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8000亿邮政储蓄踏上“返乡”路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06日 10:58 中国财经报

  李琼

  随着中国银监会对邮政储蓄的重新定位,本是主要根植于农村的邮储开始了其“返乡”的新历程,实现取之于农,用之于农的目的。

  此举可能释放的能量相当可观。到目前为止,邮政储蓄总计1.25万多亿存款中,近80
00亿来自农村。3.6万个储蓄网点中,2万个分布在农村地区。

  挑战不容忽视。在经历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纷纷撤点,农信社独臂艰难支撑等重重磨难之后,邮政储蓄银行能否心甘情愿将资金反哺农村?原本就颇有微辞的农村信用社,又会怎样面对这个改头换面的“老相识”?

  要扬长更要避短

  一个干净的、没有负担的“壳”,是邮政储蓄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占有重要优势。在2003年之前,邮政储蓄在央行的转存利率一直远高于同期商业银行交存央行的准备金利率。2003年以后,邮政新增的储蓄存款开始自主经营,绝大多数被投向大额协议存款,其承担的风险也有限。长期只存不贷的历史,使邮政储蓄集聚了大量质量良好的资产,可以轻装上阵。

  网点多,靠近基层,是其另外一大优势。不少地方几乎每一个乡、每一个村,都有邮储的储蓄代办员。这些人平时走村串户,为邮政储蓄存款立下汗马功劳,同时又积累了丰富的基层经验,对乡、村、户的经济状况较为了解。

  劣势则是贷款操作经验的缺乏。只存不贷的业务偏颇,导致邮政储蓄人才分布不平衡,长于吸储,而荒于放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认为,从邮政储蓄的现有人员构成、知识结构以及运作方式来看,邮政储蓄部门根本不具备对贷款风险的识别和控制能力,一旦开展零售业务,必将带来极大的经营风险。

  “冒冒失失就搞放贷,别说支农搞不好,恐怕把自己都给赔进去了。”一位有多年农村基层研究经验的学者这样说。

  要合作不要摩擦

  原本独此一家的农村金融市场,由于邮政储蓄银行的加入,格局出现变数。

  “两家现在的竞争已经很激烈了!”提起邮政储蓄,湖南某县级市农信社主任肖先生似乎有很多牢骚,“在我们这里,邮储给储蓄代办员的提成比我们高4个点,银监局也管不了。”从吸储来看,邮政储蓄技高一筹。除了监管环境较松外,更重要的是邮政储蓄的网络更加先进。“他们现在就可以全国通存通兑,我们这里要6月份才开通全省通存通兑,全国的联网恐怕要到明年了。”肖先生认为,如果将来邮政储蓄银行也搞贷款零售业务,双方在人才、业务上都会发生摩擦。

  庆幸的是,这样的担心看起来至少短期内不会成为现实。“从目前的实际来讲,邮政储蓄银行只有跟农信社以及其他商业银行合作一条路可以走。”中国社科院农村所副研究员冯兴元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邮储缺人是条“硬杠杠”,它短期内很难迈过坎。而农信社长期以来在农村信贷业务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完全可以将邮政储蓄的资金通过贷款批发的方式,交于农信社打理,实现双方的共赢。

  夏斌也认为,未来的邮政储蓄银行应定位于以“批发”为主的特殊商业银行,只将资金批发给其他金融机构获取利差。这对国家调控经济也有利。

  要放权不要集权

  目前农信社改革的做法是将基层的放贷权上收到县一级,理由之一是农村金融,尤其是贷款给经营农业的农民个体,风险大。

  “这是一种误解,好像农业贷款就一定亏本。”冯兴元说,“农业中很多是能赚钱的。比如养殖、种植等等,除非碰上疫病等,才会有风险。更重要的是,农户个体对信用的重视要超过企业。”他以自己在各地的调研经验指出,对于资金周转出现困难的问题,农户的正常反应是拖欠,而不是赖账,他们至多希望能获得贷款展期。

  对于上述需要具体分析处理的情况,只有扎根基层的金融机构才能进行正确的判断。冯兴元认为,目前集权的趋势不甚合理,因为上级机构不可能熟悉基层的状况。将来的邮政储蓄银行要想真正发挥支农的职能,必须要走放权经营的路线。至于风险的覆盖,应通过进一步放开贷款利率,乃至放开上限来实现。

  冯兴元的农村金融蓝图是:农村信用社继续解决目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集中资金搞好对“三农”的服务。邮政储蓄可以发挥网点遍及城乡的优势提供储蓄、支农贷款、汇兑、代理农业保险等业务,为“三农”提供比较完备的金融服务。邮政储蓄还可以发挥资金优势,将邮政储蓄的一定比例,用于购买农业发展银行的债券,增加农业发展银行资金,增强农业发展银行支农金融服务的实力。以此形成比较完备的支农金融服务体系。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