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万亿央票滚雪球 流动性回收进退两难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22日 18:56 21世纪经济报道 | |
本报记者 徐可强 上海报道 6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下称“央行”)宣布从7月5日起,提高法定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相当于冻结了近1500亿的银行资金。 6月21日,央行公布将发行3个月期的央行票据(下称“央票”)200亿。此前6月20日,央行在例行的公开市场操作中发行第42期150亿一年期央行票据其参考收益率已经达到2.5746%,高出第40期一年期央票利率46个基点。 中信证券认为,央行回笼货币对冲流动性的既定政策将继续执行。而有统计数据显示,随着央票发行量激增,央行对冲流动性的压力正越来越大。 利息成本连年上升 据某基金公司提供的按央行官方数据计算的结果显示,从三年前(2003年4月23日)第一期50亿6月期央票发行起至今,央行已发行期限跨度从3个月到3年的央票共328期,票面总金额达71940.7亿元,由于大多数采取的贴现发行方式,这些央票共回笼货币7万亿左右,需支付利息1363亿。 从发行密度和规模上,央票的发行量早已超过正回购量,成为央行回笼货币的主要手段。 数据显示,发新票换旧票和对冲新增外汇占款,已使央票“滚雪球”式的越来越大,付息成本也是越来越大。 据央行网站数据计算,到6月22日止,2006年央行已发行3月期和一年期央票共43期,总规模21680亿元,接近2005年全年水平,占2003年以来全部央票发行规模的三分之一。 年度同期发行规模对比,可以更明确地显示这种变化趋势。 2005年同期(1月初到6月23日)央票发行总规模为13430亿元,扣除3年期的超长期央票,期限在3个月到1年之间的发行总规模为9880亿元。更早的2004年同期央票发行总量为6680.5亿元,而2003年仅为1950亿元。 发行规模激增的同时,央行为了回收流动性所付出的成本——央票的利息支出也不断增加。 根据央行公布的参考收益率计算,2006年起到6月20日央票共需要支付利息309亿元,加权计算的央票年利率为1.96%。与之相对比,2005年同期,扣除掉3年期央票的利息,央行的利息支出为229亿元。2004年、2003年同期的央票利息支出分别为120亿元和20.3亿元。 “滚雪球”弱化货币回笼效应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今年6月在上海表示,面对货币流动性过大的问题,美国采用不断提高联邦储备利率来控制流动性,而中国则采用了央行票据发行方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余永定在今年5月底就曾表示,2003年起央行出售央票回收流动性,是除去人民币升息和升值等重大调节手段之外,不得已且唯一的手段。 余称,首先,如果现有的金融政策没有大的调整,双顺差造成的大量境外涌入资金变成 外汇储备,流动性增加将造成利率过低和信贷货币增长过快,央行必须要发行央票对冲。同时,不断到期的央票也将释放流动性,必须有新票据给予对冲。因此两方面的共同作用,导致央行不得不不断发行,且规模越来越大。实际上,其对冲流动性的作用正在减弱。 除了发行规模“滚雪球”外,央票的参考收益率也在上升。今年以来的央票加权收益率已超过2005年的加权值1.93%。 余永定也认为,对冲流动性的增加必须使央票的利率足够高,而且对冲规模越大,央票的收益率就必须越高,对冲的成本也就越高。 为了提高回笼货币效果,余永定主张央行今后应该增加利率、 汇率等工具的使用,降低对央票的依赖。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助理何帆则认为,应成立专门的投资机构来运作外汇储备,将更多的外汇储备投向海外,降低国内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