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日经济学家激辩工序分工时代的路径选择(2)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9日 16:38 21世纪经济报道
其结果是,巨大的外国资本流入中国,导致了电力、资源、环境等消耗的急速增长。反而,1-3或者7、8的转移并不很多。因此,对劳动力的需求,尤其是对大学毕业的知识劳动力的需求并不多。 堺屋太一指出,当今,转移成本最低的生产要素是资本。也就是说,中国如果继续充当零件生产和产品组装的“工厂”,资本、资源、环境、差距、大学毕业生失业等问题只能扩大。 “绿色发展”模式 “中国未来发展的前景是美好的。”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回应日本学者的担忧说。 他说,一方面,中国正处在大规模固定资产更新阶段。中国的设备很多是90年代初引进的,不符合现在的环保要求。同时,资源消耗率的要求,也要求企业一定要改造。“大规模固定资产更新将是推动中国今后一段时间经济增长的一个最重要因素”。 另一方面,民营经济在中国经济中已经占有重要作用。2005年,中国民营经济已经占到中国GDP的50%,2006、2007年,这一比例在继续提高。只要有盈利的机会,民营经济就会增加投资。 第三个因素是,中国政府把关注民生放在重要位置,包括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增加教育医疗的保障、廉租房建设等。 厉以宁说,上述举措解除了中低收入者的后顾之忧,保障制度实施后,将把中国民众的消费潜力挖掘出来。“广大农民的收入如果提高了,城市中的居民收入会更进一步提高,全世界哪一个市场像中国这个市场这么大?!” 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魏家宁则指出,中国政府的两型社会建设正在推进中。近期环保总局升格为环境部,与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人民银行等,相继推出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保险。由于外部性问题,环保方面存在市场失灵,需要政府介入。由于信息不完全、官僚主义、办事效率低等问题又导致政府失灵。因此,把环境风险纳入到金融风险考量中,通过金融手段促进环保事业发展,是一个较优的选择。 而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则强调,中国正在大规模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中,进入到了资源环境矛盾凸显期。在这种情况下,关键要通过包括上述举措在内的“绿色革命”,来实现经济从“黑色发展”向“绿色发展”的转变。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