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刘国华:灾备管理应成为国家战略(9)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03日 15:01 新浪财经

  联合国称此为“学校导向”(school-oriented )的灾备管理。其理由在于,“如果小孩都能做好防灾抗灾,那么人人都能”。在孩子身上培育防灾抗灾文化,对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抗灾能力,有事半功倍之效。孩子代表未来,他们如果明知哪些灾害威胁着他们自己和亲友,并且熟知如何消减这些灾险,就会高兴地意识到:他们防灾抗灾,就是为自己和后代和后代的后代“可持续的未来”,做最重要的工作。而且,孩子们一旦在学校学会了如何防灾抗灾,有处于跟他们的家庭和亲友分享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有利地位。因此,孩子们参与防灾减灾是提高社会长期抗灾能力的要途。

  龙希成:你认为公众如何参与到国家的灾备管理战略和体制中来?

  刘国华:公众对灾备的意识和理解(public awareness and understanding),有利于在社会各个层面培植一种“安全和抗灾文化”(a culture of safety and resilience at all levels),因而对于国家灾备管理的有效性极端重要:它通过防备、自救和社会互助的方式为国家灾备管理提供了最强有力的配合。因为,公众一旦学会了如何把灾难的危险降至最低,就会在潜在灾难真要来临时主动采取防御、消减和准备措施自救和互助。

  日常学会如何与自然灾害可能带来的灾险“和平相处”,灾前预警信号的传递,灾备管理知识和信息的公开,都可以对公众起到教育作用。教育的形式可以是学校或大学课程,也可以是非正规的社会网络和活动。当然,重要方式之一就是防灾抗灾演练。

  灾中和灾后的志愿救援和款物捐赠是社会互助的重要方式,也是灾备管理资源库(the pool of resources)的重要来源。这种互助既出自爱心,也源自对灾备的意识和理解。把从四面八方赶赴救灾现场的大量志愿者纳入整体的灾备管理规划,是提升管理效能的重要方面;同时,赈灾款物不光是一个爱心捐赠的问题,更涉及到有效管理的问题。

  灾备管理包括能力建设(capacity building)、科研(research)和教育培训(training and education)三大环节。能力建设当然是灾备管理体制的主体,但科研和教育培训对能力建设有强大的促进作用。教育培训有待公众的积极参与,自不待言。即便是科研,公众的作用也不可小视。宋瑞祥曾举“地震速报”为例,就是让公众通过手机、网络等现代技术往地震局发信息,报“烈度:强/中/弱”;地震局把这些信息标在地图上,连成一片,地震的位置和级度大致就出来了。须知,地震局所测“地震波”是地壳运动以声速传播,而公众“报烈度”是电磁信号以光速传播。这就是为什么发生地震时新闻记者跑在了地震专家前面;至少在时间上,公众和专家可以互补。

  这里要特别提出信息体制的问题。我们说过,信息是灾备管理决策与执行的基础。灾备业务流程、职能整合和行政体制扁平化变革,其基本前提也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才能使“基于分工的协作”管理模式成为可能,因为信息科技能够让海量的相关信息在同一个平台上高效集成。从管理者的角度来说,在手工管理模式下,正是因为无法实时获得整合化的高质量信息,被迫陷入“人海战术”境地。因此,现代灾备管理体制必须基于信息化。灾备管理信息化是一个新课题,值得详论;这里我只提出一个基本问题,很重要,这就是信息的“素质”(quality)问题。人们问:公众往地震局报“烈度”会不会造假?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