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宸
在现如今这样大好的国际环境下,中国零售企业走出国门,积极地参与国际经济分工,谋求在世界零售格局中的一席之地,这是必然的趋势。
然而,虽然由于对外政策的需要,曾一度有个别零售企业走出国门,但也是裹足不前,难成气候。如果说,1999年8月莫斯科中国天客隆超市的开业启蒙了中国零售企业国际化意识的话,那么,2009年,苏宁电器(微博)收购日本零售企业LAOX,则意味着中国家电连锁企业正式开启了国际化进程。
时过境迁,现如今随着国际竞争日趋加剧,零售业的国际化经营已经成为重要的课题。众所周知,零售业的国际化分为主动国际化和被动国际化两种。仔细观察不难发现,现阶段我国零售企业属于被动国际化。不管是在规模上还是信息化程度上,我国零售企业的国际化水平仍难登大雅之堂。应该说,这与我国零售业客观上自身起步晚、发展慢等存在必然的联系。
思维定式人才匮乏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我国零售企业的国际化还处在起步阶段。客观地说,中国零售业的国际化仍然更多地表现为是一个前瞻性的问题。
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洪涛认为,我国零售市场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仍存在很大差距。所能提供的商品品种还不够广泛,生产领域的技术水平还难以完全跟上,质量还不能完全保证。事实上,这与我国零售企业自身关系重大。
众所周知,我国零售企业的管理经验和经营方式还很不适应国门之外的、剧烈的竞争。这就如同还没有发育完全的孩子突然置身于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面对当地政府不同的质量法、反倾销法,可能会手足无措。
国内市场本来潜力巨大,过去对零售业保护程度高,外资零售企业还未成气候,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中国零售业哪里还会愿意去面对这无谓的风险呢?应该说,从我国零售企业的兴起到现在,在一定程度上我国零售企业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只顾眼前。走一步算一步,其结果自然而然也只能落后于人。因此,在国际化这个问题上,不可避免地缺乏属于创新的基因。
此外,由于我国零售行业本身起步较晚,导致国内零售企业国际经营人才稀缺,尤其是此方面的全才更为匮乏。这种人才应当熟悉国际贸易规则、国际市场规则、各国不同的风土人情和立法,且具有零售经营管理经验。可这种人才的培养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可以说,我国零售企业的国际化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目前我国零售企业国际化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国际化的经验重于业绩。不少进行国际化的企业对此也都有清醒认识:国美进军香港之初并不期望能够盈利,宣布在香港开店或成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获取海外市场的拓展经验。
信息化水平低
零售业在人们的印象中一直是传统行业,似乎与“卫星”、“信息技术”这些词汇扯不上关系。然而,以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和运用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使得世界各国零售企业的经营效益在短时期内迅速提高。
例如国外零售巨头沃尔玛和家乐福就把第三次科技革命技术成果的适用于零售业的自动化、信息化和管理科学化。沃尔玛耗资7亿美元的卫星交互式通讯系统就是其制胜法宝之一,凭借该系统,它能与所有的商店分销系统进行通讯,如果有什么重要或紧急的事情需要与商店和分销系统交流,打开卫星传输设备就可以把消息送到那里。这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其今天国际零售巨头的地位。
众所周知,我国零售业并没有赶上第三次科技革命,自然而然也就落后于国际市场。在我国零售信息化、科技化方面,只能学国外零售企业已经落后的技术,很难有自己的创新和发展。
比如大家所熟知的ERP系统,在国外,早在多年前就开始布局并广泛使用了。而在国内,也就是近年才开始使用。对于我国零售企业国际化而言,这是一块极大的短板。在美国,各大型商场都普遍运用了通讯网络技术、电子转账作业系统等现代科学技术,而且这些系统还在逐年升级当中。
在国际零售舞台上,即使一些小餐馆、小食品店也都采用计算机系统。许多大商场还采用了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和卫星通讯技术,通过音像传递,经营者可随时了解到分布在全国各地及国外分店详细的经营管理情况,以加强控制和及时作出经营决策。
业内人士表示,对于我国零售行业来说,一步赶不上,当然也就步步没赶上。因为晚了半拍甚至一拍,现如今我国零售企业只能试错。
不可否认,高新技术的应用不仅有利于提高零售企业的管理水平,而且还能适应国际化激烈竞争的快节奏,实现自动化和高效率,加快了资金、商品库存周转。这既是零售企业国际化竞争的优势手段,也是流通产业现代化的必然之路。
规模经济难取胜
相对而言,我国零售业的市场进入门槛较低,具有天然的充分竞争特性,也正因为如此,导致我国零售业成为竞争最为激烈、平均利润率最低的行业之一。
据统计,1996年世界上最大500家企业中零售企业平均销售利润率只有2.01%,这些企业主要靠薄利多销和规模经济取胜。沃尔玛2001年销售规模2100多亿美元,整个中国的前500位大型零售企业的销售总和还不及它的十分之一,这样的市场规模,使其在进货渠道、进货价格上的优势几乎处于垄断地位。
而且,大型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强,与国际零售“巨鳄”相比,我国零售企业即使是较大的如联华,无论规模、资金,还是管理都有不小的差距。我国零售企业目前的状况是,没有哪个企业能在国内具有垄断地位。只有几个大型的区域性霸主,走出国门又谈何容易呢。
有调查机构对我国百货商店的规模与效益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结果显示,其规模与效益确有正相关关系,其规模经济来自于规模增大所导致的各种成本与费用的节约,应该说,我国零售行业规模效益落后十分明显。
据了解,大型零售商庞大的购买力使它们在与供应者讨价还价中处于较为有利的地位,它们往往会以较低的价格得到供应者的产品。
由于我国零售企业单店规模太小,产业集中度仍然很低,不能形成效应目前我国零售业的产业集中度仅为1%。市场竞争主体仍以大量规模相近的中小零售商为主,不能形成规模经济。此种局面,对于要想登上国际舞台的零售企业来说,已经是迫在眉睫了。
在国外,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现代生活的多元化导致购买需求日益个性化、多样化,进一步促进了零售业态的创新。而且,市场细分也促使零售业态更多样化。目前制约我国零售业发展的因素仍然很多,零售业乃至流通业仍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零售企业的国际化进程。
从目前看来,我国零售企业国际化还存在很多不稳定的客观因素。因此,大多数零售企业国际化失败或是中途搁浅也在所难免。国际舞台是广阔的,路也是漫长的,“上下而求索”也是必须的。
相关组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