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讯 由新浪财经主办的“2018中国银行业发展论坛”于8月23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未来银行之路:固本与攻坚”。
在“银行资管转型与发展”圆桌讨论环节,中国银行投行与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蒋海军表示,无论从国际目前的资管现状来说,还是从银行本身的能力来讲,非标资产一定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非标资产应该是属于另类投资的一部分。他分析指出,目前非标业务最重要的并不是怎么处理存量资产,而是如何更好地继续开展这项业务。
以下为蒋海军发言实录:
主持人徐巧:2018年是去杠杆年,也是强监管年,资管新规和理财新规的相继出台,让大资管行业和银行理财告别了急剧膨胀,重回理性。我们要讨论的第一个问题是,请各位嘉宾结合自身的感受谈一谈,这样的政策和市场环境变化,给各家银行的业务都带来哪些银行?2018年现在也已经过去了一大半,各位预计银行的整体管理、规模、产品形式会有哪些变化呢?
蒋海军:因为大家面临的环境都是类似的,我简单补充一下我们中国银行变化比较大的几点。一个就是刚才几位老总也都提到,传统的模式面临着非常大的压力,市场经过了一个像过山车一样的变化,这个过程当中,其实传统理财模式的压力是负债端跟上非常快,资产端没有跟上去,是对传统的模式带来的一个主要的压力。
另外我觉得在新规和市场环境的推动下,还有两点主要的,传统的资产模式也在发生变化。我们一直更注重于投资固定收益类的资产。但是存在着一个冲突,商业银行传统信贷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在风险管理上是有差异的,在这个过程当中,业务所面临的困境也推动了行业内信用风险管理的调整,我觉得这也算是朝着一个好的方向来发展。
第三个,我们按照监管要求推动新产品的研发,净值型的产品也有一定的推进。总体来说,按照主持人刚才的要求,如果要看整个行业在2018年情况的话,政策在一定尺度上有所放松,我个人觉得规模上今年可能会保持一定的稳定,但是收益一定是大幅度下降的,大家都在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为未来的转型打好基础。
徐巧:其实第一个问题,刚才几位领导得出了比较相似的结论,这个盈利可能在今年是处于一个下滑的状态,而且可能是大幅下滑。那这个规模有可能是比较稳定,甚至也是一个下降的趋势,听起来好像整体形势也不大乐观,比较严峻。
但是我们注意到,银行7月份出台的这个资管新规的执行通知,在过渡期内对银行理财放宽了一些产品,尤其是对非标产品,那非标作为银行理财转型的一个最大的包袱,在这个过渡期内如何才能实现平稳的过渡?非标转标从实操的角度来看怎么推进?还有一个问题是,非标回表,银行是不是面临资本金约束的问题?
蒋海军:我补充一点看法,我觉得将来的非标资产在银行的资管体系当中,一定是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的,无论从国际目前的资管现状来说,还是从银行本身的能力来讲,非标资产一定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现在国际上资管行业发展最快的资产类别就是另类投资,我想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非标资产应该是属于另类投资的一部分,当然另类投资肯定不仅仅局限于非标了。这个领域将来在中国的资管行业里面,我相信一定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的,而不是现在从大家理解资管新规的角度来说,是要把非标全部干掉。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从新规的角度来理解,其实目前对非标的限制,我们的感受是并没有放宽松,虽然7月20日又有了一定的解释,但是实际上尺度跟4月27日公布的新规基本上是一样的,只不过是明确了一下老产品可以投新资产。风控的尺度并没有明确的变化,所以对银行来讲,按照现在的模式空间不大。
第三点,我个人觉得非标业务最重要的并不是我们怎么处理存量资产,而是如何更好地继续开展这项业务。就像刚才潘总提到的,已经有同业在做一些很好的尝试。我想既然非标业务在过去十年当中有那么多的发展,说明实体经济、融资人有各种各样的需求,需要我们各种各样的资金去满足。
只不过在过去我们是以期限错配的方式来满足的,今后这种实体经济的需求依然摆在那儿,只会越来越大,不论是债券类的还是股权类的,实实在在的存在。将来银行资管的这块牌照会跟证监体系的有所区别,可能更大的优势就是在于如何来做好这一块业务。
徐巧:我听了五位老总的发言,感觉大家心态还是比较好的,非标之前市场上对它的定义有一点偏差或者妖魔化,如果把它理解为项目类产品是不是会更好?包括刚才各位老总也在琢磨,以后怎么更正确、更合规地去做这个事情,而不是说一棒子把它给打死。刚才我们聊的这个问题是化解存量业务,那展望未来,银行理财面临更多的是转型和发展的问题,我相信在座的各位领导也有所思考。
其实我觉得银行理财转型的时候面临的一些困难和挑战,最直接的应该是体现在产品端,因为现在按照新规,我们是从一个预期型产品转向净值型产品,那在这个转型过程当中,我们怎么才能稳住那些老客户?怎么才能把我们的产品线丰富起来?虽然现在按照新规,是银行理财产品的销售起点从5万降到了1万,好像是利于扩大客群;但是在向净值型转型的过程中,会不会流失一些老客户?大家有没有什么应对措施?
蒋海军:产品本身的转型的确是非常大的一个挑战。我个人认为在下一步的资管业务发展当中可能是最大的一个挑战,因为这个面临着一个投资者的认可度问题。但是过去这十年资管业务这么快速的发展,不管模式怎么样,但是至少在投资者的培育上来说,我相信按现在30万亿银行资管的规模,这些投资者很难再回到过去存款的模式上,而是要追寻提高资产收益率的模式。
我觉得对银行的挑战就是,过去这些符合客户需要的、稳定收益型的产品如果不能继续做,那么如何创造出真正符合客户需要的产品?同时引导客户的需求,来转向其他的相对有一定波动的产品,就是净值型的产品。
我觉得这个对银行来说是一个挑战,但是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机遇。现在市场上蓬勃发展的、符合客户需求的净值型的产品还是很多的,在过去的半年当中,我们也看到同业的类货币的产品得到了一个非常巨大的发展,很多银行同业净值型的产品都已经达到上千亿的规模。虽然有一些下降,但是这里面净值型的产品还是超出很多预期的。
除了这种现金管理型的,银行还是要加大能力的提升,在固收类,在产品的非标类,这是目前的基础,下一步再进一步往前推进,也是在权益类或者其他的投资上面,进一步建立自身的能力,明确自身的优势,推出受客户欢迎的产品。
徐巧:其实刚才五位嘉宾在聊到产品转型的时候,顾总说要加强投研能力,但是根据我的理解,好像在过去的这么多年,银行理财做这样一个资管的事情,更多的是一种项目审批,还是审批的文化、信贷的文化占主导作用。在净值型产品的时代,投研能力显得非常重要,银行理财在未来如何才能加强投研队伍的建设,提高自己的主动管理能力?
蒋海军:我补充几点我个人的感受,投研能力分很多方面,也不能说银行的投研能力在各个方面都不行,。目前从买方的角度来说,基金在股票方面的投研能力肯定是长项;债券方面,2013年债券经历了一轮牛市,一直到2016年底,这个过程伴随着银行理财和委外业务的快速增长,这个阶段出现了大量的人员从银行体系流向券商基金,出现了券商和基金在固收、投资人员、信评人员、投研人员大规模的增长,我觉得这个既有市场的因素,也有业务的背景。
展望未来,我相信就像刚才潘总提到的,潘总做一个债基,完全可以做到市场前几名;特别是顾总这边,投资能力公认是在银行资管领域是很强的,相应的人员配置、研究的能力、深度都是我们行业认可的。所以我相信在短期的未来,银行在大类资产配置和固收投资方面的投研能力应该会得到快速地提升,我相信可能除了谢总提到的机制问题是一个潜在的隐患以外,其他的方面我觉得应该是有足够的基础。
但是即使是存在机制问题,那也要看有没有相应的业务机会和市场背景,如果没有2013年到2016年底债券市场的大牛市和快速发展,即使有机制,可能也很难带来人员流动的格局和相应的基金、券商投研能力的快速提升,这是一个短期的展望。
长期来看,股票、全市场的配置能力,也要求银行做好顶层设计和未来子公司架构的设计和机制的安排。
徐巧:刚才这一轮问题几位领导都提出了薪酬问题,怎么才能吸引这个市场上最优秀的人才?如果是资管新规以后,银行旗下的子公司成为大势所趋,这些机制问题是不是会有所解决?据我观察,今年以来股份银行建子公司比较活跃,但是大行动作比较缓慢一点,银行下的资管子公司的定位是什么?
蒋海军:顾总的这个目标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不光是下一步的目标。应该说子公司的事情是监管的要求,不管进度快与慢,这个事情肯定是应该要去做的。我个人理解,作为银行系的资管公司,虽然可能下一步名字不一定这么叫,可能还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好安排和做好现阶段的顶层设计。
第二个,也是要放眼未来,就像刚才几位老总说的,也要看到同业的竞争,不光是国内同业的竞争,特别是国外同业的竞争。因为现在资管行业从政策上来讲是开放的,有很多机构已经在国内开始设立自己的全资机构,原来只能参股,像我们几家银行都有外资参股的基金公司。据我了解,应该有很多国际上著名的大的资管公司,因为他们很难实现对这些机构的控股,所以很有可能是逐步地从国内的私募机构开始做起,逐步地向公募发展,谁都能看到中国未来的资管市场这块蛋糕非常大,所以他们一定会发力。
而且从他们公司本身的规模、投研能力以及整个的流程、对全市场的覆盖这个角度来说,我个人觉得是远远超过现在国内所有的资管机构所以对于银行系的资管公司来说,面临外部机构带来的竞争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挑战。所以银行系可能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这个是需要观念的转变,从商业银行转向对资管业务按照国际化、市场化的方式来进行安排。
另外一个,刚才罗总也提到,和银行母行的关系问题,我个人认为一方面要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因为经营理念有区别,保持独立性有利于这家机构不受传统的商业银行的束缚,更好地发展、更好地应对挑战。但同时也要考虑如何和银行传统的优势结合,这方面我个人认为和传统的渠道保持一个很密切的合作,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将来资管的客户,就是资金来源,个人客户和机构客户会各占半壁江山。虽然目前传统的银行理财是17万亿,占了整个非保本理财的四分之三左右,但是中国未来的机构客户的发展空间也是非常大的。从国际的投资者结构来讲的话,个人和机构差不多各占一半,将来银行的子公司机构是直销的,但是对个人客户的渠道,传统银行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处理好这个关系,这个可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挑战。
责任编辑:陈永乐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