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东:中国老百姓储蓄理财转化率不足30% 比例较低

潘东:中国老百姓储蓄理财转化率不足30% 比例较低
2018年08月23日 17:54 新浪财经
视频加载中,请稍候...
光大银行资产管理部总经理潘东光大银行资产管理部总经理潘东

  新浪财经讯 由新浪财经主办的“2018中国银行业发展论坛”于8月23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未来银行之路:固本与攻坚”。

  在“银行资管转型与发展”圆桌讨论环节,光大银行资产管理部总经理潘东表示,2017年,中国老百姓的人均储蓄是4.6万元,银行理财的购买者在银行的客群里覆盖率可能不到一半,全国只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几个省市的人均储蓄超过了5万,像云南、广西这些地方,可能人均储蓄不到3万块钱。

  她表示,中国的储蓄69万亿,中国的银行表外理财的量大概有22万亿,其中个人和私人银行客户的保有量大概是17万亿,储蓄的理财转化率是25%。这个比例是比较低的,那就是说未来的空间还很大。

  以下为潘东发言实录:

  主持人徐巧:2018年是去杠杆年,也是强监管年,资管新规和理财新规的相继出台,让大资管行业和银行理财告别了急剧膨胀,重回理性。我们要讨论的第一个问题是,请各位嘉宾结合自身的感受谈一谈,这样的政策和市场环境变化,给各家银行的业务都带来哪些银行?2018年现在也已经过去了一大半,各位预计银行的整体管理、规模、产品形式会有哪些变化呢?

  潘东:罗总已经讲得很好了,把我想说的也都说了。总结起来讲,第一是规模下降,第二是盈利大幅度下降,第三是投资量下降。

  总结起来讲,如果用比较形象的语言,就是以前我们非常忙碌的比如说非标投资团队,可能今年没有像往年那么忙着新增投资了;我们以前工作比较稳定的比如说科技营运团队,今年变得超级忙,不停地改系统、改估值方法、建基金会计能力;可能还有一部分人以前忙碌现在依然忙碌,比如说固定受益投资团队,他们在忙着发新产品、净值型产品。

  总之,2018年一定是中国银行理财重大变革的元年,谢谢!

  徐巧:其实第一个问题,刚才几位领导得出了比较相似的结论,这个盈利可能在今年是处于一个下滑的状态,而且可能是大幅下滑。那这个规模有可能是比较稳定,甚至也是一个下降的趋势,听起来好像整体形势也不大乐观,比较严峻。

  但是我们注意到,银行7月份出台的这个资管新规的执行通知,在过渡期内对银行理财放宽了一些产品,尤其是对非标产品,那非标作为银行理财转型的一个最大的包袱,在这个过渡期内如何才能实现平稳的过渡?非标转标从实操的角度来看怎么推进?还有一个问题是,非标回表,银行是不是面临资本金约束的问题?

  潘东:4·20发了资管新规确定了回归本源的大方向,7月20日监管也做了一个执行弹性及尺度上的调整,这个调整有四点内容:公募(理财产品)可以投非标;老产品可以投2020前到期的新资产;非标可以回表,回不了表的可以考虑个别的办法来处理;符合条件的货币基金及定开债基可以使用摊余成本估值。

  实际上我觉得就像我们今天的这个会一样,发言可以从顾总开始,也可以从罗总开始,还可以从谢总开始。目的是确定的,道路是多元的,寻找理财转型解决方案也是这样。首先说一下非标,早期银监8号文把它定义为非标准化债权。在国外的资管行业,或者在我们未来的2020年之后,我觉得它可能也许就不叫非标了,也许叫项目类资产更合适。项目类资产是什么?既可以是项目类融资,也可以是项目类投资,只是它有别于公开市场发行的债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

  第二,原来已经投放的银行理财的资产,22万亿的表外理财里面,几万亿的非标,怎么办?我觉得7月20号补丁也好、4月27号的新规也好,已经把四条路给大家规划得很清楚——自然到期、发新产品承接老资产(当然发这个新产品期限不能错配,要按照项目类信托的方式去做了)、在MPA考核和资本满足的情况下回表、特殊豁免。

  所以老的资产我觉得其实全市场不用太多的焦虑、恐慌,大家更多的精力应该放在未来的项目类资产该怎么去做。我觉得有几条路是可以去想的,非标或项目类资产:第一,持有到期的项目类资产,像信托一样,期限匹配、信息披露充分,然后向适当的投资者去发售它,我觉得这个是正确的事情,今天可以做,2020年之后也可以做,只是不能再期限错配了,不能再资产池了。

  第二条路,银行理财也可以转变做非标就持有到期的这个逻辑,我们可以去选择一些特殊的资产,投资、阶段性持有、再创设为标准化资产出售。阶段性持有的目的是为了后面把它变成标准化的资产,到市场上去做公开市场的发行。相当于我做了一个标准化资产的过桥投资,我觉得这个市场未来一定是有的。比如说消费信贷类资产、Pre-ABS等。

  第三个,过手型,创设基础资产之初就架构好了机构投资人,其实这个市场挺大的,只不过以前大家做资产池还是一个比较安逸的日子,没有动力主动改变。

  所以总之一句话,将来项目类资产仍然是银行资管行业非常重要的资源禀赋,我不认为它未来会消失,市场的智慧是无穷的。将来只要越来越规范、越来越透明,把期限错配和流动性风险管控好,机会还是有的。

  徐巧:我听了五位老总的发言,感觉大家心态还是比较好的,非标之前市场上对它的定义有一点偏差或者妖魔化,如果把它理解为项目类产品是不是会更好?包括刚才各位老总也在琢磨,以后怎么更正确、更合规地去做这个事情,而不是说一棒子把它给打死。刚才我们聊的这个问题是化解存量业务,那展望未来,银行理财面临更多的是转型和发展的问题,我相信在座的各位领导也有所思考。

  潘东:我觉得可以从两个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

  第一个角度,5万到1万,它背后会有一些什么样的场景和故事发生?我们自己的研究团队做了一个分析报告,也跟大家分享一下。中国的储蓄69万亿,中国的银行表外理财的量大概有22万亿,其中个人和私人银行客户的保有量大概是17万亿,储蓄的理财转化率是25%。这个比例是比较低的,那就是说未来的空间还很大。

  第二个,中国老百姓的人均储蓄,这个数字很有意思,多少呢?4.6万块钱,不到理财购买起点5万元。全国只有几个省市的人均储蓄超过了5万,北京、上海、广东、深圳、浙江江苏、山东等,中国大部分的人均储蓄没有超过5万块钱,像云南、广西等省市,人均储蓄不到3万块钱。

  所以说其实从5万到1万,很智慧的。如果理财细则正式稿出来销售起点就是1万,银行理财的基础客群会有一个大幅度的增长。第二个我们紧接着要观察到的点,就是这些客户可能以前都是5万储蓄以下、风险承受能力比较差的客户,我们怎么为这些客户去提供他们要的产品?

  第二个角度,就是我们每家银行理财在思考我们新的产品体系怎么做的时候,应该考虑哪些东西?昨天我们自己内部开会,头脑风暴,我们有一位同事说了一个词,很感染我,他说将来理财这个行业里面应该有一个岗位,叫做金融产品设计师,他的职责就是去看客户要什么,我们能给什么。

  我们光大银行是在5月份、6月份分别推了两个拳头的转型产品,第一个是我们的固定收益的产品,这个跟公募的每日开放式的债券基金一模一样,投资方法、范围,我们完全严格按照公募基金去做。这个产品内部讨论的时候,有同事说初募最多卖两个亿、今年年末能够到十个亿就不错了。这是当时我们大家的想法。

  事实的情况是,我们在7月初,这个产品就已经突破了60亿,而且后来我们不得不限购,为什么呢?因为最近的申购量太大了,而最近的投资收益率曲线下降了很多,我们投资经理不光要像公募基金的投资经理一样每天去看市场,他们还要负责预测,如果进来一个亿的资金,收益率会发生什么变化;如果进来五个亿会发生什么变化。最后投资经理说必须限购,每天八千万,否则太多的新申购新投资会把组合收益摊薄。投资人的收益、波动是我们最关注的。

  反过来大家问我一个问题,净值型的产品为什么要限购呢?应该大力去做啊。这就是因为我要考虑到我背后的投资人,他们是从银行的传统理财的老百姓过来的,他们喜欢的是收益稳定、波动率较小的产品,而且同时我们还有预期收益性的老产品在售,我必须每天要观察我的产品的表现、预期收益型产品、跟公募型产品的差异、收益率曲线的变化。

  证监会、资管新规倡导大家去做盯市的货基。所以6月份,我们光大银行勇敢地发了全市场第一支盯市的货基,完全比照公募货币久期、评级、集中度、流动性等规则且盯市,当时的想法是以创品牌为目的、不追求规模。结果这个产品的收益率超越我们预期的好,短短时间现在申购量到了20亿,于是我们又限购了,为什么?要考虑这支盯市的货基和摊余的货币、预期收益性的活期型产品区分度,它的收益曲线应该怎么去分布。

  所以我想说,银行理财新的净值化转型的路很艰难,我们不光要做好投资,还要观察这个收益率对传统银行理财客户的影响、他们能接受多大的波动等,然后在适当的时候做策略调整。总之一句话,我觉得银行的理财管理人是这个市场上对我们投资者的感受、对投资者的收益最在意的管理人,是非常负责任的资产管理人,谢谢!

  徐巧:其实刚才五位嘉宾在聊到产品转型的时候,顾总说要加强投研能力,但是根据我的理解,好像在过去的这么多年,银行理财做这样一个资管的事情,更多的是一种项目审批,还是审批的文化、信贷的文化占主导作用。在净值型产品的时代,投研能力显得非常重要,银行理财在未来如何才能加强投研队伍的建设,提高自己的主动管理能力?

  潘东:要做资产管理,就离不开投研能力。过去资金池,其实银行理财也有投资研究,只不过可能比较粗犷、比较奔放一点。但是新的净值型产品就一定要有升维的投研能力,这是绕不过去的话题。所以我相信我们所有的银行其实已经在开始去做这件事情了。

  第一个就是独立的投研团队。像我们行,目前没有这个处的编制,但是我又必须要做这件事。今年光大战略是打造一流财富管理银行,总行特别支持我们以一个柔性组织聚焦投研。我们独立的投研团队已经在一个月之前正式设立。所以在投研上,我觉得银行理财要向公募基金、券商去学习。第一个是宏观研究、大类资产配置、行业研究;另一个是信用研究,传统银行看信用风险的逻辑方法和基金公司的信用研究逻辑方法完全不一样,现在我们是想把基金公司债券投资的逻辑研究方法,与传统银行信贷审批的逻辑方法,把外部的数据库和我们积累了十多年的信用风险管理的CECM的数据库有效结合,形成银行理财独有的信用评价体系,这件事情我们2015年就开始构思,希望今年能有大进展。这只是一个开始,这件事情方向是我觉得是不可逆转的,大家做得越早越好。

  同时在机制上我同意谢总讲的,银行现在没有机制,但是我相信:如果说净值化转型是必须要走的路,但是激励机制、薪酬也可以慢慢地往一个方向去走。银行自己也会培养优秀的人才,我们也可以吸纳外部优秀的人才,把银行理财的投研能力提升。我相信银行理财如果走到子公司设立的那一天,它的投研团队一定是强大的,谢谢!

  徐巧:刚才这一轮问题几位领导都提出了薪酬问题,怎么才能吸引这个市场上最优秀的人才?如果是资管新规以后,银行旗下的子公司成为大势所趋,这些机制问题是不是会有所解决?据我观察,今年以来股份银行建子公司比较活跃,但是大行动作比较缓慢一点,银行下的资管子公司的定位是什么?

  潘东:定位我觉得要等银保监会的子公司管理办法出台,那个时候我们才能知道银保监会从监管的角度对这个是怎么定义的。因为刚才你提的是机制,其实我们的同事们大家经常讨论一个问题,说一个优秀的人才选择一个职业或者选择一个机构,他为什么要选择?他看重什么东西呢?我们觉得应该是两个东西对他最有吸引力。

  一个就是所谓的机制,翻译过来就是收入或者是薪水,这是一个原因,但是我认为它只是一个重要原因,一定不是所有的原因。还有第二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平台,如果说在某一家公司管一个亿的资产管理、拿着较高的市场化薪酬;和去社保管五千亿的资产、而拿着不太巿场化较低的薪酬,我觉得优秀的人的选择可能都会有,而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去选择薪酬最高的。

  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什么呢?薪酬很重要,但是薪酬一定不是全部,平台也很重要,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就是讲到子公司的定位,我只能讲讲我自己的理解,这个是以最后的法律和监管的规则为主。我理解,第一,这应该是一家全能资管,它一定不是说只做非标、只做债券或者怎么样,它一定是从资金来源端为机构投资者、公司客户、私人银行客户、零售客户甚至互联网客户去提供产品服务;同时在资产端,它应该是跟现在的银行理财一样,涵盖了货币市场、债券市场、非标市场、股票市场、另类市场,甚至将来的海外市场、大宗商品、衍生产品。

  第二,如果一定要用机构去比的话,那我觉得未来银行的理财子公司,一是公募基金做的事情银行理财应该去做,而且这个是资管新规鼓励的;二是信托是非标或项目类资产的一个方向;三,因为银行理财是基于银行的,为客户提供理财产品和投资顾问服务,如智能投顾、家族财富管理等。资管新规讲统一规制,这个统一规制从资产经营上、客户范围上都提供了一个很充分的想象空间,谢谢!

责任编辑:陈永乐

潘东 银行理财 光大银行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Array
Array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