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韦青:在数字化时代做一个合格的“地球人”

微软韦青:在数字化时代做一个合格的“地球人”
2018年05月19日 11:47 新浪财经
微软(中国)首席技术官韦青 微软(中国)首席技术官韦青

  新浪财经讯 “2018科博会中国科技创新论坛”于5月19日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举办,微软(中国)首席技术官韦青出席并演讲。

  其表示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增强现实等等先进技术的发展,新一轮工业革命影响的是世界每一个角落,“数字化转型”的紧迫感已近在眼前,“转型”已经是“不转不行”了。

  基于这一点,韦青指出,我们不仅是要做合格的中国人,还要做一个合格的地球人。因为我们目前采取的所有举措,都会对我们的下一代的国际生存空间产生影响,我们这一代人肩扛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以下为演讲全文:

  韦青:大家好!经过一上午的报告,大家对AI有了进一步了解,作为业界人士,我们更希望大家不只是看热闹,坦白讲,热闹已经足够多了。在媒体上大家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理念,到处都是,但是在媒体上能够把AI说清楚的机会还不是很多。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技术发展太快了,别说没有实际开发过AI应用的的记者,就算是学习过AI的知识,如果不是随时更新,分分钟有被淘汰的风险。因此能够把AI讲清楚,难度还是蛮大的。

  今天很多专家发表了他们的观点,在此,我也希望根据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和体会,带给大家的一个思路,希望听众们不仅仅是通过新闻,自己也能够做一些试验或者更深入的调查,形成自己的观点。

  我相信对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的生活,包括我自己,在未来5年,10,20年的时间内,一定会受到AI的巨大冲击,就像我的标题所提出的,我们即将迎来的是一个“万物重构”的社会;或者说,我们的社会一定是会重构的,也可以称为数字化转型。但是能否赢得先机,没有人有现成的答案,因为这是一场新的工业革命,大家都在探索,我自己也没有答案的,但是有实际经历的体会,以及主动应对变化的行动。我们到底是属于被淘汰的一方,还是赢得先机的一方,在没有完成这一轮变化之前是很难下定论的。因此我们更需要掌握理解技术发展本源的能力,从而提高我们认识变化规律的水准,方能够提高我们应对变化的行动效率与效果。

  今天的论坛话题很好,没有只是讲人工智能,而是把智能经济与人工智能结合在一起。要知道,对我们整个社会而言,人工智能只是一种高效的促进社会发展的工具,它带来的是整个社会经济、人文等各个方面的变化。如果只把它当作一种技术,当作人脸识别,自动翻译,理解的层面就太低了,远远没有表现出它的巨大革命力量。

  今天我的演讲框架,是基于一个全天的培训教材,要压缩进一、二十分钟,是不可能的。但我还是先把讲义架构留下来,细节就不多讲了,知识挑一些主题。这样我们既可以对当今科技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形成一个概括的认知,又可以在智能社会发展次第论和当下的应对措施上多一份相对深入的理解。

  我的演讲提纲是:

  巨变的时代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开启未来大门的钥匙:“云、物、大、智”

  做一个合格的地球人

  我们首先要领悟这个时代的特点,然后我们还要知道科学技术在时代演绎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同时提出一个发展的次第论。为什么是次第论呢?事物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理解事物发展各阶段的前因后果,并因之而次第演进,才可以最高的效率,实现最大的效果,不会因盲目发展而浪费时间与资源。正是由于人工智能的巨大革命能力,我们实在是承当不起任何无益的时间与资源的浪费,否则的确有被淘汰的危险。

  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增强现实等等先进技术,看似眼花缭乱,实际有脉络可循,这个我后面会解释。人类是不可能一下就进入智能时代的,智能社会的来临,是需要很多前提因素促成的,它是结果而不是原因。前人有种智慧的说法,称为“圣人畏因,凡人畏果”,也就是事物的发展要抓住其成因,如果只是在结果上下功夫,很容易陷入“镜中花,水中月”的尴尬地步。“果”就像冰山一角,等你看到了,它底下的巨大成因,八成早已抛弃你于脑后了。如果只是在“果”上面做文章,不去在“因”上下功夫,就没有可能去引领这个时代,也很难顺应这个时代,八成是会被这个时代推着走,这样做事太被动。最后还要针对现状指出当下所应采取的态度和方法,我们不仅是要做合格的中国人,还要做一个合格的地球人。这一轮的工业革命,影响的是世界每一个角落,在工业革命中我们每一个人要重新定位自己,应该说全部归零,也就是说不管个人,企业,甚至国家,过去有多么大的成就,多么大的成绩,在这一轮工业革命当中,都有可能被淘汰,当然,也都有可能再次崛起,其区别,在于审时度势,在于积极革新,在于努力拥抱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技力量。

  好,言归正传。首先,我想先问几个问题:

  为什么会焦虑?

  为什么要转型?

  我们的下一代会怎样?

  在这个时代,最缺的其实不是知识,也不是资金,这个时代最缺的是思考的能力,是鉴别的能力。大家去观察一下你周围,有多少人只是盲从于媒体上看到的,听到的,有多少人懒得去实证,去体验,去学习。大家只满足于二手的信息,而不去做最起码的分析,中华民族几千年留存下来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还有多少人是在身体力行。恰恰这个巨大变革的时代,亟需这种能力,否则极其容易陷入炒作的陷阱而不自知。

  炒作的东西让大家感到惶惶不安,这是因为思考能力的欠缺,比如说前一两年开始人工智能的话题很火爆,这股浪潮还没过去,大家发现区块链又热起来了,如果这些原本很严谨,需要厚积薄发的重大科技进步,都能够这样靠媒体火热起来的话,那么说不定再过一两年,这些话题就再热门了,甚至再次陷入过去曾出现的“过街老鼠”的境地。但麻烦的是,这些科技的力量的确是很重要的“国之重器”,如果举国的支持力度是随着舆论的导向而变化,而不是由业界自己的坚定信念所决定,那对于真正的社会进步是非常不利的。当我们“鼓吹”的时候,就很难有精力去理解本质,就会把一个很好的东西变成媒体的话题而消耗掉了。

  再谈“转型”,其实“转型”是过去一两年的话题,今年再跟一些领导和朋友们交流,大家的共同体会已经是“不转不行”了。“数字化转型”的紧迫感已近在眼前,套用一句俗语,如果称数字化转型的危机为“门外的野蛮人”。时至今日,野蛮人已经走进了家门。我们还要认识到,由于这场工业革命的本质,我们目前采取的所有举措,都会对我们的下一代的国际生存空间产生影响,这也是我为什么说要“做一个合格的地球人”的原因。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这一代人肩扛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所有的成功都是过去时,我们的行业只尊重创新。” 这是我们公司的现任CEO Satya Nadella (萨提亚.纳德拉)说的话,这是我们在高科技行业每天感受到的压力,也是动力。多年以前,微软公司的创始人Bill Gates(比尔.盖茨)先生也说过“微软永远只有十八个月的寿命”,同样意味着不变革就要被淘汰的深刻理解。如果上溯到两千多年前,中国的前贤们就说过“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周虽旧邦,其命唯新”,其实古今中外对于变革的理解大同小异,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认为我们的这个时代会与从前有所不同呢?

  我们现在面临的时代特征,从某种意义而言,并无新意。大家也知道有一句话叫“阳光之下无新鲜事”。我们只要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当然如果能从工业革命的前奏“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开始更好,认真探究历史发展规律,大致摸清现在面临的是什么时代,以及我们应该是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去引领这个时代,那么不管舆论热门的是什么话题,可以是人工智能,可以是机器智能,可以是专家系统,可以是概率论,可以是贝叶斯函数,当然也可以是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5G,IPV6,虚拟现实,混合现实,增强现实,等等,等等,还可以是第四次工业革命,工业化4.0,数字孪生。名词无所谓,关键要把握住本质,本质是什么呢?近代史也同时是一部科技史,每一轮的变革,大都是人类掌握了一种新的能力而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迁跃式的进步,当旧有的生产关系无法满足新的生产力时,变革就产生了。

  综合来看,之前的几次工业革命,大都以代替人的四肢肌肉能力为目标。这一次为什么大家越来越紧张呢?因为这一次是是冲着脑袋去的。原来以代替四肢为目标时,人类已经逐渐接受现实。就比如说现在,如果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都被要求出去跟一辆汽车赛跑,无论短跑长跑,大家会觉得很无聊,因为事实早已形成。其实在我们不自知中,代替你大脑的行动已经出现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给大家出一个题,把3开7次方,谁可以心算做出来?做不出来的,但是你给计算器,一个十几块钱的计算器,就可以做出来。其实我们的人脑在很多方面,已经赶不上“硅基”大脑的能力了,这跟人工智能是否代替人类就没有什么关系。

  那么,大家倒是可以仔细想一下,为什么我们可以接受一个十几块钱的计算器代替人的很多计算能力,而人的价值似乎并没有丧失掉,但我们到底惧怕人工智能什么呢?仔细思考的话,如果不理解人的长处在哪里,机器的长处在哪里,和人如何借助机器的长处增强自己的长处的话,那可能才是惧怕的渊源。

  再往下讲解之前,我补充一个话题。AI(人工智能)这个词,在昨天另外一场科博会的讨论中,与会人士都开始形成一种共识,就是“人工智能”这个词可能不够精确。它用在帮助大众理解是很形象的,但其本质应该还是机器智能。把这个概念理解透了之后,作为一个“人”你就会发现,你的价值是有主观能动性,你是可以把机器智能当作一个工具来使用,而不是如“人工”智能所暗示的那样,是可以被代替的。如果作为一个人,看到这么一个强大的工具,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充分利用它来强大自己,而是担心被它所代替,不是没有可能,而是提前放弃了“人”之所以为“人”的能力、责任、权利与义务。你如果总觉得“斗不过它”,这就极其危险了。以目前发展局势来看,人类进入智能时代是大概率事件,那么作为人的很重要的一点,这里指的是每一个人,你、我、他,所有人,都要学会去利用AI作为一种工具来提高我们的能力。

  但是,这种科技的进步确实有风险。在哪里呢?就在我们的主观能动性里面。如果我们不能够主动的去利用AI作为一种工具提高你的能力的话,你、我、他,确实有可能被另外一个以这种强大能力为工具的人所淘汰。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类似的能力,那就是核能。同样的核能,用得好,就是助力人类社会发展的能源;用得不好,就变成巨大杀伤力的核武器。谁主动的掌握这种能力,谁就把握住了命脉。所以大家要警醒。你是主动拥有这种能力还是被动的放弃掉,这是有关存亡的大事。

  对于科技发展的态度,人类已经有很多经验和教训了。在英国刚刚出现汽车的时候,曾经有一条红旗法案,以法律的名义要求汽车不能跑过马车。当初制造马车的商家,对待汽车的态度是我要造一台更好的马车,结果怎么样?在科技界,其实我们并不担心落后,因为可以追赶;也不担心我们愚蠢,因为我们可以学习;甚至不担心我们无知,因为我们可以改变。最担心的,是“不相关”,在英文是 “Irrelevent”,这才是绝望。这个时代最大的挑战不是你落后了,是你不相关了,马车和汽车的竞争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就是马车变得“不相关”了。人家都不跟你玩这个游戏了,你连继续玩游戏的资格都没有了,因为游戏规则改变了,这是非常危险的。大家可以看到过去的十几年多少行业已经被动地“不相关”了,还有多少人正在潜移默化地“不相关”了。所以,我们不怕没能力,我们不怕落后,但绝对不能“不相关”。这很重要。

  这是Satya在上星期微软一年一度的技术大会Build 2018上的一张演讲稿,他用“World Computer”把未来智能社会的本质抽象出来,世界将是一台电脑。这是很抽象也很形象的比喻。微软认为世界将会变成一个电脑,那微软提供的是一个称为Azure的云计算平台,也可以认为是一个为世界大脑做贡献的操作系统。它部署在全球各地,包括中国,为全人类服务。

  那么这个大脑干什么?实际上它就像人类的神经系统一样,从大脑,到脊髓,到神经丛,再到末梢神经,相应的,Azure 公有云加Azure Stake本地云再加SQL服务器和相应的R+Python人工智能算法支持就代表了类似于大脑的中央智能,而Azure IoT Edge可比拟于脊髓和神经从的边缘智能,然后到Azure Sphere己经类似于末梢神经的末梢智能。像我手中拿的这个产品,就是一个安装了Azure IoT Edge的边缘智能设备,我把它安装在我自己家中,再配上这些无线传感器,就形成了我自己家中的基于Azure 云计算平台的边缘智能感知和行动系统,也就是同时具备中央智能和边缘智能以及感知、计算与行动能力的智能家庭系统。

  这张图的这两个人大家应该研究一下,左边这个是特斯拉,右边这个是爱迪生,100年前人类社会在进入电气化时代时,同样经历了淘汰与被淘汰的过程。当初我们熟知的爱迪生充当了落后时代的角色,特斯拉是把我们人类引进电气化时代的英雄。现在历史又要重演,我们要进入智能化时代,类似的的过程,类似的借口,当时是借口直流电“不安全”、“不可靠”、“有危险”,理由何其相似。历史在重复演绎,关键是我们是否努力拥抱这种先进的技术,成为时代的领先者。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本质是什么?

  “每一次工业革命,都是伴随着科技的突破,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革命。而每一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结果,都是效率的提高和成本的下降。之所以称其为革命,因为是降维的打击”

  科学技术为什么冲击那么大,AI为什么冲击那么大,最关键的就是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所以能够运用这种能力的个人、公司或者国家,就具备了降维打击的能力。

  当然,除了理解科技的本之外,还有节奏的把握。不是说只是快就可以的,要有节奏,乱弹琴,再快也不好听。而节奏感,是比快更高的一种境界。这是成都武侯祠的名对,清朝赵翼对诸葛亮的总结: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其中第二句,“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对我们的技术决策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现在讲解“云-物-大-智”发展次第论。次第者,顺序也。以因果论,智能时代的因,其实是数据,所以我们说,“数据”是智能时代的口粮。那么数据的现状呢?应该说还不够好。不够好的原因,是因为数据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高质量的数据越多越有效。为什么数据的现状还不理想呢?现在的很多数据,其原始数据结构,并没有为要产生人工智能算法的要求来设计,因此利用的效率并不高。而这这种设计理念,应以万物互联的社会需求为导向,其最明显的标志,只要形成“时空”大数据的结构。

  “时”与“空”是很有趣的概念,宇宙也是时空,“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世界还是时空。当我们以建立人类所处世界的“时空大数据”结构时,我们就有可能建立起这个世界的“数字孪生”(Digital Twins),到那时,这种数据结构产生的大数据估计就有资格成为智能社会的优质口粮了,慢慢的,就养育出一个智能社会出来。

  而能够承载这么大的万物互联社会的公共计算基础架构,则非云计算架构莫属了。这就是云计算的本意。那么大家可能就明白,要不要用云计算,跟安全、可靠关系并不大,那些是暂时的借口,不用的理由只有两点,与你们家、你们公司要不要接市电或自来水是一样的,那就是你的数据量还不够多,你的计算量还不够大,那么你要考虑的,其实是刚才讲的“相关性”话题。

  现在我们再把这个云、物、大、智的发展顺序倒推,很多公司要进入AI时代,大家很快就会发现AI如果没有数据是没得搞的,从生意来讲,把你的有限经历去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搭建数据平台,你的生意来源可能远大于所谓的人工智能。

  这样一张图,大家可能知道为什么说智能社会可以以人为比喻,就像古人所说的“远取诸物,近取诸身”,那咱们可能就“则近AI道矣”。例子是什么呢?当你手碰到一个烧红的火块时,它会条件反射地收回。这就是边缘智能,如果什么都让大脑计算的话,神经信号由手到脑,计算完后再把抽手指令由脑到手,手也烧焦了(信号传输时间太长),大脑也烧焦了(所有神经信号都由大脑计算,工作量太大造成的)。

  最后的话,我说人工智能要以人为本,尤其要注意技术不是拿来吹的,也不是拿来炒的,是拿来用的。拿来评比的技术是没有价值的,只有拿来用,为人类谋取福祉的技术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技术。

  我们还要预防新迷信的出现,AI变成新迷信,区块链变成新迷信了,那就麻烦了,社会的精力就不在科研上了,这不可以,它就是一个工具,是要拿来用的。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责任编辑:谢长杉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Array
Array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