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2005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第五部分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21日 16:32 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第五部分 货币政策趋势

    一、我国宏观经济展望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渡期的最后一年。总体上,当前国内形势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从消费需求看,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逐步启动,这些都有助于刺激消费需求。中国人民银行2005年第四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城镇居民未来收入信心指数较上季提高2.4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居民增收信心较强。从投资需求看,固定资产投资存在一定不确定性,一方面,部分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产能过剩的不良后果正在显现;另一方面,在建、新建和拟建规模仍然偏大,投资仍然存在反弹压力。关键是在投资合理增长的同时,以市场为导向调整投资结构。从进出口看,世界经济仍将保持稳定增长,有利于出口保持一定增速,但也存在原油价格持续高位运行、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等潜在风险。

  此外还应看到,当前经济运行中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根本解决,还可能出现新的问题。一是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亟待调整。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式经营和经济增长过分44依赖投资、出口的拉动,是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两大突出问题。二是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灵活性面临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挑战。三是履行加入WTO承诺对我国金融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2006年末我国金融业将全面对外开放,金融企业将面临更激烈的竞争,金融改革、开放和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

  从价格走势上看,未来我国价格走势仍存在不确定因素。从上行风险看,一是投资反弹的压力依然很大,投资增长仍然会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这会对上游生产资料价格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带来上涨的压力;二是公共服务品价格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将会释放部分隐性通货膨胀,燃油、水、电、

天然气、煤炭等资源价格和
公共交通
等服务价格都存在潜在的上涨压力,一旦释放,定会推动未来价格水平的上升。从下行风险看,由于近年来我国消费品产能不断扩大,消费品供大于求的局面在短期内难以改变,消费品,特别是耐用消费品价格存在继续下降的风险;钢铁、电解铝、水泥等产能过剩行业的产品价格将继续面临一定的下降压力,会导致PPI下行;粮价走势存在不确定性,可能会成为CPI下行的因素。从居民对未来物价的走势看,中国人民银行2005 年第四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有41.7%的居民预测
物价上升
,较上季提高5.5个百分点,4.3%的居民预测物价下降,较上季降低1.7个百分点,居民对物价的预期并不乐观。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06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总水平上涨3%左右。

  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2006 年货币政策的预期调控目标是,广义货币供应量M2和狭义货币供应量M1分别增长16%和14%,全部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2.5万亿元。

  二、2006年货币政策取向与趋势

    根据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加强本外币政策的协调,增强货币政策的主动性和有效性,保持货币信贷平稳增长,稳步推进金融改革开放,大力发展金融市场,维护金融体系稳定,进一步改进外汇管理,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快速、健康发展。

  (一)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信贷适度增长

    完善货币政策操作体系,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及其组合,适时适度调控基础货币,保持货币信贷适度增长。完善公开市场工具和操作方式。合理把握公开市场操作的节奏和力度,有效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促进货币市场利率平稳运行,发挥对市场预期的引导作用。

  关注国际市场利率变动幅度和节奏,协调本外币利率政策。完善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强化对金融机构正向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强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再贴现等政策工具的协调配合。

  (二)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利率形成机制

    在巩固放开贷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政策的基础上,适当简化贷款的基准利率期限档次,推进长期大额存款利率市场化,研究推出利率衍生产品。完善中央银行利率体系,建立适时动态调整再贴现率等中央银行利率形成机制。进一步完善票据市场利率以及市场化产品的定价机制,合理反映期限和信用风险。培育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完善利率形成机制,提高中央银行对市场利率引导的能力。提高商业46银行、农村信用社利率定价能力,落实利率市场化改革政策措施。完善市场利率监测体系,提高利率政策的调控效果。

  (三)发挥“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结构调整的作用

    加强政策引导和“窗口指导”,促进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推动金融生态建设,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信贷产品,更好地贯彻“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合理把握贷款进度,优化信贷结构,积极加大对农业、非公经济、中小企业和助学、就业等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做好西部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相关金融服务工作。加强对企业自主创新的金融服务。支持合理住房消费,指导商业银行改进住房金融服务和风险管理。在健全个人征信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完善定价机制,促进金融机构拓展消费信贷业务。进一步完善信贷管理制度,改进信贷政策实施方式,提高信贷政策实施效果。

  (四)大力培育和发展金融市场,推动金融产品创新

    大力推动金融市场制度性建设,扩大直接融资渠道,改善金融资产结构,丰富市场层次与产品种类,培育和发展机构投资者,推进金融市场的整体协调发展。在规范发展已推出金融产品的同时,进一步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金融产品与金融工具创新,发展金融衍生产品,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加强市场基础性建设,配合新产品的推出,加快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增强市场透明度,完善市场约束与激励机制。加强金融市场监督管理,保证货币政策顺利实施,维护金融市场秩序。

  (五)加快推进金融体制改革

    在巩固成效的基础上继续稳步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进一步规范公司治理,建立起有效的绩效激励、风险控制和资本约束机制。深化政策性银行改革,按照“一行一策”的原则,针对各行的不同情况,分别制定改革方案,有目的、有步骤地分阶段实施。统筹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努力构建农村信用社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推动金融控股公司规范发展。密切关注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金融控股公司和交叉性金融工具发展状况,防范跨行业、跨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加快推进存款保险制度建设,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风险补偿机制。

  (六)推进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从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和稳定的需要出发,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发挥市场供求在人民币汇率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进一步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加快推进进出口核销、服务贸易和个人外汇管理改革,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拓宽资金流出入渠道,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加强对短期外债等资金流入的统计监测,实行资金流出和流入平衡管理。进一步完善多种交易方式并存、分层有序的外汇市场体系,积极推出新的外汇金融产品,鼓励金融机构以有效控制风险为前提积极进行创新,丰富企业、个人规避汇率风险的金融产品。

   内容摘要

   目录

  第一部分 货币信贷概况

  第二部分 货币政策操作

  第三部分 金融市场分析

  第四部分 宏观经济分析

  专栏:

  专栏1:正确认识金融机构“存差”现象

  专栏2:外汇掉期

  专栏3:企业基本适应新的人民币汇率制度

  专栏4:经济普查:GDP 总量、速度和结构变化

  专栏5:进一步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强对“三农”的支持

  专栏6:我国资源价格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分析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58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