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5月22日上海·青浦国际论坛实录(10)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22日 15:40  新浪财经

  十六是国际化的服务。

  十八是国际化的语言。

  十七是国际化的方法。

  总体来说,这18个国际化有待于我们上海世博会得到一个大提升。简单来说什么叫国际化,国际化就是正常化。国际化就是不能让这些事情干扰老百姓的生活,这才是真正的国际化。有一次参加一个800人国际化的部长级的会议,到了那里跟我们完全想的不一样,他的人民生活完全没有什么变化,而这个城市只有40万人,你想想如果是我们一个40万人的城市举办一个这样的国际会议的话,会什么样。这里面不是一个强化和世界的对立,而是强化和世界的交融和平等。我们希望能够服务好,提供一个好的服务。同时我们也希望这些事情不是直接干预我们的生活,干扰我们的生活。这样的话,随着进一步的国际化发展我们中国人还活不活了。这是我想谈的第二个问题。

  第三个问题就是旅游发展形式。简单来说就是八个字“七上八下,九调十进”就是2007年是我们大发展的一年,2008年是下滑的一年,2009年是我们调整的一年,2010年就是我们再进一步的一年。应该说我们改革开放30年以来,经历了8次冲击,这些冲击到2008年达到一个最高点。这些冲击有三种因素,一种是政治性因素,一种是经济性因素,一种是社会性因素。其中经济因素影响比较小。这里面影响最大的一个是89年的危机,一个是非典的影响。

  从这些来说,我们需要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就明年而言,就需要我们研究一些新的东西,大的东西。配合国家的宏观政策,积极发展服务业,所以旅游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今年虽然是经济低迷,但是恰恰是旅游发展的新时期。各级旅游局如果不抓住机会,就错过了我们上台阶的机会。所以今年各地已经充分的显现出来了,比如说河南省提出了旅游立省,我们长三角推旅游消费券,等等这一系列的措施都表明了政府重视度高,旅游形成了新的多功能的趋势,我们就学习多目标。这样的话2010年世博会应该成为我们的重中之重。总体来说到2010年,经济形势可能有所恢复。世博会这样的大活动当中,就会形成一个大市场的启动。最终拉动我们旅游产业上一个大台阶。可是明年的总体经济是没变的。这就涉及到一个在逆势当中我们怎么上扬,这就涉及到这个问题。所以在这样大家研究促进世博会的发展,我以为是这样的。

  第四个问题就是城市和旅游。之所以谈到这个问题,就是世博会提出了一个口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我们可以提出一个口号叫“旅游,使生活更亮丽。”从现在来看,尤其对于长三角的旅游城市来说,一些新的思路需要启动,一些新的模式需要探索,传统的经营模式,第一是靠经营资源,这是掠夺性的,第二是经营土地,这是一次性的使用,一次性的收入,已经走不下去了。即使是不控制也是死路,经营文化,经营环境才是优势,也是可持续发展之路。

  同时我们也要打造一种全面的提升,这种全面的提升也使旅游产业在发展过程当中变成不可替代的产业。尤其是长三角的这些城市,长三角的城市80年代很重视旅游,90年代就不重视了。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重视程度提高,为什么?因为我们已经达到了工业化发展的后期,甚至进入了后工业化发展时期,这个时候旅游的位置自然而然提升了。而且大家感受到旅游的作用,不仅是在经济方面,而是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各个方面体现了这种作用。在这样的时候,旅游在就业方面,在稳定社会方面,在润滑社会心理方面都会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新时期,旅游有他特殊的作用,我们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进一步的发展旅游业,强化城市的旅游功能。我们很多地方,现在习惯于一个传统模式,就是看看有什么传统资源,然后做一个景区,然后围绕景区做一个配套,就认为旅游发展起来了。这是我们传统的模式。而我们现在要打造旅游目的地,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就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城市建设。在城市建设当中,文是城之魂,房是城之体,水是城之荣,绿是城之装。要突出城市的文化,构造景城,处处是景,触景生情。城市要进行完整的艺术设计,系统的进行形象设计。到现在为止,我们中国的城市我还没有看到一个,我看到的都是乱七八糟的东西堆在一起,以北京为最。北京一说抢救五湖风貌,中国一边抢救一边破坏,或者说以抢救的形式进行破坏,或者说以破坏的形式进行抢救。我只能看着北京一天天的新起来,一天天的高起来,但是一天天的没有文化。我们江南也是人文汇聚之地,江南不要走这一条路,我也希望上海世博会确实给我们带出一个榜样,使这个城市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设计和文化设计。也不仅仅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我们还要说旅游让生活更亮丽。

  最后说一下世博与旅游。应该说世博和旅游在几个方面形成了根本的改变。第一个是世界改变,世博会凸现了中国的大国地位。说句老实话,奥运会让我们扬眉吐气,但是我个人评价不高,这有点太较劲了,世博最好不要这样,世博会我们要从容,我们作为大国有大国情节这可以理解。大国情节应该是从容,应该是拥抱世界,吸引世界。但是毫无疑问,这是一个世界的改变。尤其是在世界经济危机过程当中,我们可以想象出来,世博会会成为明年世界的一个亮点。但是我们不应该认为这是我们自己的功劳,而是世界的功劳,因为这是一个世界的舞台。

  第二个就是形象的改变,突出以人为本,我们需要注重各个方面,但是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我们各种细节的体现。所以这样的一个过程,我想上海没有问题。

  第三是格局的改变。就是从旅游的角度来说,明年会有一个比较大的改变。我们倒不是说7000万人,其实7000万人是一种存量的浏览变化,其中也一定有一部分增量的变化。这个增量的变化,会使我们中国旅游产生巨大的亮点,但是东南亚和日本可能就会受到影响。在国内来说,整个长三角成为一个巨大的亮点,但是珠三角和环渤海就会受到一些影响,这个格局会发生变化。

  第四是配制的改变。我想世博会以后,上海应该成为全球的中心,现在要数的话大概是在全世界数第六、第七,这些大的城市群本身  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发展核心。这是四个根本的改变。这种改变既然具有根本性,我们就要研究这些根本性,我想这些根本性,第一个是机制上的一系列的变化,有一些甚至由不得我们。你既然干这样的事情就必须要接受国际规则,必须要按照大家遵守的,约定的游戏规则来做。这是一个根本性的。

  第二在里面我们要挖掘长远的商机,短期的并不重要。如果我们更多的看重短期的商机,很可能就把我们自己伤了。在大家都热的时候,一定要冷静,但是这里面长远的东西我们要好好研究,这是一个把握根本。第二个是总体的把握。这是一个中国的义务,我们并不要认为这是中国大国了,中国强盛了,中国又打了一个胜仗啊,这是我们的义务。第二是世界的责任,既然有这样的义务,我们就承担了一个责任,这个责任不仅是服务到位,这种责任更多的是文化的交融。所以奥运会的时候,我非常赞成北京搞了600多个奥运人家,这些奥运人家成了不经意当中的亮点,因为他最真实,可以和老百姓生活在一起。所以我想,如果受我们长三角的城市搞一点世博人家,可能也会很好。第三个是市场营造。这个市场不会  顺顺当当的就产生,世博会本身具有吸引力,但是也需要营造,尤其是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营造,尤其我们要注意文化的营造,长三角的城市具有这些优势,但是也有问题,就是同质化的问题,比如说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城市是千城一面,说起来都不错,但是确实有这方面的问题。第四就是联动的管理。应该说通过上海世博会会培育一个更好的皮质,因为本来长三角旅游区在全国就领过一个头。通过上海世博会这方面会更进一步的促进。而且凸现在旅游方面也会拉动其他的方面,打破我们地方格局的局面。真正的构造出一个世界第六,或者是第七,简单说就是世界最新的一个都市群。全球中心城区,所以很自然,上海世博会必然会成为一个乃是的凯歌。我们逆势而上,最终形成一个好的结果。

  第三个是国际操作。第一个是大国与小国,这些事情我们应该有一些体会,就是穷人最敏感,要处理好这方面的关系。第二就是高端与低端同样也要处理好关系,实际上高端是少数的,低端才是多数的。第三是大局与细节,大局上我们把握的不错,细节不到位,但是细节决定成败很容易一锤子把一锅都砸了。第四是环境与服务,北京奥运会的代价太大了。而长三角短期内环境问题我们也解决不了。这需要我们在服务方面更好的补足。第五是上海与周边,现在的配制方式不一样了,胸怀也不一样了。但是大体上有一个,就是上海吃肉周边喝汤,也有可能形成的是上海吃肉,长三角啃骨头或者是全国喝汤,但是怕的是根本就没多少肉。第六是散客与团体。如果形成这样的一个格局会是一个很好的格局,那个时候会形成海量的信息,让人无从判断。明年在世博会的时候,这个问题会更加的突出,会有大量的品牌性的信息充斥,最终客人无从着手,随时需要研究这个问题。第七是酒店与社会。最后是旅行社与发散,现在需要研究发散性的思维。这些问题都是操作的重要问题。如果说这些环节我们一个个的可以抓获,实际上领导的要求我们可以满足,我们自己的运行要求也可以满足,长三角和各地的关系也可以得到解决。

  最后一个就是过程的连接。大体上世博前倒计时一周年,建设推进宣传组织,现在来看建设格局已经调整过来了。全程组织工作还需要进一步的推进,比如说美国现在也不知道他会怎么样,但是世博会如果美国参加就会很丢面子,因为人家不当回事,而我们觉得是天大的事。

  第二个阶段就是世博中,第一个是搞接待,第二是组织活动,第三是形成系统的拉动,这个时候旅游要形成一个主体。

  第三个阶段就是世博后。这个大概有几个方面,第一个是把世博局形成是一个世界文化遗产的概念,而且从世博结束就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我觉得这是可以的。至少有一点,大体上申报一个遗产需要10年的时间,世界文化遗产不是我们的概念,必须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基本概念就是代表一个时代的典型性的东西,这就是文化遗产。所以世博会一结束就应该组织一个班子申报世界遗产,这应该是一个很有异议的事情。第二个就是功能转化,有一部分的功能需要强化,有一部分功能需要转化,有一部分功能要弱化。整个世博局成为城市的标志地,产业的成长地,文化的聚集地,生活的体现地。我们借助世博会的平台、影响拉动我们的总体。在各个城市实际上也都面临这样的一个问题,就是通过这样的一个发展过程,建设我们城市的标志地、成长地、聚集地和体现地。从而进一步的提升我们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提升我们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使我们的形象有一个根本性的改观,使我们的社会增加和谐。不是研究科学发展观吗?既然讲科学就要研究规律,就是要按照规律处理我们的事情,而不仅仅是按照领导的批示和要求来做,领导的批示和要求都是好事,但是这需要我们在具体工作当中来做。

  我想通过世博会逆势而上,会奏响凯歌,我想这之凯歌,也会让世界重视我们中国的力量,谢谢大家。

  骆新:非常感谢魏小安先生!魏先生以他丰富的旅游管理层经验和独特的视点,使我们在意识和操作上都收益良多。再次感谢魏小安先生的精彩演讲!这里要稍微介绍一下魏小安先生,魏小安先生之所以有这样深刻的理解,这是和他长期从事工作有关的,魏小安先生以前是在北京市旅游局工作,后来到国家旅游局工作,魏小安先生还担任过法国旅游局的顾问,在全国有很多旅游开发的地方,包括在国外魏小安先生都有很多的建树。接下来,我们将邀请本次创新论坛的第二位嘉宾,德安杰环球顾问集团CEO、中国旅游与经济台(香港23台)执行台长、《休闲》杂志执行副主编贾云峰先生。在这里,请允许我向大家特别再多介绍一下贾云峰先生。贾先生作为中国旅游创新传播专家的同时,还拥有中国国家旅游局自驾车特约专家、中国旅游与经济台(香港有线电视23台)执行台长和台北文化大使的身份。而早在他担任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旅游节目总制片人的时候,他就已经开始参与青浦旅游事业的发展,并且贡献良多。他是中国第一位驾车穿越世界的电视制片人和导演,同时也是一名国内知名的旅游创意专家,曾经被中国国民党名誉主席连战评价为“旅游业孜孜不倦的耕耘者”,同时也是本次论坛的主要策划人。今天他要给我们讲讲关于旅游创新的问题,怎么去创新?让我们有请贾云峰先生。

  贾云峰:非常感谢大家继续参加我们今天的旅游创新论坛。今天我首先跟大家汇报一个昨天发生的事。大家可以通过这进事情了解一下我一会儿要讲的内容。昨天我们开了这个论坛,发生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昨天我们非常感谢新浪网帮助我们坚决现场直播,新浪网对我们论坛进行直播,如果大家点新浪网的首页可以看到,而且这里有每一位嘉宾的发言。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昨天最有意思的是,新浪网晚上打电话给我,包括他们也给我们开设了专区和博客。他跟我讲说今天有14万人点击了这个信息,这意味着我们在这里开会有14万人跟我们一起开会。昨天易中天老师,常红老师,王玲锦局长,我们签约的一系列的都有。这个我要讲一些什么呢?为什么会产生这么神奇的效果呢?就是我今天要讲的内容——互动营销。

  颠覆性的区域品牌推广。我们在清华大学也开这个课,有很多县长和市长在开这个课,他们就想了解区域品牌怎么塑造。区域品牌有三个特点,第一步就是旅游品牌塑造,第二是旅游的推广,第三是旅游的销售。这是一个三位一体的概念。

  这里我特别要跟各位讲的是,找到传媒不一定就会实现传播。最近传播界有一个新的概念,因为我们都是从传统媒体出来,而且在平面、电视、网络都有过工作,但是我们的团队非常注重新媒体的营销和研究工作。我们现在发现一个非常棒的理论,叫互动营销。我总结出来,如果要进行新传播的理论,大概需要6个步骤,也是我们的6大理论。

  如何把产品进行宣传,如何让旅游局,旅游经典让大家成为关注的内容呢?首先要为旅游局找到一个概念,实际上就是六个字,树概念,讲故事。你要找到你的景点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你能成为第一吗?第二我们要为这个概念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要和领导讲,和旅游者讲,也有可能要和旅游的投资者讲。第一个就是要媒体的公认。你做这个东西,要从传媒人的角度考虑媒体对你这个是否感兴趣,要使媒体成为你的共谋者。

  第二个就是要必须跨界互动。一个品牌,一个产品如果说不是跨界宣传的话,那他是不完整的,所以我们的观点是要用一个理念进行跨界互动。

  第三,你的策划要有娱乐的元素。像超级女生,快男,这些都是娱乐的元素,包括百家讲坛都有娱乐元素。

  第四,是受众,我们要知道受众在那里,受众是谁。

  第五,是扩散传播。有很多的方式,今天我这里介绍几种方式,包括谷歌的方式都是非常好的传播方式。

  第六,是媒体共振。所有媒体一定要在某一个时间,某一个时刻,达到媒体的共振。这是我们的宣传的六度理论。满足了六度理论才可以进行宣传和推广。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