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行业回放:2006年中国银行业十大事件(4)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2日 15:14 北京联合经研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四、银行业之银行业整体上市

  新闻回放:

  2006年,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在香港市场和内地市场的成功上市,在中国金融改革的历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至此,中国原有的五大国有银行工、农、中、建、交已有四家在股份制改造和公开上市方面实现了跨越性进步。

  随着中国金融业2006年12月全面对外资开放日期渐近,一再推迟的中国银行上市步伐,近期明显呈节奏加快迹象。不仅国有商业银行在行动,齐头并进的,还有全国118家城商行、股份制银行和3万多家农信社也在积极进行上市。

  袁飏点评:

  “新巴塞尔协议”出台之后,中国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问题凸现。鉴于银行业的自身能力有限,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自我转变,因此,以上市、注资和重组为主的“抢救银行业”活动拉开了帷幕。2006年,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在香港市场和内地市场的成功上市,在中国金融改革的历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至此,中国原有的五大国有银行工、农、中、建、交已有四家在股份制改造和公开上市方面实现了跨越性进步。

  对照改革开放全过程,与其他行业相比,人们不难看到,国有银行的低效弊端实际上就是一种放大并延长了的国有企业病:所有者虚置、内部人控制、僵化的人事制度、软预算约束、冗员充斥,等等。实施股份制改造,特别是引入国外战略投资者入股,通过多元化的产权安排能够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善公司治理奠定基本前提。而在股份制改造的基础上,银行的上市,不仅立即得到一次输血机会,还能够为银行提供一个稳定的、制度化的输血机制,更能在市场纪律的约束下使银行的练就一种自我造血机制。

  一直以来,中国的银行业是遭到外界诟病最多的部门之一。我们大家、特别是银行业自身似乎都对它缺乏足够的自信。从2006年情况看,这一现象目前似乎已有所改观,中国境内外若干上市银行的股价表现以及近年来国外战略投资者对入股国内银行的浓厚兴趣并不说明它们对这些银行的中短期业绩表现有完全的把握,而在它们对中国经济长期高速成长的神话故事的追捧。如果中国各家受到国外战略投资者追捧的银行的领导者都能够对近两年的相关现象有清醒的认识,就更有利于下一步的工作进展。因为,每家上市银行的领导者都肯定已经看到:股份制改革和上市只是使原有单一国有国营的银行在组织形式上出现了革命性变化,但其内在运营机制、干部和员工的素质和行为模式、银行的创新动力和服务质量、各分支机构的工作效率等等许多方面还有待于进行实质性的变化,应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

  与此同时,其他银行也不甘人后。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已经上市的要扩大上市规模,没有上市的积极争取上市,不够条件的纷纷通过重组以达到条件,个别有办法的还争取国家注入资金。城市商业银行在引入资金方面下足了功夫,有些已经取得了成效。一时间,上市成了银行业的共同主要工作,整体上市成了银行业的首要战略。

  应当说,整体上市使银行业冲破了“生死时限”,赢得了重要的喘息之机。这是银行业环境中间少有的利好。从短期看,银行应注意抑制上市可能引发的负效应:误判不良资产形势、流动性增加、资产运营压力增加、组织结构失效、业务结构失衡及年报业绩压力等。

  从长期发展看,银行还可以考虑(1)变行政组织为商业组织,变部门银行为流程银行,变“黄世仁”模式为“布什”模式,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2)引入现代金融分析理论,实施市场分析、客户分析,按照“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原则制定公司战略,并带动下级制定其子战略,引入战略管理;(3)按照战略要求,以集约化、垂直化和扁平化为原则,设计、调整组织结构,引入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市场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4)全面引入营销体系,将单兵销售体系进化为组织营销、服务体系,学习、探索和改善市场行为,运用细分与定位方法,在巩固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等4P方法的同时,积极尝试4C和4R的导入,实现营销水平的直线进步,提高服务效率拓展产品和服务内容;(5)实行科学、严格、建设性和可操作的风险内控制度和机制;(6)通过IT改造,在战略、计划、调度、情报、知识和信息等各个层面全面实施战略监测、战略反馈与战略控制;(7)加大员工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力度;(8)进行多元化综合经营战略调整。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