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解决农民增收难要从流通产业入手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0日 13:35 经济观察报

  张育林

  商务部研究院流通战略研究部副主任、副研究员

  今年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46元,同比增长17.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2%。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3321元,实际增长14.8%,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3.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大约是3.12:1,这比2006年的3.28:1略低,但是远高于2000年的2.79:1。

  今年前三季度,农村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不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进一步拉大,农民增收仍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最大难点,不少地区和部门为此绞尽脑汁,苦无良策。我们认为,解决农民增收难问题的关键是要从大局和根本上改变发展现代农业和繁荣农村经济的思路。流通产业是激活全局、下好农民增收一盘棋的关键一着,是撬动农村经济的杠杆。

  流通产业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现阶段我国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仍然是家庭经营。2006年,我国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302元,其中通过家庭经营所获得的现金收入人均为2609元,占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的60%。因此,农民能否增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种植、养殖的产品能否顺利地卖出去,完成价值变现这“惊险的一跳”。

  发展流通产业,可以促进农产品增值和优质优价。通过合理化的购销渠道和优选配送路径,降低流通成本,还可以通过保鲜和减少农产品损耗促进农民增收,同时在大流通格局下,打造开放竞争的生产资料市场,可以为现代农业提供生产资料保障。

  不断扩容和交易活跃的大市场也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农产品流通、农产品加工业、农业服务业等领域的转移,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扩大农民就业领域,促进农民增收,增加非农业收入。在此基础上,吸纳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也提高了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工资性收入是现阶段我国农民另一大收入来源,仅次于家庭经营收入。2006年,我国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374元,占现金收入的32%,比上年增加了200元,增幅高达17%,高于家庭经营性收入近12个百分点。

  那么,中国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扶持农村流通产业的发展呢?欧美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在现代农业中,决定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的主导因素是市场需求。因此,欧美国家农业政策的重心是保护农民利益,是农产品营销与出口促进。这些国家凭借雄厚的公共财政力量支持农产品市场建设,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而形式多样的补贴则是其农产品流通政策的核心。

  反观我国,目前WTO协议中绿箱、黄箱政策所允许的对农业、农产品的补贴运用得不够,特别是直接补在市场环节、流通服务环节的很少。因此,我们认为,今后要积极研究制订和落实农产品流通的补贴措施,特别要在生鲜农产品等空白点加大补贴力度。参照日本经验,建立肉、菜、蛋等“农产品流通稳定基金”,国家、地方政府、经营者、生产者按60%、25%、10%、5%的比例出资,确保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此外,要加大农产品市场促销服务;加大农用生产资料价格补贴力度,并改进管理,减少中间环节,让农民得到真正的好处;对农产品流通和加工等贷款给予政策性优惠利率;对农民经营销售进行补贴,对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补贴。

  农村市场的特点是存在大量经纪人、个体运销商、私营中小企业,他们活跃了农村流通,促进了农民增收。但同时,这类市场主体规模小、功能单一,也造成流通环节繁多、流通渠道庞杂。农村市场需要适度的集中,借以提高质量管理水平、风险控制能力,强化对农村生产的指导作用。为此,当前需要重点培育组织化程度较高、

竞争力较强的农村市场“双主体”,即农民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

  从世界范围内看,农民合作组织是农村市场的“内生”主体。美国平均每个农场主参加2.6个农产品营销合作社,合作社销售额约占农产品销售总额的30%。2006年底我国各类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成员数已达3486万人。2007年7月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施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律地位得以确认,发展环境也将有大的改善。不过,相对于6亿的农业人口,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模和影响非常有限,与国外同类组织难以比拟。当前农民对合作社的认知还很低,很多农民或是仍然意识不到组织起来的必要性,或是不熟悉合作社的登记注册和规范运作。

  在这种情况下,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市场“外来”主体的引导与培育就显得更为重要。近年来广大农村涌现出一批从事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经营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一些原本源于城市、以城市为基地、主要从事消费品经营的流通企业也进入农村市场,把城市的连锁店、超市等等伸展到农村。再从四川绵阳和山东潍坊等地情况来看,一些大企业还发挥着牵头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农协的作用,这有别于其他国家,是我国农村市场的“特色”和现实选择。

  毋庸讳言,长期以来,对流通基础设施的认识不到位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我国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目前我国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总量供给不足,区域布局不合理,功能单一、利用效率偏低。因而,未来必须把农村流通基础设施纳入国民经济基础设施体系之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不断提高国债资金和预算内资金中用于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比例,并向鲜活农产品流通领域倾斜。

  相形之下,在我国农产品流通配套服务系统的建立和运作过程中,可以考虑以整合与利用已建成的“农产品出口信息网”、“新农村商网”等为手段,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所建立的网点及全国“五纵二横”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等为载体,协调海关、工商、交通、农业等部门,构建连接国内外市场、内外贸一体化的高效、便捷的全国农产品流通配套服务系统。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走进城市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