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渔夫与两种人生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24日 16:49 新经济导刊 | |||||||||
文/邝邝 有两个渔夫,一个是欧洲人,一个是中国人。 欧洲的渔夫在风光旖旎的沙滩上自在地晒着太阳。一位路过的游客对他说:“这么好的天气,你为什么不出海打鱼呢?”渔夫说:“我已经出过一次海了,捕到了好几条大鱼。
中国的渔夫是一个孤独的老人,每天驾着小船在湾流中钓鱼,至今已是八十四天过去了,他连一条鱼也没逮住。刚开始,还有一个男孩跟随他。但连续四十天过去了,他们一无所获,那孩子只好离开了他。第八十五天,老人终于钓上了一条大马林鱼。上了钩的大马林鱼拼命逃窜,把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三夜才筋疲力尽。老人趁机鼓起力量,用鱼叉杀死了那条大马林鱼。但那条大马林鱼实在太大了,老人只好把它绑在小船的一边。让老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条死去的鱼——在归航中一次又一次遭到鲨鱼的袭击。最后当渔夫回到岸边里,大马林鱼已经变成一个大马林骨架了。 《渔夫与管理学》认为渔夫有两种,一种是东方人,一种是西方人。东方人生活在一个家庭关系网中,小时候要考上好学校以报答父母、报答国家,结婚了要买房、要努力挣钱,要赡养父母、要供小孩上学,最后还要给小孩买房。当责任完成时,也该退休了。西方人没有这张网,很多人十八岁以后就自力更生,父母没有负担,自己也不用为下一代承担太多责任。就像一个加拿大华人说的,如果你嫁给了一个外国人,再想把父母接过来住就不可能了。 “《老人与海》之所以伟大,不是因为让人难以评说的什么‘未知结构’,也不是因为它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而是因为它描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成君忆看到的正是中国的现实。成君忆在他的书中写道:“《老人与海》的故事,其实也是你的故事。”这句话似乎是对中国人说的。 两种人,两种性格,两个社会,两种命运。自然,需要两种不同的管理。在西方管理理论泛滥,但“企业成为老板和员工互相利用、彼此折磨的人间地狱”时,成君忆“希望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为现代的人与企业找到一条真正的出路。” “这个解决之道,就是本书中所叙说的原生态理论。什么是原生态理论呢?就是基于真实人性的管理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原生态的人才是真实的人,只有回归人的原生态,才能理解真实的人性,才能为管理者视野中的人与企业找到真正的出路。” 中国人太累了,为了自己知道的原因俯首甘为孺子牛。在企业中工作的中国人更累,为了一些连自己都不知道的原因活得像一台机器。因为国民性不一样,对一个中国企业的管理,对一个中国员工的激励就应该用带有中国特色的方法。尽管有人对成君忆的管理方法冠以“不现实”的帽子,但至少对中国式管理的探索应该是我们称道的。更何况在很多企业越发展越像一个小王朝,很多员工唯领导马头是瞻。最终导致的是员工怨声载道,企业运行效率的低下。 “而管理学的真谛就在于,你能够让每一位员工去享受那种创造的乐趣,而企业也全然成了人间的天堂。” 给中国人创造一个工作的天堂,让中国人在为了许多责任不得不为企业卖命的时候,感受到的是一种乐趣,就像欧洲人在大海边,沙滩上享受阳光一样,享受到生命的乐趣。这似乎有点童话式的憧憬了,因其理想化让人感到有点片面,也有点不实际;也因其深入让人隐约看到一个努力的方向。管理可以分为技术和艺术两个层面,当深入到生命的深处探讨管理时,管理已经比艺术层面还要高了。 “记住,天堂不在别处,它在人的心中。当天堂出现的时候,痛苦就消失了,地狱就消失了。”成君忆最后把管理写成了一种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