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央行新规缓压人民币升值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16日 15:03 中国经营报

  作者:黄嵘

  4月13日,即将升破8元大关的人民币出乎意料地跌去109个基点,创下单日大幅下跌纪录。

  原因当晚得以揭晓。外汇管理局发布了《关于调整经常项目外汇管理政策的通知》,
进一步放宽了经常项目外汇账户、服务贸易售付汇及境内居民个人购汇等三项管理政策;同时还允许符合条件的银行、基金公司、保险机构可采取各自方式,按照规定集合境内资金或购汇进行相关境外理财投资。“这一通知的出台说明了央行正在积极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上海复旦大学孙立坚教授说道。

  一家新加坡银行外汇交易员分析道。“市场再次对人民币近期升值持怀疑态度。外管局六项新规的出台,令人预期人民币汇率近期不会做大幅调整。受此影响,部分热钱离场。”

  缓解升值压力

  “其实政策本身之外的意义显为重大。”渣打银行高级分析员王志浩评论道。“前期我们曾预期外汇储备将再增加2000亿美元,这一政策显然会对外汇储备的增加起到抑制作用。”不断高增的外汇储备,给货币政策当局带来了不小的调控难度,一方面释放出的基础货币,增加了通货膨胀压力;另一方面国际收支不平衡,增加了人民币升值压力。

  孙立坚教授认为,自中国外汇储备达到8536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一之后,央行就准备采取各种方法在存量和增量上控制外汇储备。前期吴仪赴美国抛出协议金额高达150亿美元的采购大单同样是在释放外汇储备的存量。而外管局新政策的出台则更多的是在控制增量。“央行希望不要再增加过多外汇储备。放宽经常项目外汇账户、服务贸易售付汇及境内居民个人购汇也是前期央行副行长吴晓灵提出的‘藏汇于民’的一种政策落实,希望企业和个人的外汇能够自己持有,并通过合格金融机构进行保值增值,而降低外汇储备的负担。”对于银行可以吸纳人民币存款,兑换成外汇投资国外固定收益率资产的新政策,孙教授认为,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缓解外汇储备的存量问题。

  新政策对市场的影响立竿见影,4月13日,人民币汇率又一次创下了单日最大跌幅。一位新加坡银行的外汇交易员告诉记者,其中一部分是因为有部分热钱离场。“前期,很多投机人民币的人认为,人民币将会以每日千分之一的涨幅升值,但观察近期央行的一些动作后发现,央行在放开汇率走势的同时,也正在积极采取措施,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投资者对于人民币进一步走强的走势出现了分歧,有些投资者开始迟疑离场。”

  不过对于央行日渐放开的外汇管理政策,渣打银行的王志浩也提醒道:央行对热钱仍旧需要警惕,那些非贸易非外商直接投资的热钱规模仍旧很大,并且流动性也很强。放宽政策后,也对监管提出了挑战。

  分散风险

  王志浩认为,这项《通知》的另一个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央行放宽了国内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的投资渠道。

  但一位国有银行的外汇交易员认为,让银行用人民币

理财去投资海外的固定资产市场其实增加了银行的经营难度。因为人民币远期还是看涨的,银行将客户的人民币换成外汇后再去投资,到期后还给客户人民币,从某种程度上,银行还要承担汇兑风险。如何设计这一
理财产品
,对于银行来说是一个挑战。要让这一产品的收益率高于银行的固定存款收益率的话,就必须找到一个海外产品,它的收益率必须高于人民币升值的幅度与国内定期
存款利率
之和。如果收益率不能高于这两者之和的话,银行便面临亏损的风险。“由于只允许固定收益类的产品,也就是说只能投资AA级债券。再加上收益率高的要求,因此也就是投资美国国债,现在它10年期的收益率为5.05%,5年期为4.97%,2年期为4.95%。如果人民币预期一年后升值3%的话,美国国债的这一收益率肯定是不够的。”该交易员说道,“我们银行需要好好设计一下这种理财产品。”

  王志浩分析说,这项新政策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它转变了国内持有美国国债的主体。原先由央行通过外汇储备购买美国国债的方式可能将会发生改变,这些国债将由银行、企业或者个人所持有。正所谓藏汇于民。

  一位政府智囊也赞同王的这种理解。他认为,其实这种方法也是一种两全的方法。因为央行也从各种渠道中获知,中国的企业和个人都在抱怨国内可以投资的品种太少,通过各种地下渠道去境外投资也不能获得保障。于是,央行便制定了这样一种政策,既能帮满足国内投资者希望去海外投资的需求,又能分散央行外汇储备的风险,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