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全球化论坛:以“一带一路”促全面开放新格局

中国与全球化论坛:以“一带一路”促全面开放新格局
2018年05月26日 16:41 新浪财经
CCG主任,国务院参事王辉耀 CCG主任,国务院参事王辉耀

  建言献策座谈会:以“一带一路”促全面开放新格局之政策与路径|第四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

  来源:CCG

  5月20日,由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第四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在北京银泰中心举行。本届论坛以“互塑和推动--改革开放与全球化的新未来”为主题,八十位余CCG理事、学者专家以及政商学界精英代表深入研讨。

  在大数据时代,中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和移动互联网领域的飞速发展,使世界逐渐意识到中国已悄然走在数字经济的前列,并可能借此改变全球科技创新版图。科技进步、跨界商业模式创新、互联网进入下半场,中国的新兴科技企业如何在日益数字化的世界定义自己的角色和市场?数据应用的边界和治理在哪里?中国创新的未来在哪里?中国创新如何与世界接轨?怎样看待近年来投资界对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未来技术的热捧?

  建言献策座谈会(论坛六)以“以‘一带一路’促全面开放新格局-政策与路径”为主题,CCG顾问商务部原副部长、全国政协委员陈健,CCG顾问、中联部原副部长兼当代世界研究中心主任于洪君,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会长崔明谟,哈萨克斯坦前副总理海拉特·克里姆别托夫等三十余位CCG顾问、咨询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成员和官产学研各界代表,就“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年来可借鉴的经验,结合国内改革与发展议题,为开拓“一带一路”如何开拓全面开放新格局、共享国际合作发展成果提出政策建言。

  CCG主任,国务院参事王辉耀:“一带一路”建设需要中国在商务服务、宣传、学习先进经验方面付出更多的努力

  习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已有五年时间,这五年来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中国在去年举办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希望未来5年“一带一路”峰会继续举办,包括明年的第二届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新一轮全球化里,中国的“一带一路”能够发挥什么作用,“一带一路”在建设过程中面临什么样的机遇或挑战等问题均需要我们进一步深思。

  智库也会就“一带一路”如何进一步落实,如何总结已有的经验以更好促进国际合作等进行专业、前瞻的政策建议,从理论到实践推动新一轮的全球化。

  保险、工程咨询、法律服务等等商业服务都是“一带一路”获得成功的关键。跨国公司在这方面有很多经验,跟这些跨国公司结合起来,对于中国在标准规范等各方面都是开展“一带一路”合作很好的方式。同时,中国跟欧洲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也还有很大的合作空间。我们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都还处在初级阶段,在这些方面我们需要更多地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

  此外,对于“一带一路”的宣传工作,我们可能需要有更多的投入。现在很多人都咨询“一带一路”的信息,但很多时候都没有一个官方机构给出权威信息,这也阻碍了很多人恰当地了解“一带一路”的动态。

  CCG“一带一路”研究所副所长孙晓军:在官产学研各方面进行“一带一路”深入研究

  CCG全球化的“一带一路”研究所从2015年建立至今,已经举办了十多场“一带一路”圆桌会议,可以说在“走企业路线”——把社会各个阶层和有意向走出去的企业汇集到我们的平台上,以目前海外对“一带一路”的一些观点和我们全球化智库的特邀研究员进行思想和理论的沟通。我们下一步会组织更多的企业“走出去”的活动,在官产学研各个方面进行“一带一路”的深入研究。

  CCG高级研究员,中投丝路资本CSIC总裁兼首席投资官马文彦:“数字丝绸之路”具有很大潜力:中国可以着力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数字一带一路”

  “数字丝绸之路”这个概念其实是去年政府提出来的,在去年乌镇会议上有10多个国家签署了数字丝绸之路的合作协议。这个概念的推广、宣传与合作现在还处于初级阶段,我觉得非常具有潜力。第一个潜力来自于“一带一路”很多国家,当他们进入数字经济的时候可以从中国过去几年直接从PC跨越到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时代的尝试中获得很多参考;第二个潜力是从投资的价值这一视角来看,在新兴市场的布局对于中国数字经济寻找下一个10亿用户具有巨大意义;第三个潜力在于填补全球的数字鸿沟这一社会意义,虽然中国经历了快速发展,但其实到2017年底全球互联网普及率只是刚到55%,可以想像“一带一路”沿线数字鸿沟的表现会更加显著,数字丝绸之路在弥补数字鸿沟、让全球化普惠“一带一路”沿线的价值也非常大。

  北京恒昌利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联席总裁刘冰:“一带一路”建设并不只是让中国受益,而是建立全球价值新网络

  “一带一路”是我们中国政府和人民智慧的结晶,对世界也是有重要贡献的。第一,目前世界形势越来越复杂,中西方之间贸易摩擦越来越频繁,在逆全球化势力越来越强大的情况下,中国推出的“一带一路”是一个非常好的策略。今年习主席在海南博鳌也向世界宣布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第二,中国改革开放40年凝聚了非常丰富的经验、教训,“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发展要素禀赋差异很大,很多国家相当于中国20年、30年、40年前的状况,中国以往的经验和知识对他们非常有价值。第三,欧洲国家认为“一带一路”可能有中国自己的目的,实际上我认为还应该向西方国家讲清楚,“一带一路”其实并不是中国单方面获益和提升,而是连接世界各国形成全新的价值网络,重新对技术、市场、资金和劳动力进行全球配置的一种新思路。

  CCG常务理事,利安达会计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兼主任会计师黄锦辉:商务服务业的提升对“一带一路”建设至关重要

  中国的对外开放、“一带一路”、特别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将成为中国的三大名片。中国企业“走出去”不仅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而且确实越来越多,这对于会计师、税务师、律师和咨询师的需求越来越大。商务服务业为了适应这种需求,也通过加强合作、优势互补为推动“一带一路”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专业服务,应该说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也在“一带一路”互联互通道路上发出了中国商务服务业强有力的声音。商务服务业简单来讲是现代服务业的组成部分,包括企业管理服务、法律服务、咨询与调查、广告业和社会中介服务,现在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拉动的重要力量。如何发展商务服务业,积极开拓新的服务领域和服务产品,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服务成本,已经成为商务服务业的重要课题。近年来从国家到九部委以及行业协会制定了一系列鼓励、支持商务服务业发展的措施,商务服务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它毕竟起步晚,政策扶持还不到位,存在着政策滞后、资金瓶颈以及人才制约等困难。

  CCG常务理事,霍普金斯医药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赵柏松: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沟通,扩大民营企业在“一带一路”中的参与空间

  我讲两个建议,一个是积极作为,另外一个是放开手脚。最重要的就是能够结合“一带一路”国家的宗教文化、政治体系、经济内涵或科技创新能力,积极和这些国家沟通,对他们有深入了解。积极作为,让“一带一路”倡议5年来能够见到效果可能是最重要的。此外,国有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往往被“一带一路”国家或西方国家政治化,而随着民营经济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建议让民营企业更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把中国一些优势的东西让民营经济带出去,比如中医中药,这是中国文化里面最值钱的。此外,Google是全世界公开的信息,很多临床医生做手术或机械设计工艺也都通过Youtube以视频形式展示,而回国后没法进去看。放宽此类网站对于我国科研人员及时掌握国际先进科研信息和科技创新都是有利的。希望围绕着“一带一路”放开手脚,特别在国家政策层面能让民营机构、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参与到“一带一路”的大事业。

  商务部援外司处长李彪:“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公开透明的信息平台和明确的工作机制

  “一带一路”明年还要再开一次论坛,我们有一个大的课题就是明年的成果怎么设计以及总结什么,这是剩下这一年多政府要考虑的事情。经过这些年的尝试和努力,有很多东西可能从政府层面和企业层面都要做。从政府层面来看,首先我们缺少一个真正的公共信息平台,而有一个非常权威的有统筹协调作用的公开透明的信息平台建立是必要的。我们也应该建立一个相应明确的工作机制,这对整个社会以及全球对于“一带一路”到底怎么做会有一个比较好的指导作用。此外,“一带一路”实际上是按照市场经济原则来做事,但在实践过程中出台一些政策也是必要的,因为在“五通”里面,尤其是民心相通这一块,应该在早期做一些能带动形成良好局面的事情。同时,融资方面存在信息不对称,亚投行、丝路基金、中非发展基金、金砖银行等等一系列看起来不得了,但从企业自身来讲都摸不着门,政府有必要做相关事情。我的一个呼吁就是引进基金的概念,更加开放,通过民间资本的基金来发挥作用是一个比较好的路径选择。

  中国亚洲经济发展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总干事刘红路: 智库专家可以指导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民营企业走出去特别需要专家的指引,这是我实践中间体会到的。民营企业走出去起点比较低,基本上是靠老乡、靠朋友,上当受骗的很多,所以缺少了一个全局的视野来考虑走出去。大家讲美国比较多,讲日本比较少,实际上我们和日本不光是竞争关系,还有一个合作关系。日本在组织企业走出去方面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比如日本到各国走出去招标都是财团打头,像三菱等等。一个财团把底下的企业都联合起来招标,统一把这些项目拿出来后,再统一进行分配,不是打乱仗或零星的去做。在这个方面,假如通过智库能够对民营企业走出去多做一些事前的培训,能够有组织的到一些地方去,有很多地方可以跟日本合作,大家优势互补。此外,在司法和会计等专家服务方面也需做好专业性的组织,通过提供专业服务使民营企业更多更好地走出去。

  上海美商会主席,美亚保险中国区总裁郑艺:保险行业可以通过帮助企业转移风险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我从一个微观角度来谈“一带一路”。我们企业走出去时,尤其是在“一带一路”的国家,怎样规避这些风险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课题。过去几年有些比较成熟的企业做好功课以后再出去,相对比较成功,但我们也有很多企业付了昂贵的学费,如果是国企的话就是我们政府买单。因为我从事保险行业,想宣导一个通过商业保险来转移这种风险的理念。保险行业在中国的发展历史比较短,很多企业不一定了解它的作用,其实完全可以通过商业保险的手段把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出了问题由保险公司买单。其实在海外做建筑工程项目也好,做直接投资也好,有政治、法律、自然环境等各方面的风险,各个国家的情况还都不太一样。靠企业自身来管理这些风险几乎是不可能的。其实现在都是有很现成的商业手段来规避这些风险,这也是我们监管部门对中国保险界的要求。我希望中资和外资的保险公司可以联手合作,真正做到我们是“一带一路”的助推器和稳定器,让中国保险界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出一把力。

  CCG常务理事,戴姆勒大中华区投资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冷炎:中国可以邀请不同国家一同制定行业产品标准

  戴姆勒公司目前借助“一带一路”,将合资企业提供的重型卡车随中国基础设施项目推广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并且戴姆勒公司也直接参与了中欧铁路。但相比较其他公司,戴姆勒公司参与“一带一路”的程度可能还没有那么深。但目前,在博鳌论坛之后,国内一些即将宣布的新政策将对汽车行业产生很大的影响。目前中国已是戴姆勒在全球范围内的最大市场,戴姆勒公司必须考虑中国的重要性,如何更好地与中国政府的计划和规划相配合相适应从而戴姆勒能同中国市场一道成长。

  中国目前在新能源汽车方面正致力于引领世界制定规范,范围不仅仅包括电动车,也包括将来的智能网联。在我看来,如果中国想吸引更多的国家参与“一带一路”,我们在制定标准方面应当有胸怀,允许其他国家参与。按照汽车行业的发展速度,中国的新能源车也将面临走出去的一天。所以在制定新能源汽车标准规范方面,我们可以邀请国外的企业一起参与,形成能够赢得大家认可的标准,成为真正地标准规范的引领者。

  水木资本创始管理合伙人唐劲草:中国可以借“一带一路”推广科技和创新模式

  首先从整个“一带一路”的宏观政策来讲,中国还是比“一带一路”沿线的大多数国家相对领先的。从专业的角度来看,我认为在“一带一路”建设当中一是中国的投资,二是双创都可以输出。目前中国的投资,特别是私募股权基金在全球大概是排第二位。而双创中前20年涌现了BAT,现在又涌现了TMD这样一些先进的科技创新的模式,我相信像泰国、斯里兰卡这些“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对中国的科技、双创是羡慕且欢迎的。中国正好可以把这样一些相对先进的、领先的模式,及一些思路推广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我觉得CCG全球化的智库可以考虑成立“一带一路”的母基金,甚至是“一带一路”直投的基金。一方面通过这个母基金跟直投基金,能够吸引一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资金到中国来,另一方面,把这些资金投入到包括中国在内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优质科技项目上去,这个肯定是一举两得的。其实很多投资机构,很多大的创业企业,他们也很希望能够做一些国际化的拓展,特别是“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的这样一些业务的开拓。

  CCG常务理事,富爱达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唐浩轩:中国企业要打造自己的品牌,政府应邀请企业加入海外工业园区建设

  纵观改革开放40年在中国市场上留存下来的那些外资、合资企业,都是有品牌的企业,这对中国企业走出去应该是有指导意义的。事实上中国的企业走出去,从最开始东南亚市场90%的占有率,到现在全军覆没都不存在了,就是因为没有品牌,而同样源自中国制造的欧美品牌用中国的产品和自身的品牌把我们打到了地摊和廉价市场上。中国企业思维需要发生转变,哪怕是做代工厂也要做到极致,不可替代。

  如果说“一带一路”是一个大舞台的话,园区就是至关重要的台柱子。在海外工业园区的建设上,我们应该学习日本的经验,它的政策是官民一体,由政府出面去谈条件。另外政府在园区招商中主动邀请优秀企业加入,有着很大的话语权。 “一带一路”凭借中国这种共赢的胸怀得到了世界的认可。中国进行舆论宣传时也要讲向世界说明“一带一路”是一个互利共赢的过程,我方付出,你方配合,可以通过讨价还价来寻求共识。

  CCG常务理事,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务首席联络官洪为民:香港可以成为“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融资、功能、专业服务和资讯中心

  我从香港的角度谈谈香港如何能为“一带一路”助力。在我看来,香港可以扮演三个角色:1.香港可以成为融资和功能中心。“一带一路”不能仅靠内地或内地政府的资本,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经常吸引很多不同地区的人过来投资。如果能让各地人一同投资“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可以被建设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成为一个大家一起投资、分享和获得回报的项目。2. 香港可以成为一个专业服务中心。香港在财会、法律、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设计和品牌等专业服务方面都有很长的历史,尤其面对国际客户和国际消费者,香港方面都有很丰富的经验。3. 香港可以成为“一带一路”的资讯中心。一方面,香港可以成为数据中心。把香港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数据安全港,可以把相关数据信息储存在这里用于“一带一路”建设。另一方面香港也可以扮演智库的角色。目前关于“一带一路”的大部分论述都是智库提出的,但“一带一路”要真正成为一个全球化的项目,我们不妨邀请一些沿线国家的智库到香港,对很多问题可以进行讨论交换意见。这也能使“一带一路”不再只有中国方面的声音,而是汇聚各国的意见。最后我的一个想法时,“一带一路”不应该停留在顶层设计,而是要吸引更多基层的企业家参与。我们也应该避免谈“一带一路”是中国模式,因为我们既不输入也不输出模式。

  CCG常务理事,北京爸爸的选择科技有限公司CEO王胜地:中国欠缺自己的品牌,需要更多的人投身发展实业

  中国在“一带一路”中最缺的一点缺少中国的品牌。其实在“一带一路”的过程中,我们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先把内容做好,发展自己的品牌。所以在很多领域,尤其是日化、材料等很多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方面,我们还欠缺自己的品牌。虽然我们表面上看对美国有很多逆差,中国的海淘消费者数量也很惊人。所以我觉得中国的品牌是非常需要打造的,而且中国企业也已经到了一个比较适合打造中国自己品牌的时机。目前中国有自己的供应链,有一批人受过西方教育的人才,很多人对供应链对管理有自己深刻的见解。

  因此,我们要更多地发展中国自己的品牌,发展更多的实业。现在很多人投身互联网事业,但却鲜有作产品打造特色品牌的,而这些是我们可以通过“一带一路”输出的。同时,我们不仅可以输出产品,也可以输出工艺、生产流程和工厂,但现在这些都是缺失的。所以我希望之后有更多的年轻人致力于制造产品,发展实业,做一些长线的投资。在以后的“一带一路”建设、未来中国全球化的过程中,我们希望在信息制造、材料行业等更多的品牌能够有更多资本的关注和投入。我们需要更脚踏实地地做这些事情。

  CCG常务理事,上海富慕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川:国家可以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给予民营企业更多的支持

  目前中国的科技在东南亚、非洲地区发展态势很好,尤其是科技金融、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方面,而我们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引进海外旅游和世界不同地区的人文风情。但这里存在一个问题,即国有资本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很小,外资资本扮演了主要角色。针对这个问题,我想提两个建议:1.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国家是否能给民营企业给予更多的支持,国家资本可以占有股份,但是由民营企业主导?2.第二个建议是希望民营企业和科技企业能够更多地与国内政府机构进行对接。民营企业效率高,但是缺乏资金又需要政策支持,如果企业有更多的平台与决策机构对接,企业可以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发挥更多的作用。

  中国建设银行金融学院院长王博之:法制建设的完善可以规范和指导“一带一路”建设

  “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需要法制建设的完善。没有法制的保障,“一带一路”很难达到它希望达成的结果。目前我们的政策制定首先是研究学者、领导的观点,再发展为红头文件,最后形成政策并制定相关法律。将这五者更好地结合是对“一带一路”发展形成实质性的保障。就金融行业为例,金融支持对企业发展企业走出去至关重要。但任何措施如果只停留在意见层面而没有制度来保障其实施,具体的效果就无法达到。除金融外,其他方面也是一样。如果有法制来要求和规范应该进行怎样的实践,我们更能达成“一带一路”目标的结果。智库在其中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从更深层不同方面思考问题来为政策制定提出更好的建议。

  阿斯塔纳国际金融中心总裁、哈萨克斯坦前副总理海拉特·克里姆别托夫:哈斯克斯坦正借“一带一路”建设高级科技金融中心

  无论是对中国还是全球,“一带一路”倡议都非常重要。哈斯克斯坦正在建设阿斯塔纳国际金融中心,这一中心将会是“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一个发展先锋,并将重点发展高新科技,实现数字领域国家的互联互通。

  CCG高级研究员,商务部美洲大洋洲司原司长江山:中美两国可以借“一带一路”进行合作,并加强同第三方国家的合作

  中国40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之后的中国也将进一步地进行改革与开放。“一带一路”即是新时期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旨在吸引全球投资,也加强我们自身的对外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形成多赢、双赢的格局。

  中美关系无疑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方面。在我看来,我们应该借“一带一路”扩大中美之间的合作。作为全球第一和第二大经济体,中美双方应寻求扩大合作挖掘更多的共同利益。目前中美贸易谈判所取得的进展即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但中美的合作不应该局限于双边,扩展到一带一路沿线也是很好的选择。美国的企业国际化程度相对更高,在对外投资方面经验也更为丰富,但随着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取得的成果,我认为两国企业可以连手一起做一些事情,进行一些以企业为主体、有实际效益和结果的项目。借“一带一路”夯实中美合作,并加强同第三方国家的合作,对改进国家间关系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CCG高级研究员,商务部欧洲司原司长孙永福: 进一步开放,学习发达国家的技术、管理和经验

  “一带一路”秉承共商、共建和共享的原则,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一部分,也是融入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抓手。我的第一个想法是,“一带一路”建设要将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结合起来。“一带一路”并不是一个援外项目,从企业的角度看是一个商业行为,而国企也会参与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民营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就应当参与短期利益,如果长期资金得不到回报,企业的积极性就会受到相应的打击。所以如何把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有机的结合是研究“一带一路”跟沿线国家共商、共建、共享里面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

  我们的产能合作主要是跟发展中国家。但 “一带一路”最终通往欧洲,而我们可以向欧洲发达国家学习很多东西。我们可以向欧洲学习技术、管理方面的经验、品牌和标准。现在很多国家从立法层面限制中国的投资,加强对外资的审查,针对这些问题,中国理应更加开放。我们既要解决我们贸易逆差的问题,也要解决投资相互开放的问题,我们要进一步扩大吸引欧洲的资本,并与此同时通过开放换取投资领域欧洲对我们的开放。

  此外,我们也应当做好宣传,让人理解“一带一路”是开放互惠的。目前我们的宣传还不是很到位,存在很多阻碍合作落于实处的误解。因此,接下来,消除误解、扩大开放,平衡贸易和投资是我们的重要任务。

  CCG高级研究员,中国证监会基金部原主任、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原会长孙杰:加强一带一路沿线项目金融监管 吸引人才投身一带一路建设

  “一带一路”项目走出去,金融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目前为止国家层面的开发银行、大的商业银行已经到位。但对于私募基金这个问题我们不应该过度狂热。我们不乏资金,但问题出在监管。信托行业目前已经经历了多次整顿,尤其是政府组织的地方融资平台,债务损失巨大。资产管理我们应当留给市场。而我们可以在人才方面做出努力。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实际举措吸引激励人才。我们应当吸引相关人才投身建设“一带一路”,还有很多曾在“一带一路”沿线工作的外交官,他们了解当地的法律和投资环境都可以为“一带一路”助力。此外,我们还可以出资支持规划、指导和引导方面的工作。直接补贴产业的成本非常高,但我们可以在产业引导上花更多的力气。

  CCG高级研究员,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原院长霍建国:让企业在“一带一路”中扮演更重要角色

  我先对“一带一路”谈一点想法。“一带一路”5年的成就来之不易。“一带一路”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目前能够被大家普遍接受,但其中还有很多问题。现在的关键是要把握好基于积极稳妥推进,不要着急,也不要夸大,扎扎实实推进“一带一路”。对此我们需要调整几个概念,首先基础设施建设要量力而行,同时贸易投资应当加快,让企业在“一带一路”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并拉动沿线贸易繁荣,可以为经济带来活力。

  现在的亚投行、丝路基金以及其他的资金渠道要尽快寻求突破,着力解决资金解决的问题,避免因资金拖欠很多工程无法完成。因此对于亚投行多国的一些融资贷款问题,比如基金的活跃程度、公募、私募、产业基金的投入、PPP等应当加快讨论。同时 “五通”要协同并进,基建、贸易之外,文化、金融等方面也要跟上。

  总之,我们要少说多做,不要过度渲染这个伟大成就,更不要把话说得太猛。

  CCG顾问,中联部原副部长,当代世界研究中心主任于洪君:从五个方面优化推进“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不要为取得的成就而沾沾自喜,要看到我们万里长征真实走出的一步。关于下一步怎么推进,我想从宏观上讲五个“不断优化”:第一要不断优化“一带一路”的对外解读。把“一带一路”说成是中国经验、中国模式、中国道路,说得太大了,带有一点意识形态的输出、发展模式的输出的味道,让人家害怕。“一带一路”就是共同发展,共同搞建设,实现共同繁荣。另外也不要把早期成果当做最终成果来宣传,把意向成果当做已启动的成果宣传,造成很多被动。要强调“一带一路”的开放性、合作性、共赢性,也要注意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第二要不断优化“一带一路”的政策沟通。不仅是领导人层面发展思路的沟通,还包括发展理念、体制、机制和规则标准的沟通,这个更需要也更具体。而且这个沟通是长期的而不是暂时的,是全方位的而不是单领域的。第三要不断优化“一带一路”的国际合作质量。第四要不断优化“一带一路”的规划、协调与管理、政治指导。第五要不断优化“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经验总结和推广。

  CCG顾问,商务部原副部长,全国政协委员陈健:全面理解“一带一路”精神

  关于“一带一路” 现在我们讲的比较多的是怎样去找到项目,事实上在我看来“一带一路”是借用了两个历史符号。根据新时期提出的处理国家间关系的方针,它是解决当前世界经济的中国方案,也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政策宣誓。它宣传的是一种理念和愿景,不是一个行动计划和方案。如果我们更多地就看到那个项目,恐怕是一个比较狭隘的看法。“一带一路”基本的理念精神是什么?和平、发展、开放、包容、均衡、普惠,共商、共建、共享,还有“五通”的具体路径。现在一般来讲,“一带一路”就是基础设施建设,这是片面的,仅讲“一带一路”是交通运输线更是错误的。习主席讲得很清楚,叫点线面。点是重要的经济节点,如传统的从新加坡胡志明市到广州、香港这么一条经济节点。因为两个经济节点发生联系,所以会连成线,然后再带出面,你不可能设想在没有点的基础上有线。所以我们必须全面去理解习主席关于“一带一路”的精神,从而去执行和实践。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责任编辑:谢长杉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Array
Array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