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讨论:银行如何进行金融科技化?

圆桌讨论:银行如何进行金融科技化?
2018年07月11日 15:41 新浪财经

【Pick中国好银行,你为谁打Call?】“2018(第六届)银行综合评选”正式拉开帷幕,作为#2018中国银行业发展论坛# 的重头戏,本年度评选设置了五大类奖项,网友可通过PC端或者手机端为喜爱的银行投票。【在线投票】

  新浪财经讯 “第五届金融科技外滩峰会”于2018年7月7日-8日在沪召开,与会嘉宾在“专题讨论四:新时代银行数字化的机遇与挑战”中展开讨论。

  以下是圆桌讨论全文:

  王海明:刚才五位嘉宾围绕金融科技的2.0时代、行业数字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做了基本的分析。接下来五位嘉宾有什么不同的意见或问题,可以台上互动。

  张承惠:刚才说技术员工比Google还多,能不能做点具体的说明,是绝对数上说还是比例上来说?

  Kaushalya Somasundaram:是绝对数字,24万人中大概25%的人是做技术,把合规加进去,这是我们总体编制的1/3。

  Sopnendu Mohanty:我有个问题。讨论新时代的银行业,和阿里、腾讯不同的是,他们有很多民营资本可以投资于技术,银行却没有这么多的资本可以投资于技术,因为每个季度都要寻求收益,要向股东汇报。所以银行可以动用的真正投资在技术上的资金,是有限的。我任银行CFO十几年,这一点非常清楚。银行有什么样的魔法可以把今天的系统一下子就变成很现代化、很高级的系统?另外,银行采用第三方解决方案的能力非常有限,可以用API数据接口的方式,但民营的公司接起来快,银行会很慢,是不是银行业态的文化、心态要发生根本的变化才可以跟上?银行怎样才能真正拥抱这个新的时代?

  Kaushalya Somasundaram:我先回答一下。

  您问到怎样找资本投资在金融科技计划上,我们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方式。在优先战略重点中,就包含金融科技,四五年前开始我们把金融科技列为十件头等大事之一。两年前我们成立了创新圈。因为很多趋势在外部不断的发生,我们内部有这么好的人才和科技,但没有培育、推广创业文化,所以我们想出一个点子,让大家可以主动申报项目,说有什么好的技术、想法,很多都是借助第三方的技术。我们前几大创意,其中一个就是中小企业数字银行,作为一个平台可以自行搭建,也可以选择到第三方的平台去做,跟第三方的应用竞争。我们选择后一种做法,因为我们认为,开放银行的做法,数据是一个比较优势,但长此以往也不见得。所以我们需要创建有增值、附加价值的解决方案,金融科技公司、第三方银行都可以共存,在新形势下都有一席之地。所以我们有创业文化,有花钱投资推行这样一些计划,而我们知道这不是短期的,可能是多年的。

  第二个关于整合的问题。确实没有错,这是我们最大的一个痛点。因为我们作为银行,尤其作为汇丰,我们100多年来进行了很多的收购,是靠收购的方式变大的,所以我们更多像一个联邦制的大型跨国银行。文化的整合往往是一个问题。有开放平台,有跨区域的合作机制,投资几十亿推动这个工作,我们CEO也确认了今后三四年又要投入170亿。我们采用这样的方法来进一步推动我们的整合。

  马智涛:从微众银行的角度来讲,我们有个比较幸运的地方就是可以从零开始,构建一个银行体系。我们跟传统银行有个很大的区别就是没有历史包袱,我们开始就要求团队走基础开发的方式,没有依赖于外部厂商为我们提供技术解决方案。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思维转变。

  回答刚才提到的两个问题。一是怎样拿到预算支撑创新,第二怎么更有效地与合作伙伴实现连接。事实上这些能力都应该是银行内部必须具备的。如果继续沿用传统思维,依赖于外部厂商,这是永远不可能达成的,是一个悖论。如果银行有这个决心,走向创新的方向,要加强跟合作伙伴之间的连接能力,所以首先必须要下定决心,做好技术开发的准备。甚至对一些新业务可以把它跟传统的业务实现一个切割、区分。我们也看到,现在国内一些银行开展了一些相应的合作,把我们新一代的科技架构赋能给中小型银行,让它把传统业务的包袱放在一边,用全新的思维和模式去开展创新业务。我们觉得这种方式可能是比较有效的支撑创新的做法。   

  张承惠:Mohanty先生提的问题,可能主要是小型银行的问题,中国大银行不缺钱,甚至中型银行业不缺钱。工商银行十多年前就在科技方面投入了很多的钱,当然关键要对投入效率做一个评估,到底效果怎样。另外马行长说的微众银行代表的是新兴银行,对传统银行来说,因为它的技术起点比较低,所以更多要跟第三方合作。

  我觉得目前传统银行和第三方合作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合作主要方式是人才的合作,甚至价码是市场化的,比如一个人每个月2.5万,请科技公司派科技人员到银行做开发,而科技公司的综合开发能力利用得还不够。所以在和第三方合作方面还有很多改进的余地。

  刘晓春:我回答新加坡监管局嘉宾的问题。

  这里面可能牵涉到两个问题。刚才张所长讲了,对许多小银行来说,确实在资本充足率上有局限,所以科技投入不太够或说不太有能力。第二,这里面还有一个思维方式或决策方式的问题。据我所知,外资银行主要是从上到下的决策,每个项目的开发、每笔科技的投入、每个设备的买入,都要经过详细的、长期的论证,赚钱不赚钱、回报率多少。所以,在决策速度上会带来很大的问题。在这方面,中国的大中银行科技预算还是比较充分的,决策程序也比较快,一个项目基本以客户需求和市场需求为主导,成本核算是比较简单的,所以开发比较快、上项目也比较快、出来的效果也比较快。我有一个对比,当时我在香港的农行时,跟汇丰有对比,农行的决策速度肯定比汇丰快。

  此外,中国大银行的科技投入不是现在开始的,而是30年前就开始了,一直在投入。在应用上,包括和第三方的合作,也是一直在持续的,但有几个关注的点:第一,技术本身是不是成熟,因为银行经不起系统、技术的瘫痪。第二,银行对客户信息的安全性非常关注。所以找合作对象的时候,包括技术合作中对客户信息的安全性,银行自身信息的安全性,比较关注。这个导致银行在和第三方合作时会显得比较保守。

  至于和互联网企业的差别,银行更注重的是传统银行业务的流程、逻辑,没有借鉴现在科技的新逻辑,在这方面银行应该逐步跟上。

  周晔:刚才听了赵行长非常精彩的数字化银行的故事,刘行长讲的故事套路我们比较清楚,阿里办银行或微信办银行,这个故事我们也清楚,赵行长讲股东不是特别牛,没法“拼爹”。我的问题是,第一,你的数据和客户从哪里来?第二,在做数字化银行过程中,碰到的最大的监管挑战是什么?

  赵卫星:我们团队确实有来自网商、腾讯、微众和其他消费金融公司的群体。我们金融团队刚去的时候,跟股东说了一个想法,就是能不能走互联网在线数据化银行第三条路?微众基于腾讯的生态体系,网商基于阿里巴巴的生态体系,确实可以走出两条很清晰的路线。我们这批人就跟股东讨论,能不能找到一条新的路径?两年下来,这条路径确实找到了。

  我们自己战略定位是“万能链接”,这条路径就是马行长说的一句话,连接到合作伙伴的场景中,连接到在线的场景中。但对我们的技术可能更有挑战性。因为对我们来说,每个客户进入新网都是陌生客户,每个客户都不是预先数据化模型跑出来的授信结果的白名单客户,但这条路径更有复制性和参考价值,也正如刚才讨论的一个话题,什么样的合作伙伴是最好的合作伙伴?我们认为,如果沿着数字化或是科技化这条路径仔细想,实际有过很好的典型案例。比如轻开发平台,把底层要素全部开发出来,合作伙伴在要素上搭建自己想要的产品。大家都用Office、Windows,这就是一个工具,在这个工具上,可以创造很多的产品,新网银行今天做的事情,就是把金融底层要素风险控制好,形成一个开发者市场。这个开发者市场中,无论单位还是个人,只要具有开发经验,就可以调用金融要素形成自己的产品。这就是解决客户需要的产品是什么,而不是银行提供或是强塞的产品是什么。

  今天两年走下来,这条路越来越顺利了。但银行必须做好的是数据的信息管控,金融要素的风险控制。这是一定要做好的事情,我们才敢开放出金融要素市场。这是我们要走的路径。

  至于对监管的想法,这两年来,我们不断跟监管沟通连接者的这条路径以及开放要素市场的这条路径。到目前为止,拿数据说话,我认为和监管是最容易解释和沟通的。目前,我们整个实际风险控制从开始到退出的全路径,我们每步风险环节在数据画像下有自己核心的控制手段,监管部门就会非常了解,未来也会更支持。

  刚才提到监管和银行间的系统打通,实际我们现在已经在做这个事情了。这不是监管要做的事情,是我们要做的事情,我们更多把自己的系统透明开放给监管,让他能核查到每个业务流程中的每步风险的控制。而且我们不仅仅给监管打开,也会为农村金融机构打开这个系统。每个合作伙伴都能通过新网的系统,透明式地看到每步流程风险控制节点,只有越熟悉、越了解,才能更信任。

  王海明:感谢赵行长。我们这场论坛到此结束。特别感谢五位嘉宾!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责任编辑:杨群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Array
Array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