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营管理 > 正文
 

傲慢与偏见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29日 14:05 21世纪经济报道

  50多年前,对于纽约和金钱的向往,使得年青记者夏博新(Harold Burson)离开了自己的家乡——美国南部的孟菲斯城,他“在合适的时机做了合适的事情”,从而成就了今天全球知名的公关公司“博雅”(Burson-Marsteller)。当时,中国和美国还相当遥远。

  2005年6月23日,当这位博雅的创始人兼董事长再次来到上海时,他带着15岁的孙子。他是否是在寄望他的后代,犹如他一般,能敏感地探测到新财富之路?对此,我们无从揣测

  不过,在中国大陆上正在发生的一切无疑让夏博新兴致盎然:一些在中国本土成长起来的公司也正在走向美国和全球,努力实践它们的“国际化”梦想;另一方面,那些狂热于开辟“新大陆”的跨国公司,却频频遭遇中国式困惑。在夏博新看来,这意味着新的财富机会。

  中国公司并购“偏见”

  《21世纪》:最近几年,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冲动”越来越强烈。其中,联想、TCL以及最近的海尔等中国公司,开始尝试以跨国收购兼并的方式来实践他们的国际化梦想。但它们遇到了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他们的收购行为常常会被“习惯性”地看低,你如何看待中国企业在跨国运动中遭遇的这种“偏见”?

  夏博新:我想说的是,中国公司碰到的并不是一个新问题。一百年前,当欧洲公司进军美国市场,以及上世纪60年代当美国公司要扩张到欧洲市场时,类似的情形已经发生过,并且,从那以后就从未间断过。

  《21世纪》:那么,作为收购方的企业,在面对当地政府、媒体,被收购公司的股东、员工以及最终消费者时,应该怎样去“讲故事”?

  夏博新:当来自两种甚至更多种不同文化的人要一起工作时,首要的是在内部形成良好的沟通。很多公司合并失败的原因,就在于双方没有很好地融合,形成一个共同的企业文化。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需要花时间,需要花钱。

  再往前走一步,就是合并的双方要意识到,他们原来服务的是不同的客户,要努力把各自的客户合并在一起,并和他们沟通。

  在面对消费者和其它的各种利益相关者时,要有针对性地说明“为什么两个公司合并起来比原来的公司要好”。这是非常关键的。市场想要知道的是,他们分别能从公司的合并中得到什么利益,是否有更好的产品、服务,是否有更加便宜的价格,如此等等。

  而跟政府的关系在最初阶段显得尤为重要。两个公司的合并常常需要政府的同意,或者是需要办理各类手续。不同的政府机关做事的方式可能不太一样,但有一点应该注意,当你在酝酿你的动作时,就应该跟他们及时沟通,让他们知道你的意图,而不是等到递交申请书的时候才和他们接触。

  我以为,一个重要的原则是,不管你和什么人沟通,都不要试图给别人一个“惊喜”。

  《21世纪》:对中国企业来说,他们可能还面临着两种特殊的情况。一是他们中的一些具有国资背景,有时收购会被极力渲染成具有浓厚“国家资本”色彩的事件;另一方面,他们常常是处在产业链的下游或者是市场的低端。你如何看待中国企业跨国收购时碰到的这两大障碍?

  夏博新:低端公司收购高端品牌,并不是一个问题,关键是要看两个公司合并以后可以给双方带来哪些提升。

  有很多原因可能促使两个公司走到一起,但最终还是要看利益。不管它是处在市场的高端还是底端,产业链的上游或者下游,也不管他们来自哪个国家,是国有还是私营。我不认为,两个公司会因为政治原因而走到一起。

  跨国公司“傲慢”危机

  《21世纪》:在中国企业努力走出的同时,不少跨国公司却在中国市场遭遇“危机”,其中不乏宝洁、雀巢、肯德基、哈根达斯等知名品牌。而这些跨国公司随后处理危机的过程并不尽如人意,一度被视为对中国市场的“傲慢”。你如何看待这些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集体危机?

  夏博新:一旦一个行业里的一家公司出现问题,比如食品行业,就会出现许多“重复性案例”——人们也会在其它食品企业中发现同类的问题。这和中国市场目前出现的状况比较类似。

  当然,每个行业有各自的特点,对于危机处理来说,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应对措施,每一个案例都是不一样的。

  《21世纪》:那么,企业在应对危机时,有没有一些可以遵循的基本的原则?

  夏博新:当危机到来时,其后的48小时到72小时是非常关键的,公司此时要得到真实信息是非常困难的,常常无法给出媒体需要的最新信息。

  大家应该知道,最近,在美国的“温迪”快餐连锁店,有人在快餐中吃到手指,最后证实是有人在恶作剧,而不是这家公司的责任。但这件事在媒体连续报道3周后才真相大白,可见,在危机刚刚到来时,公司实际上是很难及时做出反应的。

  我的建议是,一定要在确认信息的真实性之后再向媒体声明。如果公司因为猜测公布了不确切的消息,随后这些消息又被证实是错误的,那么只会让公众觉得这个公司要么无能,要么是在说谎。

  任何危机都是越快解决越好。而唯一的办法就是找到事实背后的原因,然后把这个原因向公众宣布,而措辞要根据危机的范围来定。

  重要的是,要让公众知道,你正在努力纠正你的错误。

  《21世纪》:我们知道,企业的不同层面出现的危机对企业的影响是不同的。如果一个造飞机的公司同时面临“飞机事故”和“CEO性丑闻”两个危机时,应对的策略应该有什么不同?

  夏博新: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案例。在飞机的事故中,它会影响到很多人,会造成死亡。对读者来说,他们会同情,会觉得这是一件和他们相关的事情。但CEO的性丑闻,可能更多的是一种个人的羞耻,对于读者来说可能只是一条娱乐性的消息。

  当然,两个案例的共同点就是都应该让它尽快过去。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疯狂青蛙
疯狂青蛙疯狂无限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