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花雪月里的利益落差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7日 16:03 《商界评论》杂志
风花雪月里的利益落差 与苏宁缘分散尽,大中花落国美已成事实。整个谈婚论嫁的过程中,值得咀嚼玩味的是苏宁一句“双方一直未能在核心条款上达成一致意见”。从翻脸到变脸,大中捐弃前嫌愿以36亿元投入国美的怀抱,不得不引发业内对其中的猜想和解读。 目光投向2007年初,那时的苏宁发布一纸公告,称正在委托第三方财务顾问与大中接触。细算起来,苏宁洽购大中已经接近一年时间。这段时间,无论是苏宁的员工还是聘请的中介人员,均为此付出了很多的心血,进行了包括尽职调查、业务整合等一系列复杂而艰巨的工作。这一重大事件以这种结局收场,可能是很多人都没有想到的。 不同的底牌 所谓的核心条款就是收购价格。有人质疑,苏宁与大中谈了一年多,最终却让国美抢了先机,是苏宁缺乏并购经验的表现。但张近东则认为,苏宁最终的放弃不是因为钱的问题,而是苏宁一直没有志在必得的想法。苏宁对张大中的底牌以及整个并购的方案都一清二楚,有很强的主动性。张大中给苏宁优先和优惠的购买权,不存在失手的问题。 或许,正是由于苏宁与大中接触时间长,对大中的家底有足够的了解,才会在价格上患得患失,甚至认为在收购价格上还有再商量的余地。 大中是铁定要卖的,时间拖得越久,价格可能会越低。这恐怕就是苏宁和国美都一直不急于出手的原因。另外,一向重情义的张近东手中的另一张牌就是张大中的情感因素。第一次恋爱失败后,大中开始考虑对方的人品问题,想法也如大多数大龄女青年一样:人好就行。在这一观念的指引下,苏宁电器纳入了大中的眼帘。基于对张近东本人的钦佩,张大中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苏宁的怀抱。苏宁也毫不吝啬地报出了30亿元的高价,以打消张大中朝三暮四的想法。大中欣喜地接受了这个报价,双方开始了正式的整合和谈判。 但显然,苏宁低估了国美在资本市场的运作能力。结果再一次印证了: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可以想象,任由苏宁收购大中,其在北京市场的占有率将超过国美稳坐第一,国美的大本营从此失手,黄光裕于卧榻之上再无酣梦,以他的做事风格岂能容忍?据知情者透露,在最后关头,国美显示出了志在必得的魄力:无论苏宁出价多少,国美都会加价20%。这个价格超过了苏宁、大中君子协定中2~3亿元的底限,也超出了苏宁的心理预期,甚至让人觉得这是大中用来要挟苏宁的砝码,于是苏宁选择了退出。 不参与竞价 孙为民表示,他们从来没有按照竞价的方式来做。有人竞争,苏宁就不参与。“30亿元的价格已经极有诚意,我自己要做,花不了1/3的成本。有人要出更高的价格,我坚决不参与。” 张大中的议价和苏宁的估价实际上叫品牌的议价,是商誉的价值。品牌的商誉价值对大中重要,但对苏宁并不重要。所以,对张大中最有价值的对张近东来说不一定值那么多,因为他有自己的品牌。但这个问题显然不能各执己见,估值需要第三方,有客观标准。 对此,孙为民还向记者解释了收购价格的几种确定方式:一是按照开店成本,以苏宁过往单店1000万元的开店成本来看,大中62家门店的价格应该在10亿元以下;二是以市盈率为计算基础,按照国际惯例7~15倍的市盈率,大中的收购价格应该在13~20亿元;三是再考虑到大中在北京市场的地位,以及张大中20多年的创业经历,最终的价格正是此前市场传言的30亿元左右。 苏宁已经与大中进行了近一年的接触,苏宁委托的第三方机构已经对大中内部情况进行了详细摸底,双方虽然一直没有签订收购合同,但也基本上达成了口头的“君子协定”:在面对多方买家时,倘若第三方的出价仅高于苏宁2~3亿元,苏宁都具有优先购买权;但倘若第三方出价超出这个范围,大中自然也有选择新买家的权力。 孙为民认为,退出对大中的并购,表面看起来是价格问题,其实也不完全是价格的问题。从出发点来说,苏宁并不是为了针对竞争对手。苏宁的自主发展完全能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 也许正如苏宁所说的“底牌看清”,大中的60多家店如果全部开新店物理成本不过10多亿元,这确实不值得苏宁再加价。 得失转换的稻草 在收购大中的问题上,国美是战略第一,价格第二,而苏宁会考虑并购成本和大中真正的价值问题。两个企业不同的风格造成了此次并购的戏剧化收场。可以说,从面子上胜过苏宁,从市场上获得大中,只是国美夯实自己堤坝的必然选择。大中赌的就是这个必然,才在国美的天平上放了一个六亿的砝码。也许,这六亿就是压死骆驼的最后那根稻草。不过,究竟谁是那个被压死的骆驼,此时还无法断言。 苏宁:仓促与预谋的较量 国美如此仓促收购大中,甚至在签署收购协议前并未对大中进行资产审核和评估,这说明国美并购大中最主要的目的是压制苏宁,而价钱是次要考虑。 从市场价值上,苏宁和大中的互补性更强。北京苏宁和大中近距离重合的门店仅5个,国美和大中门店的重合却高达20多个。但是熟读《孙子兵法》的黄光裕岂能坐视苏宁在北京超越自己? 同是发轫于北京的国美太清楚北京大中的价值了:如果不是并购方式,很难复制大中20多年对北京市场的精耕细作。苏宁虽不会因为要扩大规模而不顾实际,坚持按照自己的步调来进行市场扩张,没有赢利宁可不为。但显然,并购大中失败,对苏宁来说,失去了一个迅速扩大规模的好机会。因为国内像大中这样拥有众多门店的家电连锁企业已不多。 孙为民介绍,放弃大中对苏宁北京市场的主要影响不是在并购后,而是在并购前。此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苏宁都把大中当作统一体系来布局。所以苏宁对北京的自建店发展策略是停下来的,本来该开的不开了,大中的应该关掉多少等,这对苏宁2007年的发展是有影响的。不过现在尘埃落定,也就没有束缚了。按照苏宁对北京市场的了解,要开到100个店,凡符合规划范围内的商圈都可以开,苏宁总部将提供人财物全方位支持。 表面上看,苏宁成为了这桩并购案的最大受害者,国美成了最大的胜利者,而大中则坐收渔翁之利,为自己谋取了最大的利益。然而,事情真是这样吗? 请看一个事实。12月17日,就在国美宣布并购大中成功的当日,苏宁电器的股价以68.35元收盘,大涨5.72%,而深成指却大跌2.21%。显然,投资者并不认为苏宁并购大中不成是一种失败。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