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专栏5:进一步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强对三农支持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21日 16:51 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农村金融的良好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条件。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认真执行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农村工作的部署,积极推进农村金融机构改革,不断提高为“三农”服务的水平。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以合作金融为基础,商业金融、政策性金融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系,金融服务已覆盖了绝大部分农村地区。

  积极推进农村金融机构改革。

    一是稳步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中国人民银行会同银监会制定并组织实施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资金支持方案,“花钱买机制”。2005年末,全国农村信用社资本充足率提高到8.03%、支农资金实力增强,年末,农业贷款余额10071亿元。

    二是积极推进邮政储蓄改革,调整邮政储蓄转存款政策。中国人民银行规定,自2003 年8 月1 日起,邮政储蓄新增转

存款利率从4.131%下调到1.89%;新增存款由邮政储蓄机构自主运用,可以进入银行间市场参与债券买卖,也可与中资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办理大额协议存款,与政策性银行进行业务合作,开展部分中间业务。

    三是大力发挥政策性银行的作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储备贷款、粮棉油收购调销贷款、“三粮企业”贷款快速增长。2005 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累计发放储备贷款722.5亿元,同比多投放147.7亿元;累计发放粮食收购贷款2086.5亿元,同比多投放470.1亿元。同时,审慎推进“三粮企业”等新业务发展,全年累计发放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工企业及其他粮食企业贷款237.2亿元。

     四是继续发挥中国农业银行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截至2005年9月末,中国农业银行有61.9%的机构网点、51.5%的在岗员工和34.9%的贷款分布在县及县以下,除本身的主要业务外,还为其他金融机构提供服务和业务支持,弥补这些机构在网点网络、科技支撑、产品种类等方面的不足。

  运用货币信贷政策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全国农村信用社的农业贷款和农户贷款快速增长,增速大大高于其他各项贷款,目前农业贷款占其各项贷款的比重已从1999年的40.3%提高到2005 年的46.7%。在加强信用户、信用村镇建设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农村小额贷款业务发展。2005年三季度末,全国在农村信用社35有小额信用贷款或联保贷款余额的农户数为71343613 户,占农户总数的32.31%,农户贷款余额为5676 亿元,占农村信用社贷款总余额的37.23%;发放过贷款证的农户数为82191976 户,占农户总数的25.39%。

  提供安全、便捷、高效支付结算服务。一是吸收农信社加入大额支付系统。目前,全国绝大部分农村信用社都接入了大额支付系统,农村地区资金支付清算的主渠道畅通。二是将农信社纳入同城票据交换系统。目前我国共建有同城票据交换所1936 个,这些同城票据交换所基本覆盖当地的农村信用社网点,确保了农村信用社同城清算资金及时到账。三是推行农信社支付结算代理制。对于暂时不能接入大额支付系统和小额支付系统的农村信用社可以通过城市商业银行代理其资金清算业务,进一步改善农村信用社的支付手段,扩大农村清算体系的覆盖面。四是开通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业务,农民工在打工地利用“银联卡”存入现金后,可以在家乡就近的农村信用社网点柜台提取现金,从而解决农民工汇款难问题。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明确要求:“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规范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中国人民银行将进一步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不断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支持“三农”发展。针对农村金融需求的特点,加快构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的农村金融体系。巩固和发展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成果,进一步完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发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金融功能和作用;坚持中国农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革方向;积极稳妥推进邮政储蓄改革,扩大邮政储蓄资金的自主运用范围,引导邮政储蓄资金返还农村。在农村金融市场方面,在加强监管、防范风险的条件下,鼓励农村金融组织和金融产品创新;发展适合农村的担保机构和担保方式;引导和规范民间借贷;培育小额信贷市场;发展农业保险和农产品期货市场。改善农村金融生态,健全农村信用体系;建立信贷登记、支付结算等比较完善的农村金融基础服务体系;根据农村金融机构的特点,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

   内容摘要

   目录

  第一部分 货币信贷概况

  第二部分 货币政策操作

  第三部分 金融市场分析

  第四部分 宏观经济分析

  第五部分 货币政策趋势

  专栏:

  专栏1:正确认识金融机构“存差”现象

  专栏2:外汇掉期

  专栏3:企业基本适应新的人民币汇率制度

  专栏4:经济普查:GDP 总量、速度和结构变化

  专栏6:我国资源价格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分析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