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元春:中国经济的需求并未疲软 出口依然很迅猛

刘元春:中国经济的需求并未疲软 出口依然很迅猛
2018年06月23日 12:11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讯 6月23日消息,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中国诚信信用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2018年中期报告发布会”于2018年6月23日在北京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出席并演讲。

  刘元春在报告中提到,最近发现一些悲观的情绪又开始在急剧上扬,很多人讲,我们目前投资增速已经跌到了六点几,我们的消费增速已经跌到了九点几,我们的出口增速跌到了五点几,按人民币计价的,大家会感觉到需求好像低迷。但事实果真如此么?

  刘元春表示,如果出口用人民币计价的方法,出口增长速度是5.5%,比去年同期回落了8.2个百分点,但是如果按照美元计价,1到5月份出口增长是13.3%,比去年同期高6.2个百分点。按美元计价的话,中国出口依然很迅猛。很多人说到中美贸易战,马上就觉得出口不行了,那就错了,中国的出口跟全球的需求有关系,跟贸易战所涉及的500亿美金实际上没多少关系。因此,当把这些因素总结起来,中国经济的需求没有像很多人所宣扬的那么疲软。

  以下为演讲实录:

  刘元春: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刚才彦斌教授代表我们课题组做了这个报告,对于形势、问题、政策都做了解读,同时我们前面三位重量级的的嘉宾对相应问题做出了一些解读,刚才没开这个会之前,在会议室的时候还在讨论,谈到一个很重要的主题是5月份没想到的一件事情成为了近期宏观讨论最为激烈的一个事件,为什么这么激烈?我们就会看到,大家对于一些参数的变化,感觉到不理解,一些悲观的情绪又开始在急剧上扬。前面几位嘉宾和报告所谈到的,5月份所出来的数据让我们深度考虑的有几个方面,比如说,第一个方面,就供给偏强,但是需求偏弱的这种分化,到底是一种短期现象还是一种拐点性的趋势现象?因为市场很悲观,很多人就讲,我们目前投资增速已经跌到了六点几,我们的消费增速已经跌到了九点几,我们的出口增速跌到了五点几,按人民币计价的,大家会感觉到需求好像低迷,而供给还不错,这里面预示着什么?怎么来解读?因为大家一看,我们的统计局一解读的以供给层面为主体,市场解读主体与需求层面来解读,这种差异到底怎么来分析?

  第二个方面,值得大家关注的是,我们会看到信贷市场、金融市场出现了分化,在全社会融资总额存量增长已经下降到了10.3%,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2个百分点。大家可以看到,人民银行刚刚发布的报告和新闻,流动性还是稳定的,最为明显的一个数据是信贷存量同比依然保持在12.6%的增长速度。1到5月份,新增的贷款依然达到了7.1万亿,比去年同期还多增长了4万亿。与此同时,我们会看到,委托贷款、信托贷款、票据融资、股票融资等等,比去年少增长了2.1万亿。因此,我们就会看到一个很偏向性的变化,从银行端、信贷端还依然正常,但是从非信贷的金融市场变化发现出现了一种急剧的变化,这样的一种变化到底是什么原因?它下一步的发展方向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这是我们目前市场层面反映的最为激烈的,大家都在叫融资难、融资贵、资金紧张,但是大家可以看到,实际上我们的一些大型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融资状况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糟糕,这种不对称、偏向的变化到底怎么样?

  第三个方面,财政收入与基建投资出现了很大的背离,财政1到5月份同比增长12.2%,政府的基金类收入同比增长39%,政府1到5月份的总收入同比增长了17.4%,但是我们1到5月份基建增速只有9.4%,比去年同期下滑了11.5%,这里面马上就引发出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政府这么有钱,为什么不投了?我们讲的政府投入上半年同比增长17.4%,但是整体政府的支出增长只有百分之九点几,预算类财政支出只有百分之八点几。这里面也会看到,今年1到5月份跟去年1到5月份、前年1到5月份,最大的一个变化是财政的收入增速比支出增速高好几个百分点。大家可以想象一下,积极的财政政策,还积极吗?为什么积极的财政不积极了呢?这里面又引发的一个问题,政府行为是不是在这一轮的调控里面,这一轮的改革里面已经发生了一些质的变化。

  第四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前几年是以实体经济的去杠杆为主,部分开始金融性去杠杆,也如火如荼在进行,两个开始在叠加、在同步,很多人讲,中国搞错了,为什么搞错了?因为我们应该向美国学习、向欧洲学习,我们应该在宽松的环境里面去杠杆,我们金融不能够去杠杆,而应该实体经济去杠杆。但是中国出现的是同步现象,要不同步涨、要不同步跌,因此大家又在想,你怎么来破局?我们就会看到,为什么目前争论这么大,大家第一次看到我们很多的一些基础面,很多的一些政策面,产生了很多分化、产生了很多新问题。我们要想解读当前的这些问题,必须要把刚才所列举的这四个现象,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我们才能够正确的拿捏目前中国经济运行的一些本质。

  我们现在需求和供给的偏差有这么大吗?我给出的答案是,没这么大,我们经济不像需求端所反映的那么糟糕,也不像我们现在很多的中小企业和一些市场人士所讲的那么糟糕。为什么?第一个原因,我们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已经严重不能够代表中国消费的变化状况,因为大家都知道,消费品零售总额主要反映的是实物商品,以实体性看得见、摸得着的商品销售,像餐饮、吃穿住行,但是有一大类没有囊括进去,第三产业,特别是以服务业,一些体验性服务相关联的没有反映在这个参数里面,这个参数怎么反映?我们要看到,服务类的需求有一个特征,服务的发生是供给和需求同步的,对于消费需求反映在服务类的,服务的生产情况就是它的需求情况,因为它是同步发生的。

  目前大家可以看到,1到5月份服务类的生产指数增长是8.1%,还有一个参数,大家最为惊奇,第三产业服务类的用电量,1到5月份同步增长了15.8%,全国的货运同比增长了更多。我们就会看到,用电量是15.3%,货运量是8.5%,互联网及相关服务,特别是信息传输软件等它的增长是3%,大家上网的流量,五一期间旅游的服务同比增长了10.1%。这就会看到一个问题,中国消费是那么的低迷吗?不是,是因为中国的消费出现了真正的、本质性的结构性大变化。比如说,买手机,不可能天天买手机、月月买手机、年年买手机,但是我们一定记住,当你买了手机,当你手机普及率达到70%的时候,你会天天上网、你会月月上网,甚至会每个小时上网,最后发现你的消费是信息服务量大量的增加,今年同比增长30%。消费数据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糕,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投资,投资的下降,大家会看到,已经下降到六点几这样的水平,这个水平到底原因是什么?核心原因是基建,因为我们基建从去年的20%下降到今年的百分之九点几,同比下滑了11.5个百分点,基建占整个比重在17%左右,由于基建的因素导致投资增速下降了接近2个点左右的水平,把基建拎出来,非基建的投资增速还是在比较正常的范围内。固定资产投资的下滑,第一个核心因素跟地方的投资行为有关联,地方投资行为刚才讲到了很重要的怪现象,地方政府有钱,如果从财政收入的角度来看,政府收入的角度来看,你是有钱的,但是为什么不投?很简单,不能举债,因为现在要做出调整,要进行机构改革、要进行债务达标、要进行职能的转变,更重要的是政府不可能还像过去那样新官上任三把火,不可能像过去那样一换届就红红火火,现在政府新官要理旧账,新官在债务上有一个追责制度,不能好上加好,把数字打会原形。

  这里面可以看到,投资下滑,特别是基建投资的下滑,与政府行为,特别是地方政府行为的变化和调整密切相关联,这个关联度特别大。所以说我们就会思考这个问题,这样的一个变化在未来是一个常态还是一个短期现象?按照改革的目标,地方政府的职能要重构,从过去管制型的政府和投资型的政府转变成服务型政府、法制型政府,这种转变要求政府的投资能力弱化一些,更重要的一个是挤水分,差不多已经有十个省市在很多的参数进行大规模的打回原形,但是也会记住,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这个参数,这些年在十九大之前甚至在十八大之前,这个数据越来越失真,越来越不能反映资本形成额的状况。

  比如说,现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GDP的比重,前年达到了81%,去年总额接近60万亿,占GDP比重77%,但是最后核算出来的资本,在核算里面的比重占44%,大家就会知道这里面的水分是非常之多,这个水分跟我们讲的政府泡沫工程、地方的政绩工程有关系。现在很简单,地方政府讲不能够举债,搞政绩工程,更不能泡沫上加泡沫,假上作假,这时候就会发现,在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下面,新一届的政府在这些上面的数字已经做出了大量的收敛。我们目前对于固定资产投资下滑这个参数,不能够谈的太猛,因为这里面主体是基建,核心是政府行为发生变化,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我们挤水分的成果。

  我们把这个因素纳起来,再看我们的出口,出口用人民币计价的方法,出口增长速度是5.5%,比去年同期回落了8.2个百分点,很多人讲出口最近不行了,但是大家一定记住,如果按照美元计价,1到5月份出口增长是13.3%,比去年同期高6.2个百分点,按美元计价的话,你会发现的问题,中国出口依然很迅猛,而不是出现很多人讲的,我们出口也不行了,特别是很多人一讲中美贸易战,马上出口就不行了,那你错了,中国的出口跟全球的需求有关系,跟贸易战所涉及的500亿美金实际上没多少关系。因此,我们把这些因素总结起来,我们对数据的不同解读,加大了我们对于当前需求疲软的看法,中国经济的需求没有像很多人所宣扬的那么疲软,这是我想给大家分享的一个很重要的观点。

  但是在这个背后,我们要关注的是什么?关注的是政府行为的变异,政府行为的变异很重要的是在于财政支出,的确今年出现了很多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债务的原因、有去杠杆的原因、有机构改革的原因、有进行政治生态进化之后新的换届效应的原因,过去的换届效应没了,出现了一些新的形态,这种现象是不是好现象?我认为从改革的角度来讲,它是在我们短期改革攻坚期必须要承受的一个伤痛。我们必定要在目前这样的攻坚期阶段,不能够简单的认为,我们要在宽松中间来进行去杠杆,来进行结构性调整。

  前一阵子,市场上流行高尚文谈的一个观点,去杠杆比较宽松,在中国实施不了,中国如果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下面,宽松的金融环境下马去杠杆,中国发行债务让企业有钱来还债,这个问题很严峻,为什么?因为我们是国有企业,我们是地方政府再借钱,软约束前提条件下只考虑借,不考虑还。美国很简单,你的企业不断的给你宽松的贷款,但是始终要还的,你是硬约束的,在欧美这个体系里面。但是我们是软约束的,你就会发现,在宽松环境条件下,在软约束的机制里,你越投放多的贷款,企业债务就会增长的更快,不是去杠杆、是加杠杆,是无成本的加杠杆,根本不会想象哪一天杠杆会破裂,这就是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一个典型的行为。

  因此,你必须要紧,必须要紧的同时进行硬约束,落脚点在硬约束,治标的时候要有一个硬,在中国从紧或者中性政策的定位,往往又会带来两种效应,第一种效应,不对称的效应,一松往往把表外松的很厉害,把非银行性的体系管的很厉害,就导致我们的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出现偏向性的紧张,这是一个不对称的效应,宽松以地方政府和国企宽松为主体,收紧以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为收紧。我们要想治理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但是无意之中把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弄得更头疼。

  第二个效应,叠加效应,现在会发现国家机关现在也是在实施党的政策决策的时候,基本上实施的力度很大,立竿见影。按照有些说法,比较粗暴、直接的来进行执行,与过去推来推去不一样了,上面一说要进行强监管,大家都进行强监管,上面说进行收,都进行收,层层加码,加码效应比过去加码的多,过去决策者有没有想象过层层加码的因素?想象过,考虑过,但是没想到加码加的这么厉害,原因是现在讲的一些宏观决策部门的行为模式也有一些变化,跟地方政府的变化是一样的,这就导致我们在这一轮调控里面出现了一些新现象。

  我们的关注点必须要落到,第一个,地方政府行为的变化上面,第二个,要落到监管和宏观管理机构他们的行为变异上,从而导致我们很多政策战略制定的很好,但是实施可能出现了一定的偏差,这个偏差我认为并不是很可怕的,是我们在攻坚期必定要出现,也要承受的。我们需要进行调整,下半年的政策需要我们进行一系列的微调,这个微调的核心是什么?微调的核心不是简单的进行宽松,而是要稳定信心,因为目前我们就可以看到,内部不对称的效应加上外部环境的变化,使刚刚上来的市场信心有所回落,并且回落的很厉害。我们政策在稳定信心、稳定预期上面做足文章。所以说我们并不主张进行政策大的调整,但是在保持战略定力、在保持底线管理的同时,我们一定要加强对于市场信心的维护和预期的引导。

  我就讲这些。谢谢大家!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责任编辑:孙剑嵩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Array
Array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