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工匠精神

再谈工匠精神
2018年08月03日 15:41 中关村

  再谈工匠精神

  近年来,朝野上下热谈起了“工匠精神”。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中国政府报告中也提出:“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企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完善激励机制,培养更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进入质量时代。”

  “工匠精神”一词,据说最早出自于当代企业家、教育家聂圣哲,他创办了鲁班木工学校,培养出来的一流木工匠士,正是来自于这种精神。

  的确,打开厚厚的中国历史,鲁班雕木成凰、庖丁解牛、卖油翁等故事,都与工匠有关。我们时下经常看到中国诗词大赛一类的节目,看看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那些脍炙人口的诗句,看似信手拈来,浑然天成,其实都是经过字斟句酌,不知道推敲了多少遍,“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才形成了千古流传的经典。

  近代西方国家更重视工匠精神。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菲尔这些文艺复兴时代最杰出的艺术大师,如果不是几十年如一日秉持一种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他们何以能够在绘画、雕塑、建筑、数学、天文、地理、音乐、物理等领域都能创造出那么美轮美奂、精彩无比的作品?牛顿、爱因斯坦等,当然就更不用说了。

  我们去欧洲游访,看到许多建筑底部都会有一些标牌,注明此建筑建于何时,建筑师是谁。其实,这也是一种讲究“工匠精神”的表现。建筑师亮明自己的身份,作品诞生于何时,当然希望自己的作品是艺术品,不希望它半路夭折、受别人指责嘲笑。这或许是欧洲建筑数百年坚固结实、设计造型常看常新的一个原因吧!反观我们国内的城市建筑,或者千人一面,没有特色,或者粗制滥造,不够坚固,二三十年就得换一茬。虽然产生了GDP,但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

  如今的中国,经过40年改革开放,“中国制造”已经走向世界,这是可喜可贺的。当然,我们还需要迈向中国创造;同时,也需要迈向“中国式精工制造”。看看瑞士手表,之所以能够上百年畅销世界,成为经典,是因为制表者能够凭着工匠精神对每一个零件、每一个工序精心打磨、专心雕琢。德国、日本的工业产品被世界公认为质量过硬,也是因为他们的企业始终传承着这种“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令其生产的产品在世界上享有美誉。而中国制造的产品虽然遍布全世界,但由于一些企业缺乏“工匠精神”,缺乏职业操守,被贴以“廉价粗糙”的形象标签,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国家的形象。

  近日长生疫苗事件震惊中外,是是非非尚在调查中。从目前披露的情况看,有些指标不符合标准规定,存在着记录造假。抛开其它动因不谈,说到底还是缺乏一个“工匠精神”,才会造成今天的困局、败局!

  改革开放40年来,以中关村为代表的许多高新企业,既是中国创新、创造,也是“工匠精神”的反映。四通打字机、方正照排、联想电脑、用友软件、汉王电纸书、神舟飞船、百度搜索、小米手机等风靡中国、走向世界的品牌,如果不是秉持一种精益求精、勇创一流的“工匠精神”,一切都是纸兵空阁。

  本期杂志“封面故事”《慧科方业昌:进阶高教“独角兽”》,“经济”版《创新是中关村发展的灵魂》、《“企业家思想”是“企业家精神”之魂》,“科技”版《王茤祥:站在全球创新的角力场》、《徐小平:点燃每一个人的创造性活力》、《赵飞:守护健康生命的“骑士”》、《赵阳:绿水长流青山在》、《VR:带你去做白日梦——访凌宇智控创始人张道宁》、《智行者:无人车领域的前行者》等来自中关村的创新企业、创新人物报道,仔细读读,其实也是“工匠精神”的交响。

  “教育”版《与苏轼相遇在密州》、《东临碣石的思索》、“文化”版《在不确定的时代,用确定的心态做事情》、《黄永玉:涉过无愁河》、《拜访云冈石窟》、《我心河中的卢沟桥》、《磨合人生》等文章,品品题目,也能嗅出“工匠精神”的芬芳馨香。看看《我心河中的卢沟桥》结尾充满思索的文字:“站在这条流淌着历史、流淌着岁月的永定河卢沟桥上,我经常陷入沉思。卢沟桥为何屹立近千年不倒?因为它的设计、基础、建设臻于完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倘能做到内强自省,遇浪不惊,相信也会坚固如斯。”

  中国并不缺“工匠”、“巨匠”,缺乏的是传承、弘扬,缺乏的是人性、人品的激发和回归。有人说“崖山之后无中国”,我们还是很怀念诸子春秋和唐宋时代那些义士、大师的“工匠精神”风范。

  好在我们中外古今有那么多楷模,在迈向“工匠精神”的道路上,应该不缺乏路标。

责任编辑:孙剑嵩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Array
Array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