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者陈思进眼中的生活真相

金融学者陈思进眼中的生活真相
2018年05月04日 13:47 《法人》

  金融学者陈思进眼中的生活真相

  一杯咖啡、一瓶葡萄酒的背后,都运行着怎样的经济学规律。《那么远,那么近》的作者陈思进详细叙述了物质产品在市场中的流动方式,怎样转化为经济领域不平与公平的冲突

  文 《法人》特约撰稿 沈敏特

  这几年,我比较畏惧的事儿是写书评,或是为朋友的新著作序。

  这次陈思进请我为他的新作《那么远,这么近》作评,也恰是我手头事情一大堆的时候。拒绝是不可能的,只得求缓。而先翻翻目录,我感到更难了。这里面涉及的领域,如酒,如烟,如美食,如奢侈品,离我太远了。我是教授,是中国大陆的教授,一大特色是:贫穷。教授以他的收入为基础,来涉足酒、烟、美食、奢侈品高层级的品尝、享受,几乎不可能,深入研究那就更谈不上了。我呢,酒不饮,烟不抽,一日三餐,大体是为了果腹,最多关注一点健康,如荤素搭配,冷热适当,油盐稍控,从无遍吃名馆,尝尽名肴的野心。至于奢侈品,几乎不沾。我有过再婚的历史,却没有送一个大钻戒给新娘的纪录。再加上我这个人“胸无大志”,没有“从无到有”的追求;对酒、烟、美食、奢侈品的常态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所以,我对陈思进的这本著作,首先的难点是:陌生。

  无奈,既然答应了,我还是得认真阅读这本书了。

  但是,看着看着,兴趣渐渐地来了。原因有二:第一,这是一本涉猎广泛的随笔,酒、烟、美食、奢侈品仅是其中的部分;第二,也是更重要的,写法既尽可能地详述其事,又绝不就事论事,而是延伸、升华,给予了历史、社会、经济、哲学的思考。德国哲学家杜勒鲁奇说过:追求一个事物的起源,就是发现一个事物的本质。陈思进显然是在把溯源与追本的融合,作为这本随笔集的基本叙述方式,追求一种厘清来龙去脉的效果。

  咖啡美酒背后的经济学规律

  譬如讲到咖啡、红酒,作者从自己的接触、品味,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人际交往中的媒介,怎样由物质产品融入人的精神生活,进而追述咖啡、红酒的不同的产地、不同的品种,对人的不同的生活与精神的影响;它们在市场中的流动方式,怎样化为经济领域不平与公平的冲突。一杯咖啡、一杯红酒,就进入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读者会在这个叙述线路的引导下,放大了眼界,开阔了胸襟,拓宽了思路。

  咖啡已经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生活伴侣,咖啡已经是交易量仅次于原油的全球第二大宗交易商品。市面上常见的咖啡价格不低,是白领的最爱。波兰的国际咖啡博览会上,麝香猫屎咖啡一杯更可高达80美元,而越南的黄鼠狼咖啡一磅则高达3000美元。但在这些极品咖啡的背后,咖啡种植者却不能维持日常的基本生活。为此,保护贫苦咖啡种植者的“公平贸易咖啡”应运而生,用合理的报酬保证第三世界的咖啡种植者不再遭受剥削。购买“公平贸易咖啡”,实质也是在直接帮助咖啡种植者提高生活水平。

  酒的曼妙迷人,有无数更专业的品酒家来导引描绘,作者陈思进关注的却是美酒背后的经济学规律。在美国曼哈顿稍微上档次的酒吧里,一杯鸡尾酒至少要13美元。为什么是13美元?陈思进出于职业敏感,放下舌尖缭绕的余味,开始认真给我们上一节定价课:

  “举例来说,如果一瓶750毫升的威士忌成本是35.99美元,可以制作46杯鸡尾酒,通常是2盎司一杯,酒吧预期的制酒成本为22%,而每盎司售价大约为1.42美元(35.99美元/25.4盎司),那么2盎司就是2.84美元。因为酒吧期望的制作成本要低于22%,在这一前提下,销售价格每一杯(2.84/ 0.22)就是12.90美元。所以,大多数酒吧的起价定为13美元。”

  原来如此。一杯酒的价格,也经过严格的成本计算。把普通的酒调成鸡尾酒,对客人来说是增添了情趣,但对经营者来说,却意味着更大的利润,这就是美酒背后的经济学。

  人类的分工与业余闲暇的关系

  这样的阅读,也提出了一个人人应懂,而也许大多数人尚未到达自觉的问题,即人类的分工与业余闲暇的关系。就我这个个体而言,我的工作及围绕工作的生活习惯与咖啡、红酒、美食、奢侈品消费,几乎了无关联,至少是关系不大。但是不是与我的整体的人生就毫无关系呢?其实是有关系的,换一个角度看,也许关系不小。

  分工是人类社会所必需。任何一个职业只需要一部分人去承担,承担不同职业的人,有的甚至成为某一个行当的专家、大师、权威,从而构成了一个得以运行的社会。但这是双刃剑,即如果一个人只生活在自己的职业生活中,人性是不完满的;一个将军的生活除了练兵与打仗,而无其他;一个厨师的生活除了烹饪,而无其他,人的生命状态就会是偏狭甚至是畸形的。所以,工作以外的闲暇时段怎么过,就显得万不可缺。马克思对于人的闲暇生活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他认为,闲暇是人性得以圆满发展的空间。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甚至认为业余生活怎么过,决定人的素养。

  当然,闲暇业余的生活时段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会愈来愈长;生产力的发展终究会带来这样的局面:不需要人人从事谋生的劳作;在中国的一个显著的变化是,每周单休变成了每周双休;有的8小时上班缩短为7小时甚至6小时。业余生活怎么过,做出怎样的选择,成为人性如何更文明、更完满的突出的问题,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人口素质的标志。

  吃喝嫖赌当然是对人性的扭曲和摧残,我们应该按健康、科学、文明的标准来选择和安排业余的生活。丰富多彩是当然的首选,但扩大学习的范围,应当是重中之重。生命科学家认为,如果人的平均寿命是70岁,那么,吃饭、工作、养儿育女之外的闲暇时间应当有20年,好好用来学习,等于多上了好几个大学;而知识的厚重、思想的包容,终究是人性完满的重点。是的,跨出本职的界线,包容本职之外的知识,养成思考的多侧面、多角度,实在是人性之大美。

  “9·11”幸存之后的生活真相思考

  正如《那么远,这么近》的序言所说,陈思进的职业属于金融界,他的成就的重点是金融,但这本书却以举重若轻的随笔风格,把眼光与思考转向了与本职无关的生活领域,吃吃喝喝,说三道四,横冲直撞,挥洒八方,却带给读者很多兴趣,很多感受,很多悟得,让我这个烟酒不沾、咖啡不饮、美食不求、奢侈品不用的大陆穷教授进一步认识到,各个领域的人类的活动上升到哲学的层面,道理是相通的、互补的,看似远远的,实为近近的。各行各业的读者,都能从中生趣获益。

  在陈思进眼里,北美数十年领略过的美食、美景、奢侈品,都可信手拈来,评点一番,自有一份云淡风轻的闲适。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份闲适却植根于一场著名浩劫,一次深刻于心的生死考验——陈思进曾经是“9·11”幸存者。从浓烟滚滚的双子塔中侥幸逃出之后,陈思进的人生观被近在咫尺的死亡剧烈颠覆了。从前一心在华尔街力争上游,穿梭于贪婪的金融界之间,用各种高科技金融模型攫取财富的他,猛然醒悟。他辞去了待遇优厚的职位,和夫人一起移居加拿大,享受青山绿水、笔耕不辍的生活,体验另一种平淡却踏实的人生。

  喧嚣贪婪的华尔街在他的生活中已经完全淡去,此后他的人生,只是为了更贴近自己儿时的梦想:成为一个作家,甚至是科幻作家。而这次人生轨迹的转变,恐怕也是他不囿于美食美景本身,却能一针见血地看到其实质的原因吧。

  我们都是生活的旅人,拿着自己的地图走向未知的终点。多年后你就会发现,所有的足迹,都会渐渐成为自己对待生活的态度。而你眼中的世界,也会慢慢改变,变得和从前不一样,也许更开阔,也许更质朴。面对生活,或享受,或探索,或追寻,万事万物都会在你自己的地图上,投下属于你的倒影。

  世界那么大,换张地图去看看。是的,书名《那么远,这么近》,很恰当!

  (作者为文学评论家、作家、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孙剑嵩

热门推荐

收起
新浪财经公众号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7X24小时

Array
Array

股市直播

  • 图文直播间
  • 视频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