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汇查询:

会计业改革战开幕 企业匆忙上阵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0日 22:02 赢周刊

  □赢周刊记者 甄静慧

  中国改革会计准则,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是中国政府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改善公司信息披露及其可信度的努力之一。然而,这次新会计准则酝酿出台之迅速,推广运用之仓促,是令各界人士甚为惊讶和担忧的。

  企业“赶鸭子上架”

  新会计准则是2006年2月颁布的,但那时有关实施指南和细则均没有出台,仍停留在主管部门和学术界的争论阶段。当时,记者曾采访过多家大型上市公司的中层财务人员,他们居然对新会计准则的出台几乎一无所知,更别提参与任何培训,甚至很多人都没有收到关于新会计准则的思路和实施要点之类的资料了。

  广州市一家医药上市公司的财务经理告诉记者,真正意识到会计业改革之危时,已经是2006年11月了。其时一份关于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指南出台,所有企业的财务人员都被紧急召集起来,由专家和讲师进行培训。“培训的过程是封闭式的,很是煞有介事,但真正的培训时间并不长,就是一个周末而已。对指南的两天讲解下来,大家都感觉对新会计准则只是有个模糊的概念而已,只知道哪些核算方式需要作改变;至于改革的真正思路、对企业的深层影响、国际的惯例……甚至真正实施起来可能遇到什么问题等,都仍然摸不着头脑。”

  眼看着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新准则就要正式实行了,企业心里当然是很急。按照常规,这个时候企业应抓紧时间再吃透“指南”,甚至再组织参与更多的讲解培训。然而11月份恰是临近年末结算、

审计之际,即企业财务部门每年最忙碌的时间,为年末事务忙得不可开交的他们根本分不出精力来应付新会计准则的“指南”。

  是以,直到元旦过后,大多数企业的会计才发现,新会计准则已经悄然进入了实施阶段,他们对其却仍是知之不详。

  “那你们怎么保证正确运用新会计准则进行账目处理呢?”面对记者的疑问,几家企业的财务人员都异口同声地表示,“现在大家还在忙着年终结算,还没有开2007年的新账,不过财务软件经过一个月的调整,账目已经调整好了。估计开账后也只能是对着‘指南’生搬硬套,先尽量保证账目不出错,再慢慢去理解熟悉呗。”

  上市公司先当“试验田”

  上市公司财务人员“赶鸭子上架”式的应付态度,其实亦在情理当中——近年实现本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其改革模式并非颇具中国特色的“跃进式”改革。

  专家指出,欧洲是从2002年开始,大概花了三年时间来准备实施新的会计准则,最后到了实施阶段,企业尚且还出现了一点点的混乱;而香港是从2005年开始实施新会计准则的,到现在为止,部分企业还不能完全适应。

  而中国的会计业改革路比较激进,全面实施新会计准则的时间表(2007年首先在上市公司推行,2008年推广至非上市公司中的150家国有企业,到2009年,除了中小企业外,基本上所有企业都将完全实施新会计准则)虽然将历时三年,但首当其冲的上市公司实际上只有一个多月的准备时间。

  更何况,目前企业手头上拿到的“指南”内容还较“粗”,很多细则都没细化解释清楚,在“指南”之后,应该还会推出一份更细化的“讲解”。但是,直到新会计准则已进入具体实施阶段的今天,“讲解”仍没有出台的迹象。

  此外,欧洲、中国香港等地改革前的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并不如中国内地那么大,因此,即使同是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但他们的改革幅度并没有中国内地这么大,范围也没这么广,其改革难度相对小很多。

  在准备并不充分的情况下,用比别人少的时间,做比别人困难得多的事情……这就决定了新会计准则落地必然碰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并出现一定范围内的混乱。

  “不但是企业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就连主管部门自己也没酝酿成熟,以致更细化的‘讲解’至今未能出炉。为什么不能像欧洲那样酝酿成熟、理解透彻后再实施呢?那样就可以使企业不至于那么被动,也能减少很多问题和避免混乱的局面。”当记者问到一家制造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对新会计准则仓促“上马”的看法时,他不解地反问。

  被推着走的全球化

  暨南大学文管理学院会计学系的石本仁博士表示,这不单单是企业会计准则改革过程中独有的问题。事实上,中国仍处在改革的洪流中,很多制度都需要不断改革和完善。但由很多政策法规的出台都没有足够的时间酝酿,很多时候是被推着走的——向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也不例外。

  财政部会计司司长刘玉廷介绍,在会计准则改革上,最早触动财政部“神经”的是当年的“琼南洋”事件。

  1996年,厉建中创建了北京银事达经贸有限公司,作为“坐庄”上市公司南洋船务实业股份公司(原“PT南洋”,现为“琼南洋”)的一个重要平台。在经过1996年的亏损后,琼南洋1997年的主营业务收入奇迹增长近150%。在此后的六年里,厉建中的银事达公司幕后操纵琼南洋,不断通过作假手段获得非法关联交易收入,中华会计事务所也因此事被撤销——这一事件显现原有的会计制度中存在很多漏洞,关联交易所产生的问题不能及时暴露,自此之后,财政部开始紧锣密鼓地制订相关会计准则。

  但是,真正推动新会计准则快马加鞭出台的,却是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石本仁表示,中国入世后,市场的边界已经模糊了,走进来和走出去更加频繁。中国原有的会计准则作为一种商业语言,却跟国际完全不通用。很多外企因为对国内会计准则的不熟悉,放缓了投资中国的步伐;而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时候,也面临着对国外商业语言完全陌生而无所适从的状况。

  为了让我国的会计准则成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会计业改革势在必行。

  反倾销压力越滚越大

  迫使这一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加快的,是越来越严峻的现实形势。

  这几年随着“中国制造”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国商品大量出口欧美。但近年世界各国出口到美国、欧盟等国的商品,有4000多个品类被诉倾销,其中近1/3都是针对中国的。

  中国产品被指倾销的原因有很多,但会计核算制度与国际惯例的差异是主要问题之一。例如,欧美国家总是不理解,在中国产品的成本构成里,为什么原材料排第一位、其他成本排第二位、人工只是第三位。而按照国际惯例,产品的成本构成第一位应该是人工,第二、三位才是材料和其他成本。

  另外,在中国原来的会计制度里,会计核算上有很多应该列入成本的项目(如员工为企业提供服务所产生的退休养老保险等与服务报酬有关的支出),都没有强制规定列入成本;原有会计核算方式中对资产负债的计量,费用的计量等,都没有按国际惯例使用公允价值。

  因此,在反倾销案中,欧美国家总是指责中国企业的成本“不真实”,根本原因是内地的会计准则跟国外不接轨。

  在反倾销愈演愈烈的形势下,国内企业产品的成本计量如何才能让国际市场信服——这无论对于国家还是对于企业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压力。唯一的解决方式,就是会计制度全方位向国际惯例靠拢。

  记者了解到,2007年美国也将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只要中国同步推行新会计准则,则可以在三年内与包括欧洲、美国在内的几大经济体真正实现“共同”的商业语言——从必要性到紧迫性,新会计准则就是这么被一步步推着走向台前,几乎容不得一刻的喘息。

  有鉴于此,专家认为,现在实行新会计准则肯定会出现很多问题,只能等待问题出现再出台细则去解决。企业必须有这样的心理准备——用一两年甚至两三年的时间慢慢去解决问题,不可能在实施之初就把问题完全弄清楚。实际上,这就是摸着石头过河,让人去适应迫在眉睫的形势。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