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相龙蔡鄂生姜建清等共议:银行探索公司治理机制

戴相龙蔡鄂生姜建清等共议:银行探索公司治理机制
2018年06月15日 21:44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讯 6月15日消息,今日下午,“第十届陆家嘴论坛(2018)”举行主题为“新时代 新金融 商业银行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新征程——交通银行创立110周年”的专场论坛。

  如今正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在日趋多变的发展环境下,商业银行如何平衡好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如何进行改革转型,又该如何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多位大咖围绕上述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探索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

  2018年一季度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达到人民币256万亿元,是全球最大的银行体系,提供的各类信贷占社会融资规模比例超过70%。 交通银行董事长彭纯认为,银行业在中国金融业中占主导地位,一直是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

  彭纯还指出,大型国有银行积极探索党的领导核心与现代公司治理机制的有效结合途径,逐步形成中国特色大型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而交行正是中国银行业体制机制改革的先行者。

  对此,中国-中东欧基金董事长、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院长、中国工商银行原董事长姜建清也表示了赞同,他提出,大型商业银行需要持续推动经营转型和完善公司治理,股改上市并不是国有银行改革的终点,它只是大型商业银行改革的新起点。

  他表示,中国银行业改革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中国银行业发展和治理需要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道路;二是中国银行业改革、创新的关键在于数字化变革,未来数字技术对金融业的重构将超过想象;三是清醒认识银行业内生的脆弱性,坚定不移抓好风险管理。

  “在改革开放四十年后的今天,中国银行业面临的困难之多、挑战之多、风险之多一点不亚于过去的四十年。”姜建清称,金融风险呈现出新旧交融、复杂交织的特征,杠杆率过高、脱实向虚、产能过剩,房地产市场过热、违规创新、金融乱象等问题交织暴露,面对更为艰难和复杂的防范化解风险任务,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机制又一次遇到大考。

  对于这样的说法,北方新金融研究院院长、中国银监会原副主席蔡鄂生坦言:“我们一直在迎接着挑战,只不过在每一次过程中,我们的问题到底改了多少?”他认为,解决的根本在于,银行就是服务业,宗旨就是做好服务。例如最简单的信贷服务,银行需要在具体服务上做得更精细,才能更好地落实“三去一降一补”这些任务。

  发展大型金融集团

  “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新征程中,金融机构无疑是最重要的主体。”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宋依佳这样说道。

  戴相龙认为,如果到2035年左右建成社会主义现代金融体系,上海建成影响力与伦敦、纽约相当的国际金融中心是重要目标之一。

  “要培育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的大型金融集团,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要加快大型银行在上海设立第二总部的步伐,扩大对第二总部的授权。”他还提出,应逐步将交通银行打造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一家主体金融企业集团。

  此外,他表示还需要实现:一是人民币在全球广泛深度使用,其影响力有可能与欧元相当;二是建成了立足现代实体经济的金融服务体系。创新金融、生态金融、普惠金融得到全面发展,大型金融企业普遍实行综合经营,有力促进中国的企业集团走向国际;三是中国在国际金融治理领域有了与其经济实力及金融影响力相当的话语权;四是中国金融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运用程度达到全球一流水平。

  国务院参事、当代经济学基金会理事长夏斌补充道:“因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和人民币国际化是整个中国经济改革能否成功的最后标志(请注意,是经济改革),而金融改革今天能不能真正向纵深发展,取决于微观企业的改革,取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能不能处理好,取决于当前市场上多年积累的市场扭曲和资产释放,能不能得到平稳的泡沫、纠正。’’

  不过在金融开放进程中,有人担心国内银行会被外资化,但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反驳了这种说法,“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有这种现象,或者说出现这种情况的概率非常小。”

  据他分析原因有三:首先,中国银行业的规模和实力全球最大;其次,中国国有资本在银行业占据优势地位的情况,未来长时间内不可能根本改变;第三,监管政策不是一放了之,有一系列非常审慎的安排;第四,目前中国银行业虽然有许多困难,但总体而言平稳运行。(许旻)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责任编辑:谢长杉

陆家嘴论坛 陆家嘴 金融
相关专题: 2018陆家嘴论坛专题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Array
Array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