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查询:

反恐让印度地下钱庄盛行 政府每年损失千亿卢比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01日 08:47 环球时报

  本报驻印度特派记者 陈继辉

  “9·11”事件发生后,印度连续遭遇了几次恐怖袭击,这让印度政府绷紧了反恐神经。为了堵住恐怖分子非法洗钱以及转移资金的渠道,印度政府明显加强了对国内金融体系的监管。但让人始料未及的是,这种强化监管的措施却给合法企业的资金流通带来诸多不便,被称作“哈瓦拉”的地下钱庄网络反而因此大规模盛行起来。

  “哈瓦拉”编织南亚地下金融网

  在印度西孟加拉邦首府加尔各答市,偶尔在街头可以看到有人抱着像面粉袋一样大小的包裹穿行于大街小巷。据知情人介绍,这些人都是“哈瓦拉”系统的经纪人,而袋子里边装的全部都是现金,有时候是印度卢比,但更多的时候可能是美元现钞。他们每天周旋于不同的企业或进出口贸易商之间,为他们提供国际间的资金支付和转移服务。

  “哈瓦拉”在印度语里是地下钱庄的意思,它完全独立于政府银行体系,却又与其有着纠缠不清的联系,许多企业都会在银行和“哈瓦拉”同时开设账户。与银行不同的是,“哈瓦拉”在操作过程中不需要任何可供证明的票据,而是利用家庭亲友的关系在南亚周边地区设立分支机构,从而帮助企业进行现金交换与联络。由于“哈瓦拉”在各个国家都存有大量的现金,经纪人只需要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客户存入或提取款项即可,根本不需要真正的资金往来。

  巴布纳是加尔各答市的一名“哈瓦拉”经纪人,他表示,由于印度实行的是闭关锁国的经济体制,严格限制黄金进出口及外汇流动,而银行高昂的税费也为“哈瓦拉”提供了生存的空间,“这种便利条件是政府银行没办法相比的”。

  反恐让“哈瓦拉”业务不减反增

  缺乏监管的“哈瓦拉”给一些恐怖组织提供了可乘之机。在印度接连遭受几次大规模恐怖袭击之后,有关利用“哈瓦拉”洗钱或提供恐怖行动经费的证据逐渐浮出水面。对此,印度政府加大了对“哈瓦拉”的打击力度,取缔了境内的一些代理机构。然而没有想到的是,由于针对银行体系的监控措施也明显加强,被逼无奈的中小企业让“哈瓦拉”在困境中找到了更多的需求市场,反而更大规模地繁衍起来。

  桑托什·拉提是印度一家大理石进口企业的老板,他对目前银行转账的复杂手续颇有微词,“就算转一笔很小的金额,银行也要让我开具出一大堆的证明,包括身份证明、收入证明、所得税凭证等等,有时候甚至还要让我证明客户是否拥有合法身份,因为对方可能来自穆斯林国家。”万般无奈之下,拉提只好选择“哈瓦拉”作为自己的金融往来渠道,虽然有很大风险,但“总比银行那些根本不切实际的复杂手续要好一些”。

  几年前印度政府要取缔“哈瓦拉”时,“哈瓦拉”经纪人巴布纳提早收手转向了纺织品代理生意,但他后来却发现“哈瓦拉”不但没有被消灭,其需求市场反而增长了好几倍,就又重新回到了经纪人的老本行。他说,“哈瓦拉”最大的客户是珠宝商、从事建筑或旅游等跨国行业的公司。“我不清楚目前在印度境内通过‘哈瓦拉’转移的资金有多少,不过估计我这里集市上40%的生意都要靠‘哈瓦拉’流通,德里和孟买则可能有更多客户。”

  媒体呼吁简化银行审批手续

  “哈瓦拉”的屡禁不止让印度政府有些无可奈何。特别是大量从事正当行业的普通企业加入“哈瓦拉”网络,更增加了有关部门对恐怖组织资金的监管难度。9月24日,两名印度商人因携带210万卢比(1美元约合46卢比)的现金,并且被查明是从事地下钱庄生意而被逮捕。而在此之前,一名51岁的印度屠宰商由于从巴林通过“哈瓦拉”向印度汇款而被逮捕,但更多的企业仍将“哈瓦拉”作为自己的账目收支体系。据有关部门统计,“哈瓦拉”每年至少让印度政府损失1000亿卢比的财政收入。

  然而,当地媒体认为,政府不能光想着如何让自己便利而不管企业死活。《印度时报》不久前发表的一篇专栏文章就认为,银行对资金往来的一些限制和监管必须进行简化,这样才能从“哈瓦拉”手中拉回正当经营的企业客户。另外,“哈瓦拉”也并非政府想像的那样“毫无规矩”,经纪人恪守信用是该体系得以正常运转的重要原因,而政府银行体系中同样存在着洗钱及非法资金往来等问题。▲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9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