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新势力 中产新竞技场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0日 12:03 理财周报
理财周报专题报道组/文 12月6日,中国银行业的理财业务精英,齐聚北京金融街里兹卡尔顿酒店,向中国3000万中产家庭致敬。在这里,《理财周报》主办的最佳银行理财产品年度评选,对过去一年在银行理财业务上精深耕耘的中国银行业精英们进行了最好的评介。 即将过去的一年,称得上是中国银行业的“理财年”。上海银监局的最新数据表明,前9个月中国银行业理财产品募集资金量同比增长61%多,各种资金正在向银行理财产品汇集,形成一股新的金融力量。 存款搬家、信贷分流,使得银行业的经营重心悄然发生转移,理财业务成为各家银行争夺的新热点。出席会议的《理财周报》主编夏日称,正是由于银行竞争策略的转变,在座各位银行理财业务主管,将成为未来各家银行领军人物的有力竞争人选。 与此相应的是,银行业在理财产品上的竞争正进入白热化阶段。根据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的统计,截止今年11月底,中国银行业已发售的理财产品已经接近2000款,呈现“井喷”之势。经常为业界引用的一组数据称,2005年中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销售额是2000亿元,2006年达到了4000亿元,2007年上半年已达到3886亿元,预计2007年全年理财产品销售额将突破1万亿。 尽管银行业进军理财领域已有多年,但以前摇旗呐喊的大都是中小型商业银行。进入2007年,以工行为代表的大型商业银行全面进军理财领域,银行理财业务呈现出燎原之势。从这个意义上说,2007年称得上是真正的“银行理财元年”。 在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结构金融室主任殷剑峰看来,包括理财业务在内的银行中间业务,目前在中国银行业整体业务中份额尚不足15%,这与国际上超过40%的份额显然还有不小的差距。所以,未来的成长空间非常广阔,但面临的挑战依然非常艰巨。 竞争大幕才刚刚拉开。 金融新势力:从体制大转型到业务大转身 中国银行业几乎一夜之间转向理财产品和中间业务,绝非偶然。“这是银行改革成果的巨大体现,也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北京科技大学教授赵晓说。 在他看来,过去的几年,中国银行业经过了剥离不良资产、股份制改造和重组上市之后,已经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彻底转型。“原来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现在大都已吸收了境外战略投资者,实现了境内外上市,治理结构得到优化。如果说以前他们是行政工具,那么现在他们的目标就是要做赚钱机器。” 赚钱机器的使命,使中国银行业在体制转型之后,正在经历经营层面的大转身。业界专家们经常把中国银行业放在国际视野下考察,发现全球银行业只有中国依靠存贷业务支撑,而国际上领先的银行,基本上都依赖表外业务赚钱。国际银行业早已经历了经营重心由资产负债业务向表外业务的全面转型,目前,其表外业务一般占到40%以上,最高的甚至超过80%。从某种意义上说,存贷业务已经成为其表外业务招徕客户的工具。中资银行在进入全球化竞争舞台后,有必要实现业务改组和转身。 事实上,中国银行业的转身非常快,效果也称得上立竿见影。以中国规模最大(目前也是全球市值最大的银行)的工商银行为例,在2005年和2006年,工行在向理财业务方面的转身处于启动阶段,在中国银行界尚算不上领先。但是,到了2007年,工行凭借庞大的网点优势和客户优势,一举夺得理财业务的头把交椅。今年上半年,工行个人理财业务迅速增长,总额大约达到729亿元。工行2007年三季报显示,前三季度,工行负责零售业务的个人金融部大赚260多亿,占总利润四成左右,理财业务收入占中间业务收入的37%,比去年同期增加300%多。 工行高层披露的数据表明,理财业务给银行经营带来了巨大变化。2005年,工行当年新增个人储蓄存款2800亿,当年各类理财产品销售1800亿。2006年增加储蓄2080亿,销售理财产品3889亿。2007年前三季度,工行储蓄存款负增长330亿,但理财产品销售总量达到8100亿。正是由于理财业务的迅速发展,推动了银行中间业务收入迅速成长。在过去四年,工行中间业务年均增长42%,依靠10%的贷款增长,带来了18%的资产增长,30.2%的利润增长,42%的中间业务增长。2007年效果更为显著,工商银行信贷增长10.4%,比全社会17%的贷款增长率低很多,但是,利润增长却达到66%,其中,理财业务对促进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重大意义得以充分体现。 其实,不仅仅是工行,目前所有的商业银行都在理财产品领域冲锋陷阵。例如,正在改制之中的农业银行,也要利用基层网络的优势,向银行理财产品领域发起冲击。农行行长项俊波称,农行在面向零售银行转型的优势正在释放。业内观察称,银行理财市场勃兴,改变了中国银行体系存在着潜在的结构性风险,也就是社会资金过度集中于银行而造成流动性相对过剩的风险。 不过,专家们也发现,中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结构转型将不断持续,未来银行理财业务的蛋糕足够大,发展前景非常广阔。他们认为,蛋糕做大的缘由,既存在银行理财业务自身的扩张,也存在银行面向金融混业经营转型所产生的巨大机遇。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结构金融室主任殷剑峰表示,目前各大中资银行都在推行金融控股战略,未来的银行将囊括证券、信托、保险、基金等业务,成为“全能银行”,在这个平台上,未来的理财产品会越来越向混合型金融产品发展,以满足客户的各种个性化需求,这些将不断催生出新的市场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讲,尽管竞争已经非常激烈,但未来的竞争空间依然很大。 新竞技场:3000万中产家庭 中国不断壮大的中产家庭队伍,就是今年1万亿银行理财产品的最大买单者。“我们的调查发现,中国的中产家庭一方面对银行理财产品热情高涨,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的飞速增长就是明证;另一方面,面对如此纷杂的产品,他们也不无彷徨。”新生代市场研究机构副总赵桂军说。 事实上,理财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主流的生活方式,中产家庭是这一领域的中流砥柱。根据咨询机构麦肯锡的研究,中国城市中产家庭的不断崛起,将使中国在2025年,成为仅次于日本和美国的全球第三大消费市场。这些新兴的中产阶层主要来自城市,不仅包括沿海城市的富裕人群,还将扩大到内地小城市,最终彻底改变中国消费市场的地理布局。 麦肯锡称,中国正在崛起的中产阶层具有两个明显特点。首先,和大多数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中产阶层年龄较低,最富裕的消费者将来自25岁到44岁的年龄层。其次,未来城市的中产阶层,无论从规模还是消费能力而言,都要远远高于目前的富裕人群。 这些正在崛起的中产力量,意味着中国将开启一个个人金融时代,这将改变中国的金融版图。对中国的银行业而言,全球最具规模、成长最快的中产阶层正在中国市场形成,将带来巨大机会。 事实上,中国中产阶层的兴起,也将改变全球的中产阶层结构。随着人民币汇率每升值一个点,就意味着全球中产向中国转移数十万。若按照人民币购买力平价的口径来计算,中国中产阶层在全球市场的购买力以及财富创造源泉,都将得到重估。 中国中产阶层的巨大财富潜力,也意味着全球的金融力量都要向中国转移。国际金融巨头汇聚中国,会把他们在成熟市场百试不爽的金融工具和业务模式带到中国,也会为中国市场开发特定产品。中国将成为世界性金融市场。 这场争夺中国中产家庭的竞争已经展开。目前,外资银行已经在面向富裕阶层的高端理财领域开枝散叶,一旦时机成熟,他们的服务会向中产家庭延伸,这无疑会带来中国银行业的大洗牌。 中国的中产家庭,已经成为金融竞争的新竞技场。在这个市场上,谁与中国的中产家庭契合度最高,谁就会最终胜出。 欢迎订阅《理财周报》!订阅电话:020-87385997(广州), 各地邮局订阅电话:11185,邮发代号:45-138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