高。还是某券商王总,名片上是固定收益部结构化融资组资产证券化业务副总裁,那往往就是一个做业务的小兵,不是真的企业副总裁。

  头条财经:才30岁就当上MD,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再提一个务实的问题,各位网友肯定也好奇:年薪方便透露下吗?

  李奇霖:一般来说,MD确实都不年轻了的,不管是公司层面还是部门层面的MD,一般都是业务老手了,从业没个十年八年的很难坐到MD的位置。从最低的AS开始到MD,也差不多有个7,8个级别,即使每年升一级,也要7、8年。

  体验的话,还是感谢自己的伯乐吧,从我个人从业的经验来看,跟对领导是非常重要的。好的领导首先自己业务能力就很强,处于一个高速上升期,你跟着他,你自然也会跟着一起上升。除此之外,还要看他是否愿意带你,人品有没问题,只要人品没问题,而且也愿意带你,那你就能享受到他职业生涯向上期的红利,你就跟着一起起来了。

  当然,他愿意带你与否,也要看你自己本事,领导都喜欢用听自己话和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下属,所以个人的能力也很重要。

  但也考虑历史的进程。

  其实券商除非是新财富分析师,不会有太高的BASE,当然会比实体企业高一些,但不会太多,券商的高收入主要靠的是奖金部分,而奖金部分是与业务挂钩的,拿多少完全看个人,当然也看公司兑不兑现。大家为什么向往金融行业,可能除了高收入以外,更多向往的是一种机制吧,因为你贡献多少就真的可以按一定比例拿到多少,个人的价值体现还是很充分的,你行就能拿得多,我觉得这才是金融行业最大的魅力。当年景好的时候,赚得确实不算少。当然,年景不好的时候,由于BASE不高,奖金部分没有,也要做好吃苦的准备,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吧,大致是这样。

  谈带团队:分钱一定要公平

  头条财经:见了你两三次,感觉你看上去有些焦虑,是因为近期金融行业不景气,还是贩卖焦虑的文章看多了?能否跟大家交流下整个行业的变化和趋势?

  李奇霖:贩卖焦虑的文章我是不看的,我喜欢看一些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文章,贩卖焦虑的文章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反而让你更加难受,所以,我会屏蔽掉这些文章。

  目前券商行业压力确实比较大,一是市场持续下跌,也越来越不活跃,这个对券商影响比较大,因为券商赚的是交易手续费,而且市场不好的时候,企业并购定增和IPO的量也会下来,对投行也有影响;二是严监管和同业资金清理,债券市场也不买企业发行人的债了,债券承销业务、销售交易业务也跟着不好做了,资产管理业务会因为同业资金收缩,管理的规模出现下降。所以券商行业目前的压力还是很大的,对很多金融从业人员来说,不知道工作能不能保住。当然,我说的是整体情况,不代表我司的情况哈。

  头条财经:听说你团队中都是应届毕业生,而每一篇报告都是深度文章,战斗力这么强,对他们有什么激励方法吗?分享下你带团队的感受。

  李奇霖:这个嘛,激励机制其实就是靠钱啊,大家跟着你干,肯定是要看物质回报的,尤其是在一线城市,生活压力都很大,只靠情怀,长期肯定是撑不下去的。

  但说到钱,有两类,一类是现在的,第二类是未来的,也就是要圆一个美好的前景。对于现在的钱,说实话,在大行情不好的时候,个人也很难逆势而为。所以,现在要圆好前景,让大家觉得跟着你干有奔头。至于这个奔头长什么样,每个行业都是不一样的。但有一点,那就是这个奔头是清晰可见的,而不是瞎画饼,没有谁是傻子。你把员工当傻子,员工就把你当傻子。

  再就是在分钱的时候,一定要公平,这个公平不是说每个人拿得都差不多,而是要按劳分配,能劳者多得,不同行业对劳动成果的衡量是不同的。就以研究为例,券商研究是为了扩大影响力,那什么是衡量研究影响力的一个有效指标呢?文章的公众号阅读量能勉强算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所以,我们团队的激励机制完全挂钩文章阅读量,没有我自己相机抉择的一部分。这样就可以省去团队下属巴结领导一类的事,降低内部成本,也让他们觉得这是一种真正的公平,毕竟你拿不到钱是因为你写不出好的文章,别人拿得多是因为别人干的好,这样团队就会把所有的精力都能用于做出好的作品上。

  谈宏观经济:宽松去杠杆的概率要大一些

  头条财经:下面开始问问近期市场比较关心的话题,怎么看待近期关于去杠杆的争论?下半年乃至明年,是紧缩还是宽松?还有地方债的问题能一起聊聊吗?

  李奇霖:所谓去杠杆,其实是希望债务增速与名义GDP的增速相一致或者略有下降,以社融来看,现在增速大概在10%左右,而名义GDP(实际GDP+物价)很难超过10%,中长期可能在9%左右,这也意味着要实现去杠杆,社融还需要进一步压降。

  但社融压降,必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信用风险。根据我们的整理,今年以来,交易所与银行间信用债违约笔数已经达到了22笔,涉及主体14家。信托贷款等非标融资工具,从媒体报道披露的情况看,也有4-5家企业出现了不能及时兑付的情况。

  实体经济与金融市场所面临的信用风险可能正处于五年来的顶峰。一是企业自身创造现金流的能力不足,内部周转困难,对外部融资具有较强的依赖性;二是外部融资收缩,渠道受阻让本来压力较大的企业现金流断裂,这个是社融下降的一个必然反映;三是债务到期压力加剧,2015-2016在大资管扩容的时候,不少发行人以3年期或3+2期限的债务融资 ,到了2018年开始,这些债务都到了偿债高峰,2018年前五个月,仅看信用债到期偿还量(以中票+短融+剔除银监ABS后的资产证券化+企业债+公司债为统计口径),月均规模就已达到4300亿,是2014年的两倍。

  从市场的风格来看,去资金池和去刚兑后,市场资金对票息依赖度下降,净值化转型,市场偏爱流动性好的资产,在此背景下,短久期债更受市场偏爱,因此,需要防范债务融资短期化下债务频繁到期可能促发的信用风险。

  目前来看,我个人觉得宽松去杠杆的概率要大一些。但宽松不会是一种全局的宽松,高债务高杠杆局势下,以土地为中心的债务驱动型经济越来越逼近现有技术条件下的生产力边界,老路可能很难走通了。全局的货币宽松带来的可能是资产价格泡沫的胀大,旧模式的卷土重来及更高的债务杠杆率。同时不得不关注的一点是,中国的经常账户差额在入世十几年后,第一次变成了负值。这是一个信号。在全球贸易保护壁垒逐渐垒砌的环境下,经常账户在未来存在进一步恶化的风险。

  如果经济动能下降、美元与美债收益率在美国经济一枝独秀下长期看涨,则此前进入中国的套利头寸平仓流出,资本与金融账户恶化,国际收支存在“双赤字”的可能,那么汇率可能会面临一定的风险。

  因此,这一轮宽松有定向的意味,一是针对小微企业,二是支持债转股,化解紧信用严监管过程中的金融风险,我们看到的现有货币政策事实上在服务于“稳定与经济转型”的大局。

  头条财经:昨天央行宣布定向降准,很多专业人士都出了很多解读,你也写了报告,能跟大家讲一些报告之外的东西吗?券商报告都是针对专业机构投资者,那么对普通老百姓来说,有什么值得注意的趋势?

  李奇霖:有两种去杠杆的路径,一种是紧缩去杠杆,一种是宽松去杠杆。不同路径,普通投资者需要注意的关注点是不同的。

  有一种去杠杆是紧缩去杠杆,但这意味着经济下行、金融坏账高企,而且搞不好,债务会因为紧缩越去越高,风险积聚,这种情况下,什么也不说了,买失业保险,降低自己的杠杆水平是最重要的。只是在有回旋余地的时候,一般都不会去选择紧缩去杠杆。

  另外就是宽松去杠杆,但我们之前提到了,以土地为中心的债务驱动型经济越来越逼近现有技术条件下的生产力边界,老路可能很难走通了,那么这轮宽松也是有条件的定向宽松,虽然确实需要抬高资产价格来缓解压力,但不会完全依靠这条路径,放松用的是定向放松的形式,一是支持小微企业,二是支持债转股。后续也需要通过兼并重组关闭部分僵尸企业来消化债务问题。所以,陆续出现一些信用事件也是难免的。

  那么,针对这几点,我们需要关注:

  1)投资理财的时候,要关注产品的底层资产,他们的资质如何,是否会发生信用风险,这是非常重要的。要规避高收益陷阱。

  2)宽松去杠杆需要抬高资产价格,那么对投资者来说,如果所在区域是核心的一、二线城市,如果真的是自住刚需的话,可以考虑入手买房了。但如果不是刚需或者改善,还是算了,因为要考虑流动性冻结的问题,可能很难转手,后续还要考虑房产税出台的可能性。

  3)股票我觉得还要等待,一是中美贸易战还有不确定性,二是信用风险会抑制市场的风险偏好,三是股票质押和各类杠杆资金的的风险还未完全释放。

  谈债券市场:债牛是一个结构化的牛

  头条财经:就在我们微访谈进行中的时候,人民币汇率跌幅又扩大了,近期也有业内人士分析说人民币汇率会跌到7,保外储还是保汇率的讨论又开始了,怎么看待人民币未来的走势?

  李奇霖:我们之前提到过,一季度经常账户中国出现了逆差,如果后续进一步开放和扩大进口,那么经常账户逆差压力会进一步扩大,而如果资产价格维持高位,那资本账户也会面临一定压力,双赤字对外储的压力是下显而易见的。所以,汇率释放一些贬值压力,尤其是在强美元周期里,还是很有必要的。我个人看汇率后续还有一些贬值压力,至于是否会到7,这需要看一下当时的基本面了,一般我都不拍点位,根据形势的变化来。

  头条财经:我们也知道,你的研究方向是偏固定收益的,想问下关于债券的问题。现在市场上关于债牛的呼声又重现,我们也看到利率债近期行情不错,在美联储加息的大背景下,中美利差持续收窄,这种行情可持续吗?或者是中美利差现阶段对债市走势还有指导意义吗?

  李奇霖:债牛是一个结构化的牛,利率债和高等级牛,但低评级发行人不仅没有感受到牛,反而觉得亚历山大,债发不出去。

  为什么呢?

  1、2018年监管的政策重心发生了偏移,对于金融机构负债端的新要求少了,但对金融机构的资产端监管确越来越严了。银信55号文后对信托通道的整顿,中基协禁止集合类资管投资信托贷款,委贷新规和资管新规收紧非标资产的生存空间等等。在此背景下,5月社融大幅下降,增速下降为10.2%,市场对经济的韧性和强度因此也被重估,市场开始担心经济下行的风险和潜在的债务风险。

  2、政策层面需要防范信用风险预期强化引发金融机构产品赎回产生的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会波及高等级融资主体,导致风险变得全局的不可控,因此需要一定宽松的货币政策来维系,这与去年持续维持资金面紧平衡是不同的。

  所以,一方面市场对经济下行和货币宽松的预期在增强,所以迎来了利率和高评级企业的牛市,但另一方面,市场开始担心信用风险,而且在去资金池和去刚兑后,市场资金对票息依赖度下降,净值化转型,市场偏爱流动性好的资产,在此背景下,短久期和高等级的债更受市场偏爱。

  从上次公开市场操作利率没有跟随美联储加息做调整其实就已经反映出我们货币政策要独立运行的一些信号,也就是说,中美利差问题可能不会是货币政策掣肘的核心因素,中美利差收窄的压力可能会通过汇率贬值来释放。

  谈投资建议:误判过房价 反思不要天真

  头条财经:说点实在的,当前对大家有什么投资建议,股市楼市汇市期市可以畅所欲言,我们不作为投资依据的。感谢李老师今天接受头条财经的微访谈专访!

  李奇霖:我个人觉得今年影响宏观的主逻辑是中美贸易战和宽松去杠杆。

  在中美贸易战压力下,对内去杠杆的高压可能有所缓和,所以政策会维持一个相对宽松的局面,但至少从目前来看,宽松也仅仅是维持在货币层面,还未体现在信用层面,宽货币与宽信用是不一样的,宽信用我们需要看到社融和M2的企稳向上,目前还没看到这一点。而如果社融与M2持续萎缩,那么企业信用风险的压力就持续存在。

  在这样的背景下,勾勒出大类资产配置的一个逻辑主线:

  1)股票仍然有压力,虽然货币宽松,但中美贸易战、信用风险,还有股票质押等矛盾还没有完全化解,机会有限,短期还是看一些避险类标的,包括医药、消费白马,如果宽松持续徐,可以考虑金融地产的配置机会。

  2)债券是一个结构化牛市,我们也提到过,对普通投资者来说,做利率债交易的不多,更多的都是买各类理财产品,我个人觉得目前对产品投资要抱有谨慎的态度,不是说不能买,只是买的时候要看清楚底层资产,在信用风险的高发期,得看清楚底层资产是不是存在风险。要警惕高收益陷阱。

  3)汇率在经常账户逆差、资产价格维持高位以及中美贸易战下仍有贬值压力

  4)商品在经济总需求下行的趋势中,还是偏谨慎吧

  5)房子如果考虑自住的需求,有条件还是在核心城市赶紧入手,不过如果是投机性需求还是等等看,政策层面不会鼓励炒房,流动性方面会有诸多限制,不容易转手,价格即使上去了,也可能只是纸面财富。

  网友提问:作为宏观研究员都要做预测的,你职业生涯最严重的一次误判是什么时候?后面有深刻反思过吗?

  李奇霖:有,在2015年811的时候,当时汇率贬值,我判断解决这个问题,要么靠老路撑一下,要主动借势释放风险。我当时相信了后者,建议现金为王,但实际选择了前者,房子上涨。反思不要天真呗。

责任编辑:何凯玲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Array
Array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