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环球企业家》首家发布中国最佳企业研究院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8日 11:01 《环球企业家》杂志

  [编者按]十二年前,一位超级富豪启动了一项疯狂的投资计划:用一亿美元雇佣大量硅谷顶尖的科学家,然后允以宽松的研究环境。这位超级富豪的雄心是,建立一个完全和IBM、微软不同的企业研究院,让天才们完全摆脱商业的压力而自由发挥。然而八年后,这个投资计划终告失败,天才们在这个名为Interval的研究院不仅没有拿出一项让世人震惊的成果,而且也因为随意将充裕的资金重复投资最终宣告破产,亏空达到2.5亿美元。唯一留下的遗产是140项专利。

  这位超级富豪是微软的另一个创始人保罗·艾伦(Paul Allen),当时很多人认为他有可能会创造另一种企业研究院的运营模式,但是结局却给所有人敲了警钟——企业研究院不是天马行空的机构,它需要和企业自身的运转联系起来,而且必须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

  在创新日益重要的今天,作为创新最主要推动力的研发机构,其作用毫无疑问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但保罗·艾伦留下的教训,依然需要现在的企业们时时注意——避免将企业研究院作为一种摆设,而应使之成为增长的真正核心动力来源。

  跨国公司和一些正在国际化的中国企业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自1993年摩托罗拉在北京设立跨国公司在华的第一家研发中心、1991年上海复华实业有限公司试探性在东京成立中国公司海外第一家研发中心以来,他们逐渐把在建立研发基地作为生产、销售之外的另一个主要投资。经历了十年时间后,这些研究院已经成为了企业创新的支柱,不仅充分利用了全球资源、创造了大量研发成果、推动了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增长,也调动了研发人员的积极性,实现了在当地的融合。

  但遗憾的是,没有任何一家机构对这些研究院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做系统评估,也缺乏对这些研究院内部运转深入了解,本刊在历时3个月对国内近1000家中外资研发机构进行筛选和调研后,推出了国内第一份关于“中国最佳企业研究院”的评选报告。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一个全面反映这些研究院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综合性报道,包括四部分——企业研究院发展情况的数据和图表、25家中国最佳研究院的排行榜、部分有代表性研究院的报道、以及刚刚在华设立的研发机构的报道。

  我们希望能以此为开端,逐步对这些尚不为公众熟知的力量进行梳理,未来也将持续关注这些在各方面都有领先成果的研究机构。

  欢迎来到创新的世界。

  研究院的价值

  全球化资源整合者

  化学行业是研发全球化程度最高的领域,接下来是医药电子IT硬件等。此外各国家地区的强项也不相同一般而言,中国和印度的技术人才物美价廉,但缺乏领导型人才;欧洲和美国的工程师经过数十年的研究性工作,则开始转行成为管理者。另一方面,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优势领域也不完全一样,比如中国台湾,IC设计和研发是传统优势,芬兰在通讯领域则数一数二。

  当地经济推动者

  上海市在吸引跨国公司研发中心方面不遗余力。目前上海确立了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石油

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业、精品钢材制造业、成套设备制造业和生物医药制造业的六大装备制造业,以及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的三大高新技术产业。外商投资设立的研发中心,也与上海产业发展方向息息相关。

  创新的动力

  能在四个层面提升公司竞争力,也能让创新融入日常的工作之中

  大学合作者

  英特尔在2005年在全球范围内有250多个和大学合作的研究项目,遍及30多个国家。使用的教室达到了200万次。爱立信、摩托罗拉、惠普、拜耳等公司除了在中国加快和大学合作的步伐外,也在巴西、印度、泰国、马来西亚等发展中国家广泛的和大学教育机构合作。

  投资者

  中国的潜力对跨国公司来说已经越来越大,但中国企业自己依然可以选择去美国开设研发中心。海尔在美国和欧洲,为研发数字家电,各投资0.8亿元美元(合计1.6亿元美元)。华为在印度也投资4000万美元,联想在美国投资20亿美元用于系统安全研发领域。

  ● [发现] 创新引擎     ● [案例] 不按常规出牌的天才

  ● [概览] 让客户随意挑选  ● [案例] 另一个中国区

  ● [新面孔] 魔幻厨房    ● [案例] 250亿美元的诱惑

  ● [新面孔] “禁区”故事  ● [案例] 汽车总动员

  ● [案例] 走在公司转型前面 ● [案例] 东亚实验室的胃口

  ● [访谈] 大前研一:如何提高大脑生产力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