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行业回放:2006年中国银行业十大事件(3)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2日 15:14 北京联合经研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三、银行业之格局重组后的市场众生相

  新闻回放:

  Ø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了包括引导邮政储蓄资金返还农村;调整农业发展银行职能定位;国家开发银行要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资源开发;……这一明确部署,既意示着农村信用社垄断局面即将结束,也预示着各路金融机构“搅局”农村金融市场的时代即将来临。

  Ø2006年6月末,经国务院批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获筹建批文,银监会同时要求筹建工作6个月内完成,这就意味着中国银行体系很快就会迎来一个新成员。

  Ø2006年,

银监会祭出一道“生死令”,要求在2006年底前,绝大多数城商行资本充足率要达到8%,否则将面临退出市场的危机。当国有商业银行在世人瞩目中渐入佳境的时候,在中国银行体系中被列为“第三梯队”的城市商业银行也在以自己的方式谋求突破。

  Ø根据加入WTO的承诺, 2006年12月,金融业全面放开。中国金融监管部门只能以审慎原则发放营业许可,即在营业许可上没有经济需求测试或数量限制,外资银行可以对所有中国客户提供人民币业务,外资银行将享受国民待遇。随着中国金融业2006年12月11日我国如约履行承诺,金融业向世界全面开放,外资银行享受与中国银行业平等的国民待遇。从此,我国金融业也就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袁飏点评:

  全面开放后主体数量剧增。在增加竞争的同时,增加了许多困扰:资产回报压力加大、市场摊小、利润摊薄、人才摊散。原有竞争格局打乱,原有竞争方式不再完全适用,一切都要重新洗牌。面队这种局面,“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还要“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第一,外资银行虽然总体保守、反应迟缓,但仍将进加剧局部竞争。一是我国银行的业务单调,利润来源渠道狭窄,不像外资银行那样囊括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证券等业务,通过业务之间的优势互补、满足客户的多元化需求来吸引客户。二是中资银行在中间业务方面的竞争力明显不足,而外资银行的中间业务则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了。三是在外汇业务中,外资银行已经占据了较大份额,现在外汇业务已全面放开将可能使其占有更大的份额。四是人才的争夺。由于外资银行的待遇普遍高于国内商业银行,在优厚薪水和良好个人发展前景的吸引下,国内商业银行的人才流失现象将加剧,这也会进一步削弱其竞争力。

  第二,邮政储蓄银行定位有待进一步明确。首先是定位的政策性与经营的商业性之间的关系问题。根据银监会的批复,邮政储蓄银行的市场定位主要是面向“三农”,在农村地区开展零售业务。因此,邮政储蓄银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商业银行,而是具有很强政策性的“准政策性银行”。但根据国务院2005年通过的《邮政体制改革方案》,邮政储蓄银行是由中国邮政集团控股的银行,是一家地地道道的金融企业。企业的性质决定了其日常经营必然遵循商业性原则,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一方面,在商业性原则的指导下,邮政储蓄银行会不遗余力地开展银团贷款、资金运作业务,以获取高额利润;另一方面,在政策性要求下,邮政储蓄银行又必须积极发放农村小额贷款,与农村金融机构开展合作,因此,如何安排资金成为第一大难题。同时,一方面,服务三农的定位要求邮政储蓄银行的资金取之于农,用之于农;另一方面,逐利动机又驱使邮政储蓄银行从农村抽取大量资金转移到城市运作,如何把握协调成为第二大难题。

  与农村金融机构的合作竞争问题。一方面,“完善城乡金融服务功能,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政策目标必然要求邮政储蓄银行与农村金融机构之间展开竞争,在竞争中提高服务水平,但这又与监管部门提出的“邮政储蓄银行加强与农村金融机构全面开展业务合作”的要求相冲突;另一方面,“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邮政储蓄银行加大支农力度,更多地在农村开展业务,并且尽可能加强与农村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合作;但改革方案中明确,“邮政储蓄银行成为实行市场化经营管理、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银行” ,这使得邮政储蓄银行必须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并与现有金融机构展开竞争,大力拓展利润率高的业务。显然这是难以完成的任务。

  网点优势与投向劣势的平衡问题。与现有商业银行相比,邮政储蓄银行最大的优势就在于遍布全国31个省市的3.6万个网点。即使是四大国有银行亦相形见绌。这也是众多业内专家看好邮政储蓄银行未来发展前景的最主要原因。有理由相信,在网点优势的支撑下,邮政储蓄银行必定会在中间业务和零售业务方面大展拳脚,取得快速发展,并形成竞争优势。需要注意的是,在邮政储蓄银行的3.6万个网点中有相当一部分规模较小、设施陈旧、设备落后,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大多数农村地区网点人员配置仅有三人,柜员集邮政业务、储蓄业务、代理业务于一身,授权制度得不到落实等问题非常严重,存在风险隐患,是一个相当棘手却又不得不解决的问题。

  第三,政策性银行改革进入试点阶段,国开行的市场取向受到关注。国家发该委、财政部、建设部、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五部委联合紧急发文叫停“打捆贷款”,目的在于制止地方政府违规担保贷款潮升温。“打捆贷款”的叫停,直指影响国家开发银行。而国开行此后的市场开拓方法未能及时、有效调整,值得注意。

  目前,国开行对城市基础设施的贷款大部分都采用了‘打捆贷款’方式,在开发性金融协议框架下基本也都是采用‘打捆贷款’的形式。”首先,开行与地方政府合作,构筑信用平台(地方投资公司、城市建设投资公司等);随后,在开展城建“打捆项目”贷款时,以国有独资或控股的城市建设投资公司作为承贷主体,将一个城市或区域的若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组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项目,向银行申请贷款;之后,投资公司根据政府的意愿申请打捆贷款进行项目投资,而开行等机构一方面会要求以土地做抵押,另一方面会要求地方政府出具担保函。

  除了城市建设贷款,在与地方政府合作支持中小企业贷款方面,开行亦普遍运用“打捆贷款”模式。首先是开行向地方融资平台公司提供软贷款,作为资本金投入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增大其担保能力。地方财政会负责落实打捆还贷专项资金,作为还款保证。开行通过借款平台打捆批发贷款,将项目开发、项目审议、项目管理等一系列权限前移给平台公司、政府专管机构及行业协会。

  “打捆贷款”本身不仅是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也使得银行忽略贷款本身的风险。“打捆贷款”的风险主要在于贷款项目缺乏资本金,事实上存在着偿债风险。这在前面政府项目贷款风险中提到了。由于政府开办项目建设公司,其注册资本不可能很多,但其运作项目投资额往往是巨大的。如果单纯以资产负债率来衡量,这类公司的负债率往往在90%以上,有时竟达到99%左右。一旦未来经济发展没有达到预期增长,地方政府想赖账的话,完全可以做到金蝉脱壳。

  另外,地方政府通过担保为城建公司取得贷款,先作为股本金,再到银行去贷款,造成债上再借债。由于借款人为财政所属或控股的企事业法人单位,没有稳定的经营收入来源,因此还款来源得不到保障。即使财政做出还款承诺,这种承诺在法律上也属一种无效的担保形式,一旦财政资金发生问题,贷款将无法按期偿还。打捆贷款中往往存在政府意志较强、银行贷款被动运作的隐患,使银行信贷资金形成较大的潜在风险。

  再次,一些由地方政府存在违规担保或变相担保下的企业贷款,这部分形成了地方政府债务中最为突出的部分。这部分虽属或有债务,但规模最大。目前一些金融机构在确定排查风险源的时候,对这部分贷款的风险程度认识不足,以为有政府的担保就可以保证贷款的安全,对一旦贷款出现问题而政府是否可以真正负起担保之责缺乏必要的把握。更为危险的是,一些地方政府不顾当地经济发展实情而仓促上马的如机场、高速公路等基本建设项目也得到了银行的支持,而因这些项目亏损所形成的风险对贷款银行造成的打击会相当致命。同时当前我国政府的隐性、显性的担保在我国投行业中间造成了严重的道德风险,道德风险使得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发生扭曲,扭曲的结果是金融体系的系统风险上升。

  第四,城市商业银行重组。作为中国第13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徽商银行挂牌成立,与前面的12家股份制银行都是由股东发起成立有所不同的是,徽商银行采取的是“6+7”的吸收合并模式:由安徽省辖内6家城市商业银行(城商行)和7家城市信用社吸收合并而成区域性股份制银行。因此,徽商银行挂牌的意义不在于中国又增加了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而在于很多城市商业银行都看到了一条新的出路——通过合并来实现做大做强。问题是,这些新的商业银行会不会重蹈已有商业银行的覆辙?

  无论如何,新老商业银行都应当积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进行集约化、垂直化和扁平化管理,提升风控能力,建立健全培训制度和专家知识体系,提升客户服务能力,加强金融产品的创新,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开展合理、合法、合规的建设性竞争。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