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刘国华:灾备管理应成为国家战略(10)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03日 15:01 新浪财经

  令人欣喜的是,我国各级政府在“信息公开”这一点上做法越来越开明。但是,仍有一些官员担心:把真实情况告知公众会引起社会恐慌,不利于稳定;开放信息通道,会让少数坏人造谣渔利。现在国际社会有一个结论:只有公开的、多元的、竞争的信息生产和辨识体制,才能让信息素质获得提升。须知,不但坏人可能造谣,官员和专家也可能欺瞒,只要他有渔利之机。因此,假信息必然有,也不可怕;怕的是用权力垄断信息管道,若此官员和专家不但可能欺瞒社会公众,也可能欺瞒决策高层。但是,假信息怕“阳光”,只要有他方不断有机会出来纠错、补正、辨识、辩护,信息就会经历一个“去粗取精”的过程,素质获得提升。政府部门若是把危机缘由和情势原原本本告知公众,就能争取到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并让公众与政府齐心协力,共度难关;相反,刻意隐瞒只会导致公众质疑政府部门的权威性,谣言迭起,并使其他部门延缓甚至错失妥善处置的时机。

  应该说明,现代信息科技的应用为实现“信息阳光化”创造了技术条件。从这个意义讲,灾备管理信息化对提高中国灾备管理的整体能力具有重大价值和深远影响。

  龙希成:新的灾备管理体制,军队似乎也积极参与其中,实施救援?

  刘国华:国际灾备界确认,军民合作(civil-military cooperation)是灾难救援的有效途径。不过,军民合作涉及两类平时在业务素质和作业规范上不甚相同的人群的合作,其中涉及整合程序(coordination procedures)也就是通常所谓“磨合”的问题。这就需要军民在平时的联合救灾演习和训练。

  龙希成:相对于唐山大地震时的封闭情形,在这次汶川大地震,中国政府以开放的姿态有选择地接受了一些外国救援组织到现场施救。

  刘国华:在灾备管理中,区域和国际合作是一大趋势。具体说,这种国际合作可以是区域范围内国与国合作,也可以是国际范围内国与国合作,还可以是确立区域内国家间的灾备合作条约。如东南亚联盟国家之间在2004年印度洋地震海啸以后就展开了迅速而有效的合作。当然,合作不限于政府之间,也可以是非政府(NGOs)之间;而且合作也不限于灾时救援和赈灾款物,还可以在灾备科研和管理领域。

  基于中国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易发、频发的情势,我认为,中国在未来应该加强与国际社会在灾备科研和管理领域的合作。在灾备管理——这个当今国际上很新的专业领域,中国与国际社会合作越深入、广泛,就越能在管理思维、理念、政策和组织执行方面获得快速提升。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经济社会获得空前辉煌的进步;今年我们也遭遇了两场灾难,灾备管理是战胜灾难的不二法门,而要提升国家灾备管理水平,靠我们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眼界和思想。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