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评级:2018年中国人身保险行业信用风险展望

联合评级:2018年中国人身保险行业信用风险展望
2018年03月09日 16:33 新浪投资综合

【金融曝光台315特别活动正式启动】近年来,银行卡被盗刷、买理财遇飞单的案例屡见不鲜,金融消费者维权举步维艰,新浪金融曝光台将履行媒体监督职责,帮助消费者解决金融纠纷。 【在线投诉】

  来源:联合评级  金融机构部  保险行业组

  主要观点:

  2017年,在十九大深化金融改革、强化金融监管的背景下,保监会全面践行“保险姓保、监管姓监”监管思路,出台“1+4”系列文件加强监管,提出偿二代二期工程建设方案,保险行业监管政策持续趋严,引导保险回归姓“保”。2017年,我国人身险公司新发债务融资放缓,境内存续债券的发债主体信用品质较好且整体有所提升。2018年,在政策监管持续趋严和市场利率上升背景下,预期人身险行业经营状况将保持平稳发展,各项业务转型将持续推进,投资收益有回升趋势但仍面临多重风险,行业信用风险总体仍将维持在较低水平。

  ●2017年,我国人身险公司境内新发债务融资放缓,行业整体信用级别稳中有升

  ●监管政策持续趋严,引导保险回归姓“保”,合规风险突显,但有利于行业长期健康发展

  ●人身险原保费收入同比增长,产品结构持续优化,保险回归长期保障,行业整体偿付能力平稳

  ●人身险市场集中度有所回升,中短期产品限制政策效果显著

  ●代理人渠道贡献度不断提升,互联网保险规模持续增长

  ●大养老大健康产业加速发展,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获实质推进

  ●准备折现率调整拐点已至,投资收益率回暖,保险公司利润有望改善

  ●保险资金运用中另类投资占比持续增加,保险公司面临的投资风险加大

  行业展望稳定

  一、人身保险行业2017年信用风险回顾

  2017年,我国人身险公司境内新发债务融资放缓,行业整体信用级别稳中有升

  从发债情况来看,2014~2016年,保险行业分别新增债务发行规模56.03亿元、250.00亿元和195.00亿元;2017年以来,由于保险业务特性及监管对保险公司债务融资上限的严格控制,加之利率上行趋势,保险公司的债务融资需求相对不大,2017年人身险公司仅发行1只境内债务工具,为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规模35.00亿元、期限为10年的资本补充债券。

  截至2017年末,我国人身险公司存续债券共45只,包含31只次级定期债券和14只资本补充债券,期限均为10年,到期期限主要集中在2024年和2025年,期限结构较为合理。

  从存续债券的主体级别来看,截至2017年末,我国人身险行业存续债券涉及发债主体共25家,其中主体信用级别为AAA的有9家,AA+的有2家,AA的有3家,未知主体评级的有11家,发债主体信用品质整体较好,且较2016年末有所提升。

  从2017年的评级变动来看,在境内公开市场发行债务工具的人身险公司中,分别有1家公司(幸福人寿)的主体级别被调高,1家公司(平安人寿)发行的2只债券级别被调高;有1家公司(安邦人寿)的主体级别被调弱,有1家公司(天安人寿)的主体展望被调弱;有1家公司(前海人寿)主体展望被中诚信国际调弱,而后中债资信对前海人寿及其发行的3只资本补充债券级别均进行了下调。

  整体看,2017年,人身险行业发债企业信用状况整体维持稳定,存在个别级别调整情况;级别调高主要由增加资本金、收入和利润增长及产品结构优化等因素引起,级别调低的原因主要有受到较严厉的监管措施以致业务发展可能受到影响,以及业务结构存在较大风险且短期内难以改善等。

  监管政策持续趋严,引导保险回归姓“保”,对行业呈正面影响

  2017年以来,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召开,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设立,有利于加强监管协调以及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同时党的十九大指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金融监管体系,金融监管趋严的态势持续。行业政策方面,保监会持续从严监管,出台了“1+4”系列文件[1],将“保险姓保,监管姓监”作为当前监管工作的总体思路,提出偿二代二期工程建设方案,并相继发布、实施多项监管措施,强化监管力度、治理市场乱象、补齐监管短板、防范行业风险。

  保监会继续对万能险的严监管,于2017年5月下发《关于规范人身保险公司产品开发设计行为的通知》,规范人身险产品开发设计,限制变相万能险,对万能险监管再度升级。在严监管的背景下,保险市场将进一步规范,引导保险逐渐回归“姓保”的本质。

  继2016年9月试点险资参与沪港通后,2017年6月,保监会扩大试点至深港通,保险机构可投资深港通下的港股通股票。险资参与深港通试点,直接扩大了险资投资港股规模,有助于保险资金充分利用内地、香港两个市场,缓解目前资产配置压力,拓宽海外投资渠道。2018年1~2月,保监会发布《保险资金运用管理办法》,随后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评估开始试运行,有利于保险公司规范资金运用和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对行业呈正面影响。

  监管力度趋严,合规风险突显,但有利于人身险行业长期健康发展

  2017年以来,保监会继续从严的监管措施,同时开展了整治市场乱象、深入排查梳理、资金运用风险现场检查等一系列专项检查,并加大对违规企业处罚力度,进一步完善监管体系、规范保险市场。中国保监会已连续3年开展打击损害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行为的“亮剑行动”,有效督促了保险公司重视和改进保险服务,推进保险业回归本源。截至2018年2月末,保监会对人身险公司的行政处罚共有29条,主要集中于保险产品欺诈销售、股票投资业务、高管任职资格、保险产品违反精算原理等方面的违规行为;其中,前海人寿因提供虚假材料、违规运用保险资金等严重问题,被保监会作出了警告、罚款、撤销相关责任人任职资格及负责人行业禁入等处罚措施。此外,2017年以来,保监会还发出多具监管函,主要集中于保险产品设计违规、股票投资违规行为及公司治理问题等;其中,安邦保险借助长期年金保险“长险短做”,规避保监会中短存续期产品的有关监管规定,被实施三个月禁止申报新产品的处罚,以警示市场;渤海人寿、阳光人寿、上海人寿、珠江人寿、君康人寿等五家公司因在“三会一层”运作、关联交易、合规与内控管理、内部审计、考核激励等方面存在问题,被要求整改并被实施六个月禁止直接或间接与关联方开展相关交易。2018年2月,安邦保险原董事长、总经理吴小晖因涉嫌经济犯罪被依法提起公诉,同时保监会自2018年2月23日起对安邦保险实施为期一年的接管。

  总体看,2017年以来,保监会政策和行政处罚力度加大,趋严的监管环境对保险公司的内控和风险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有利于人身险行业未来健康、持续发展。

  人身险原保费收入同比增长,产品结构持续优化,保险回归长期保障,行业整体偿付能力平稳

  近年来,我国人身险行业保持较快发展,保费收入规模逐年扩大,其中,原保费收入由2015年的1.59万亿元增至2017年的2.60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28.14%,规模保费[2]由2015年的2.42万亿元增至2017年的3.24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15.75%。保监会于2016年9月和2017年5月分别下发《关于进一步完善人身保险精算制度有关事项的通知》及《关于规范人身保险公司产品开发设计行为的通知》,规范人身险公司产品开发设计行为,限制变相万能险,对万能险监管再度升级,过去依靠万能险等中短期理财产品抢占市场份额的保险公司纷纷加速业务转型,长期储蓄型、保障型保险产品得到较大发展,形成期交和续期业务拉动业务发展模式,新业务价值持续提升,产品结构逐步优化。2017年,保障性产品发力明显,中短期产品切换对保费收入的影响有限,人身险原保费收入延续了快速增长态势但增速有所回落,2017年原保费收入同比大幅增长20.04%,增速同比减少16.74个百分点;同期规模保费同比减少6.06%,遏制了前几年大幅增长的态势;人身险行业原保费收入在规模保费中的占比由2016年末的62.89%迅速上升至2017年末80.36%,监管成效显著。

  偿付能力方面,自2016年“偿二代”实施以来,保险业整体偿付能力相对稳健。截至2017年末,保险业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和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251%和240%,远高于100%和50%的监管标准,行业风险总体可控;但联合评级也关注到,行业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从2016年1季度的277%连续8个季度持续下降至2017年4季度的251%,个别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长期不达标或处于临界区间,保险业风险防控仍需持续加强。

  人身险市场集中度有所回升,中短期产品限制政策效果显著

  从市场集中度看,我国保险行业市场集中度整体较高,然而近年来,随着竞争主体数量的增加以及互联网保险等创新业务市场竞争的加剧,人身险行业市场集中度呈快速下降趋势。国内人身险公司数量由2012年底的68家逐步增长到2017年底的85家,前五大人身险公司的市场份额均快速下降,市场格局持续分化;原保费收入前五大的人身险公司市场份额合计由2012年的70.97%降至2016年的49.32%,而规模保费前五大的人身险公司占比由2013年的61.07%下降为2016年的47.79%,同时,原保费收入前五大人身险公司的规模保费占比远低于其原保费收入占比,可见大公司在发展中更“重价值”,而许多中小公司更“重规模”。

  2017年以来,随着中短期产品限制政策的深化实施,以往许多中小保险公司依靠大量销售中短期产品抢夺保户投资款市场来拉动市场占有率的做法难以为继,中小公司被倒逼转型,但短期内尚难见效,因此前五大人身险公司的市场份额有所回升,2017年,原保费收入市场份额前五大人身险公司合计52.23%,规模保费前五大的人身险公司占比升至52.84%;2016年以来原保费收入前五大人身险公司的规模保费占比和其原保费收入占比的差距呈大幅缩小趋势,至2017年末已基本无差距。

  代理人渠道贡献度不断提升,互联网保险规模持续增长

  长期以来,人身险保费收入渠道结构由个人代理和兼业代理二分天下,直销和专业保险中介渠道占比很小。个险渠道一直是人身险最主要也是保单质量较高的渠道。2015年6月保监会取消保险代理人资格考试后,保险代理人数量持续大幅增长,截至2017年6月末,保险代理人员数量达745.17万人,同比增长13.37%,延续了高速增长势头。代理人规模与产能的快速增长直接推动了个险新单的高速增长,有利于提升新业务价值率,推动新业务价值与内含价值的稳定增长。

  近年来,互联网保险在我国飞速发展,2017年以来,互联网保险积极布局以人工智能、云平台和区块链为主的产品,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在保险业应用不断深入,实现承保、核保、定损、理赔等业务流程的智能化,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实现客户精准定位。保险公司在坚持自主研发的同时,加强与互联网企业的战略合作,借助其互联网资源和科技优势实现业务模式创新、提升服务效率。2017年1~6月,人身险互联网保险业务收入达1,108.30亿元,为2016年全年的57.01%,保持好发展势头。

  大养老大健康产业加速发展,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获实质推进

  近年来,政策鼓励保险业积极参与国家医疗保障体系和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商业保险通过提供多样化的保险产品和服务,较好地弥补了基础社会保障的不足。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养老问题严峻的背景下,许多保险公司纷纷布局大养老大健康产业。2017年以来,养老保险企业年金缴费额和受托管理资产规模延续增长趋势,2017年,养老保险企业年金缴费额达2,509.13亿元,同比增长14.48%,截至2017年末,企业年金受托管理资产规模达6,245.8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0.88%。但目前我国商业养老保险仍未达到发达国家的第三支柱平均水平,具有较大进步空间,可以预期未来商业养老保险覆盖面将持续扩大,为保费市场提供可观增量。

  政府也对商业养老险和商业健康险愈发重视,释放了一连串政策红利,2016年个税优惠型健康险和长期护理险试点已经实施。2017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的若干意见》,明确从四个方面部署推动商业养老保险发展,至2020年要建立全面的商业养老保险体系,发展满足个人家庭需求和财富管理需求的多样化商业养老保险。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是指允许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投保人在个税前列支保费,等到将来领取保险金时再缴纳个税,是一种降低投保人当期税务负担的税收优惠。税延型养老保险试点有望于2018年启动,将有望为保险行业带来千亿级市场,长期看,将会持续提升保险公司保费收入规模和业务价值。

  准备折现率调整拐点已至,投资收益率回暖,保险公司利润有望改善

  根据保监会的规定,保险公司以750日移动平均国债收益率曲线为基础来确定折现率假设,即以中债国债十年期到期收益率的750日移动平均为基础,加上流动性溢价确定的折现率。由于自2014年以来,国债收益率长期处于下降趋势,影响750日平均线长期处于下行区间,根据规定,保险公司必须增加风险准备金的提取,从而对人身险公司当期利润造成影响。

  然而随着国债收益率持续上升,准备金计提对利润的负面影响正在减弱。1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经历了2014年以来的下行震荡之后,2016年第四季度以来上行趋势逐渐加快。同时,750日移动平均的日环比变动达到2016年第四季度最大降幅,之后逐渐回升,下降幅度显著收窄,并于10月底迎来上行拐点。上行区间到来将大幅减轻保险公司当期计提准备金的利润压力,这将对未来人身险公司利润持续释放产生积极正面的作用。

  从投资端收益来看,利率总体上行和股票投资收益增加使得保险资金投资收益有所回暖,2017年,保险资金投资收益为8,352.13亿元,同比增长18.12%;平均收益率为5.77%,同比提升0.11个百分点。总体看,投资收益率上升和准备金计提的下降趋势同时有助于保险公司利润改善。

  保险资金投资规模持续扩大,另类投资占比持续增加,保险公司面临的投资风险加大

  自2012年保监会实行保险资金运用市场化改革以来,保险资金运用的基础制度建设日趋完善,投资渠道和投资范围不断放开,我国保险公司投资业务快速发展。2017年以来,保监会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保险业支持实体经济,进一步拓宽险资投资渠道,我国保险公司投资业务规模持续快速增长。据初步统计,截至2017年末,保险资金投资余额达14.92万亿元,较2016年末增长11.42%,较2014年末年均复合增长16.94%。

  从保险资金运用投资结构来看,保险资金运用主要以债券和银行存款投资为主,但随着监管逐步放宽保险公司可投资资产种类,债券和银行存款配置比重逐年下降,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类投资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他投资占比逐年快速提升、种类逐步丰富,主要投资品种有长期股权投资、不动产投资、组合类资管产品、保单质押贷款、信托、银行理财等。2017年以来,银行存款占比延续较快下降趋势,债券投资占比随债券收益率上行而有所回升,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类投资占比较上年基本保持稳定,其他投资规模占比进一步增加;截至2017年末,受存款配置占比减少影响,保险资金固定收益类投资占比47.51%,较年初下降3.19个百分点;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占比12.30%,较年初下降0.98个百分点;其他类资产配置占比40.19%,较年初上升4.17个百分点,其中长期股权投资占比9.90%,较年初上升0.73个百分点。随着保险资金运用中非标投资、境外投资等其他资产规模占比的增加,保险公司的高风险资产占比提升。近几年的经济下行导致实体经济领域的风险积聚,风险容易通过权益投资和另类投资等向保险行业传导,使保险公司面临的投资风险也相应增加。

  二、2018年人身保险行业展望

  从监管环境来看,在十九大深化金融改革、强化金融监管的背景下,保监会将继续在“保险姓保、监管姓监”的思路引导下,全面深化保险监管改革,坚持引导保险行业回归保障本源。政策红利将进一步释放,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有望落地,或为保险市场酝酿千亿增量,并进一步推动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预计未来保险监管环境维持偏紧态势,保险行业不会发生重大系统性风险事件、但保险公司合规风险增加;而在利率持续中性偏稳的环境下,保险业发债规模或将维持较低水平,现有发债主体若被保监会采取严厉监管措施可能会面临级别下调的情况。

  从保险业务转型来看,保险公司产品结构、渠道转型将进一步深化,中短存续期产品将持续得到控制,利好人身险公司长期传统险业务,首年期交和续期拉动效应将持续,叠加业务逐渐趋向长期保障。渠道方面,预计个险渠道将持续扩大,代理人队伍稳步提升。业务结构和渠道的持续优化有利于保险公司提升新业务价值率,推动新业务价值与内含价值的稳定增长。

  从投资端来看,2017年以来国内利率持续上行;同时,美国已于2017年底开启新一轮加息通道,对现有人民币汇率和利率水平形成压力,2018年国内被动加息预期加大。2018年以来,保监会发布了《保险资金运用管理办法》并要求保险公司试运行资产负债管理评估,保险资金运用机制的规范以及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能力的加强对行业呈正面影响。预计未来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将保持回升的良好趋势,保险公司投资红利有望释放,人身险公司计提准备金的利润压力将继续减弱,为保险公司的利润改善带来正面影响;但随着另类投资占比持续扩大,仍需关注资产负债不匹配风险和系统性风险的放大。

  综上,预计2018年人身保险行业将继续调结构、强风控,行业整体维持较低风险水平。

  [1]“1”是指《关于进一步加强保险监管维护保险业稳定健康发展的通知》,是当前监管工作的总体思路;“4”指四个落实文件,分别为《关于进一步加强保险业风险防控工作的通知》《关于强化保险监管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整治市场乱象的通知》《关于弥补监管短板构建严密有效保险监管体系的通知》《关于保险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

  [2]规模保费=原保费收入+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投连险独立账户新增交费。

责任编辑:牛鹏飞

人身险 人身保险 信用风险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Array
Array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