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
从小康社会到和谐社会的转型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9日 15:53 《法人》
“和谐社会”绝对不是现实的赞美诗,而是我们要做出极大的努力才能逐渐实现的长远理想。 从小康社会到和谐社会的转型 肇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中国改革开放尽管集中体现的是“摸着石头过河”的经验主义哲学思想,但伴随这二十多年的历史进程的始终是一个人的一句著名话语:“发展是硬道理。”在这句话的庇护下,国人逐步摆脱了那些桎梏人们内心的所谓神圣信条,成功地把中国引入到发展经济的小康之路上。对于一个无法保障社会成员基本衣食需要的国家来说,没有什么事情比经济发展更为重要的事情了。即使在短期内不能实现全民收入的普遍同步增长,“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也绝对是一个有巨大吸引力的口号,因此“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顺理成章地成为了过去那个时代的政策导航仪。 有时候让我们困惑的是,尽管国民经济实现了持续高速发展,城乡居民财富也得到了不断累积,但我们发现整个社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棘手问题,人与人之间的彼此信任在消退,人与自然的矛盾愈发突出,每个人内心的安宁也被渐渐地打坡了。其实问题的症结很大程度上就在于现阶段我们怎么看待“发展”这两个字。如果只是狭义地将其理解为“经济发展”,甚至扭曲为GDP的高增长率,那整个社会势必为此付出巨大的成本,例如环境资源遭破坏,弱势群体的利益受漠视以及社会稳定的基础被侵蚀等等。 非常遗憾的是,我们已经处在这么一个非良性的社会生态之中,以至于国家经济发展的收益本身还不足以弥补那些我们已经失去的东西。在这种模式和框架中,我们一定禁不起以下的追问:这样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吗?是科学的发展吗?是稳定的发展吗?或者说,是真实的发展吗? 简言之,我们的社会不和谐了。那种空对空地颂扬“五千年以来盛世”的论调只能起到麻醉剂的药效,非但解决不了现实的问题,反而会起到掩耳盗铃的消极后果。只有正视问题、直面现实,我们才有可能在未来去开创真正的盛世。从这个意义上讲,“和谐社会”绝对不是现实的赞美诗,而是我们要做出极大的努力才能逐渐实现的长远理想。 首先我们应该反思一下,在大力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时候,我们忽略或者遗漏了什么没有。可以理解的是,改革总是由易到难、由浅及深,现在的情况是容易改的都已经改了,不容易改的每往前推动一步都显得十分困难。养老、医疗、教育、户籍、住房这些切乎普通民众利益的制度变迁始终处于一个个十字路口,谁也说不清下一步的方向在哪儿。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我们国家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治建设始终落后于热火朝天的经济发展,以至于二十多年的繁荣给不同的群体带来了差异迥然的利益分配结果。更令人忧虑的是,社会分化所形成的既得利益团体一改以往支持改革的面目,成为了下一步纵深改革的最大阻力。 经济学上的库兹涅兹倒U形曲线所反映的情形是:一个国家在经济增长的初期必然伴随着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只有到达某个顶点之后才会逐步实现贫富的均等化。然而,这样的理论模型描述并不能为当前中国已超过警戒点的基尼系数作辩护。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国目前所出现的财富两极分化趋势并非市场经济自身的因素而导致的,而是源于反市场经济的力量,具体地说就是两个字——垄断。公共领域的垄断导致了权力寻租现象的不断发生,经济领域的资源或经营权垄断导致了社会财富集中在少数企业的内部人(包括经营者和职工)手中,个体身份(城市户籍、行政级别)的垄断则反映了这个国家并行适用不同的公共福利政策,而话语权的垄断则掐断了民众表达不满,缓解紧张的通道,反而是为“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潮“复兴”打开了通道。 然而我们已经决定走向一条通往和谐的道路,也开始意识到口号式的呼喊起不到任何建设性的作用,更欣喜地看到实际行动的做出。一条引人注目的新闻是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12月20日与9个省(市、区)签署委托投资协议,负责对这9省份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中的中央财政补助资金进行投资运营。看来,社保大案之后,制度约束的意识正开始被树立起来,而这才是和谐社会的“王道”。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