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现状、障碍与政策协调

人民币国际化:现状、障碍与政策协调
2018年08月21日 10:56 新浪财经综合

  来源:中国经济报告 

  【全面高效的宏观政策国际协调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必然要求】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课题组

  人民币国际化是人民币逐渐从中国的主权货币发展成为主要国际货币的过程。在当前“一 超多元”的国际货币格局下,人民币想要打破国际市场对美元、欧元的使用惯性、路径依赖,获得广泛使用的网络效应,最终实现与中国经济和贸易地位相匹配的货 币地位,仍然需要经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进程。

  人民币国际化指数现状

  1.人民币国际化调整巩固,RII触底后强势反弹。2017年,全球经济形势复苏向好,贸易与投资回暖,发达经济体增长势头巩固,新兴市场企稳回升。中国经济在转型升级的压力下保持稳健,新动能更加强劲,增长表现好于预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一年内连续四次上调中国GDP增速预测。综合国力提升,改革开放有序推进,夯实了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基础。市场需求企稳回升,摆脱“恐慌”回归理性,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内源动力。在此基础上,跨境人民币使用政策体系以及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为人民币跨境与离岸使用创造了便利条件。总体来看,2017年人民币国际化逐渐消化前期负面冲击与预期,在波动中显著回升,在全球货币体系中保持稳定地位。截至2017年4季度,人民币国际化指数(RII)为3.13(图1),同比上升44.80%,强势反弹,基本回归至2015年水平。

  2.资本金融项下人民币使用取得突破性进展。2017年,人民币国际金融计价交易功能得到夯实,频现亮点。海外人民币资金池已走出低谷,人民币国际信贷全球占比同比增长1.01%,呈现止跌回升态势。“债券通”进一步加快中国资本市场开放步伐,熊猫债市场稳步向前,点心债市场出现回暖迹象,产品体系不断创新并完善。人民币直接投资回归理性,在全球直接投资逐季度萎缩的背景下,人民币直接投资受到冲击总体较小,在全球直接投资中的占比快速攀升,成为拉动RII反弹的主要力量之一。2017年4季度,人民币国际金融计价交易综合占比达6.51%,创历史新高。

  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主要障碍

  1.全球货币政策酝酿变局,金融市场波动性与溢出效应上升。全球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面临转向,美联储开启加息和缩表进程,欧洲央行、日本央行等退出极度宽松货币政策的预期上升,将对汇率、利率以及资产价格产生较大影响,短期资金流动的不确定性上升。特别是在当前全球金融资产分布相对单一的情况下,货币“竞争”加剧,汇率波动扩大,使得风险传染性和溢出效应增大,发展中国家金融脆弱性显著上升,对人民币跨境与离岸使用形成一定阻碍。

  2.人民币金融产品不够丰富,市场体系有待健全。尽管离岸人民币市场建设进入成长阶段,产品多样化、规模和交易活跃性有所改善。然而,受到宏观审慎监管、创新能力、市场结构等因素影响,境内人民币金融产品体系较美元、欧元等仍存在一定差距,2017年离岸人民币资金池仍处于萎缩状态。点心债发行低迷,缺乏丰富的产品,市场较为清淡。特别是汇率风险管理手段难以满足国际社会的需要,非居民缺乏充足便捷的人民币使用渠道和使用方式,对人民币跨境使用产生负面效应。

  3.合规审查背景下人民币跨境流动通畅度有待提高。在全球金融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为了守住不发生金融危机的底线,中国加强了资本项下管理,完善资本跨境流动的真实、合规性审核,有效遏制了前些年比较盛行的、没有真实贸易背景的套利和投机性资本跨境流动,减少了一部分人民币跨境流动。资金进出境手续增多,便利性有所减弱,人民币跨境流动通畅度下降,对人民币跨境与离岸使用造成了负面影响。

  4.CIPS业务不及预期,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人民币国际化需要强大基础设施的支撑。尽管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已投入使用,但是参与机构、处理业务量不及预期,存在业务种类相对单一、证券清算结算体系割裂、交易流程和政策与国际惯例没有统一对接等问题。与美元、欧元的支付体系相比,CIPS在货币政策传导、资金周转优化、金融监管和经济预测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亟待进一步完善。

  结构变迁中的宏观政策国际协调

  历史经验表明,宏观政策国际协调的内容并非一成不变,协调机制也需与时俱进。随着世界经济格局和货币格局的变迁,原有协调机制难以取得实际效果,必须进行改革和完善,并在各方力量的推动下逐渐形成新的协调机制。过去二百年间,国际货币格局经历了英镑由盛转衰、美元主导地位确立和欧元诞生等一系列重大改变,国际协调机制也从由军事力量主导的政治利益协调,到国际组织牵头下的多方协调,再到不断兴起的区域协调。不难发现,每一次主要国际货币的更替都导致国际政策协调的发展演变,新兴国际货币都拥有自己主导的国际政策协调机制和平台。任何处于上升期的新兴国际货币,都要接受传统国际政策协调机制的“考验”,不合格的只能被迫退出国际货币竞争;幸存者还必须积极打造新的国际协调机制以赢得先发优势,为本币国际化构建制度基础。实际上,国际协调机制的成败,决定了新兴国际货币在新格局中的地位高低。显然,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也必须服从这一历史规律。

  宏观政策国际协调与人民币国际化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人民币国际化是改革和完善国际货币体系的结果,有助于丰富国际政策协调内容,提高协调机制的运行效率。同时,有效的国际政策协调能够营造人民币国际化所需的外部政策环境。一国货币的国际地位由该国经济规模、经济稳定性、产业竞争力、金融发展水平和金融深度决定。毫无疑问,为实现经济稳定增长、产业结构优化、国际竞争力提升等目标而制定和实施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宏观审慎政策、经济结构转型政策等,为推进货币国际化奠定了必要的经济和制度基础。但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主要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负面溢出效应可能极大地削弱中国政策效果;单纯考虑自身经济发展目标而制定的经济政策也很有可能对周边国家或其他国家造成较大负面影响,引发经济冲突,不利于人民币国际化目标的实现。加强同世界其他国家的政策沟通和协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政策溢出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和不确定性,有力保障宏观政策实现预期效果,为人民币国际化铺路,助推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目标实现,形成更加稳健、平衡的国际货币新格局。

  全面高效的宏观政策国际协调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必然要求;要将贸易、货币政策作为短期协调的重点内容,将结构改革、宏观审慎政策纳入协调范畴,从而完善国际政策协调框架;要重视多层次国际组织在协调中所体现的平台功能,积极寻求在新兴国际协调平台上发挥引领作用。要在“一带一路”上开展内容丰富的区域合作机制创新,为国际协调理论和实践提供新样本、新模式;妥善处理中美贸易摩擦和政策分歧,这是实现无危机可持续发展和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也是当前中国进行国际政策协调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

责任编辑:吴化章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Array
Array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