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2005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第四部分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21日 16:18 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第四部分 宏观经济分析

    一、世界经济金融形势及2006年展望

    2005年,全球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美国经济增长强劲,欧元区经济缓慢复苏,日本经济复苏势头明显,亚洲和拉美地区的主要新兴市场经济体依然保持较旺盛的增长势头。国际原油价格持续高位运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是影响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风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5年9月预测,2006年全球经济增长将维持在2005年4.3%的水平,美国和欧元区增长率分别为3.3%、1.8%,比2005年4月份的预测分别下调0.3个和0.5个百分点;日本经济增长率维持2005年4月份的预测,为2.0%。

    (一)主要经济体经济状况

    美国经济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2005年GDP增长3.5%;各季同比分别增长3.6%、3.6%、3.6%和3.1%。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各月失业率均低于2004年同期水平,除2月份失业率达到年度最高点5.4%以外,其余月份失业率均在4.9%-5.2%的范围内波动。通货膨胀压力持续加大,全年CPI上涨3.4%,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各季同比分别上涨3.0%、2.9%、3.8%和3.7%。2005财年,财政赤字3190亿美元,比上年同比减少930亿美元。商品和服务贸易逆差继续扩大,达7258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多增1082亿美元,占GDP的比例也由2004年5.3%提高到5.8%。

    欧元区经济持续缓慢复苏。2005年欧元区GDP增长1.3%,各季同比分别增长1.2%、1.2%、1.6%和1.7%。失业率逐季回落,各季分别为8.8%、8.6%、8.4%和8.3%,但仍处高位。综合消费价格指数(HICP)为2.2%,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各季同比分别上涨2.0%、2.0%、2.3%和2.3%。据欧盟委员会的估算,2005年欧元区财政赤字约占GDP的2.9%。

    日本经济复苏迹象明显。2005年日本GDP增长2.8%,比2004年加快0.5个百分点;各季同比分别增长1.0%、2.2%、2.8%和4.2%。

    各季季节调整后的失业率呈下降趋势,分别为4.6%、4.4%、4.3%和4.5%。同比CPI从2004年的0下降到-0.3%,各季同比分别下降0.2%、0.1%、0.3%和0.5%,其中扣除新鲜食品的CPI在10月份由负转正,29但全年仍为-0.1%,与2004年持平。出口持续增长,2005年贸易顺差为8.78万亿日元,同比减少26.5%。

    主要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地区)的经济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亚洲的中国香港、印度、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和拉美地区的阿根廷、智利、哥伦比亚、秘鲁和委内瑞拉等经济体均取得较快的增长。

    初级商品价格上涨使俄罗斯以及非洲的部分国家受益。

    (二)国际金融市场概况

    美元相对其他主要货币总体走强。2005年12月30日,欧元兑美元、美元兑日元和英镑兑美元汇率分别收于1.1840、117.92、1.7211,美元对欧元、日元和英镑较2004年末分别升值12.67%、15.10%和10.28%。

    国际主要债券市场收益率窄幅波动,总体保持在较低水平。2005年,美国、欧元区和日本10年期国债收益率的波动区间分别为3.8-4.7%、3.03-3.77%和1.2-1.6%。2005年12月30日,上述三个地区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收于4.39%、3.30%和1.47%,比2004年同期分别上升0.17、-0.39和0.03个百分点。

    各国股市在波动中呈现出不同态势,其中欧洲和日本等主要工业国家股市的上升势头明显。12月30日,美国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比2004年末下降0.61%,纳斯达克指数仅上升1.37%,但英国金融时报指数、欧元区STOXX50指数和日经225指数则分别上涨16.7%、21.27%和40.24%。

    (三)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

    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于2月2日、3月22日、5月3日、6月30日、8月9日、9月20日、11月1日和12月13日分别加息25个基点,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升至4.25%。欧洲中央银行于12月1日将主要再融资利率、存款便利和贷款便利的利率分别上调0.25个百分点至2.25%、1.25%和3.25%,这是欧央行自2003年6月以来的首次升息。日本银行继续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将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设立的往来账户目标余额继续保持在30万亿至35万亿日元的水平上。

    英格兰银行在英国经济增长放缓、居民消费和商业投资增速下降的情况下,8月4日将回购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4.50%。

    二、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分析

    2005年,我国国民经济呈现出增长较快、效益较好、价格平稳、活力增强的良好态势,经济运行的稳定性有所提高,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有所改善,但经济运行中存在着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反弹压力较大、国际收支不平衡等问题。2005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18.2万亿元,增长9.9%,增速比上年减缓0.2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CPI)上涨1.8%,比上年回落2.1个百分点;贸易顺差1019亿美元,比上年增加699亿美元。

    (一)国内需求旺盛,贸易顺差大幅增加

    居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消费需求增速加快。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93元,实际增长9.6%,增幅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55元,实际增长6.2%,比上年回落0.6个百分点。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7万亿元,增长12.9%,扣除价格因素(2005年商品零售价格上涨0.8%),实际增长12.0%,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

    投资需求增势未减,特别是地方投资增速较快。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9万亿元,增长25.7%,扣除价格因素(2005年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1.6%),实际增长23.7%,比上年提高4.6个百分点。城镇固定资产投资7.5万亿元,增长27.2%;农村固定资产投资1.4万亿元,增长18%。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地方项目完成投资增速和数量都大大超过中央项目投资,成为驱动投资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2005年1-11月,中央项目完成投资增长14.3%,地方项目完成投资增速为23.6%。施工项目和新开工项目继续增加,截至2005年末,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18万亿元,同比增长29%;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6.5万亿元,同比增长32.4%。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共计8万亿元,增长28.2%,其中自筹资金占54%,增长36.8%,国内贷款占19%,增长18.2%,其他资金占18%,增长18.6%。总体来看,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仍然偏大,各方面投资冲动强烈,固定资产投资存在反弹压力。

    贸易顺差大幅度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上升。2005年全年累计进出口总额达到1.4万亿美元,增长23.2%,其中出口7620亿美元,增长28.4%,较上年回落7个百分点;进口6601亿美元,增长17.6%,较上年回落18.4个百分点;全年累计顺差达1019亿美元,创历史新高。从商品结构看,工业制成品顺差较大,而初级产品则保持大规模逆差。从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顺差354亿美元,占全部贸易顺差的34.7%,多增400亿美元,占全部多增额的57.2%,成为促使2005年顺差攀高的主要因素。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保持稳定增长,2005年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03亿美元,下降0.5%。

    (二)产出较大幅度增加,利润状况良好,企业家信心指数创历史最高水平

    2005年,农业实现增加值2.3万亿元,增长5.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3%;工业和建筑业实现增加值8.6万亿元,增长11.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4.9%;其中工业增长11.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8.6%,仍为经济增长的引擎;服务业实现增加值7.3万亿元,增长9.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8.8%。

    农业生产形势较好,粮食再获丰收,但农业基础薄弱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2005年粮食总产量达到4840亿公斤,增长3.1%。棉花产量570万吨,比上年减产9.8%;油料、糖料产量与上年基本持平。

    畜牧业、渔业发展势头良好。猪牛羊禽肉产量增长6.3%。但受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持续小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影响,农民收入增长放缓,农业生产发展后劲不足。2005年,全国农产品生产价格(指农产品生产者直接出售其产品时的价格)上涨1.4%,粮食、油料生产价格分别下降0.9%和8.7%,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却上涨了8.3%,农民家庭生产经营纯收入增长5.7%,比上年回落了7.6个百分点。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利润状况良好。2005年工业增加值7.6万亿元,增长11.4%,增速比上年回落0.1个百分点。分主要产品看,能源和主要原材料生产继续较快增长,电子产品高速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1.4万亿元,在上年增长38.1%的基础上再增22.6%,成本利润率为6.3%。中国人民银行2005年第4季度5000户企业问卷调查显示,企业对未来的经济预期仍然较好。企业家信心指数连续6个季度走高,创历史最高水平。调查结果还显示,生产要素供应紧张状况有所缓解;国内外订单有所增加,中小企业销售信心较强;设备利用率不断提升,大型企业投资意愿增强;企业资金周转加快,存货水平呈缓慢回落态势,企业经营状况不断改善。

    服务业较快增长。2005年,批发贸易零售业增加值增长11.4%,金融保险业增长9.8%,运输邮电业增长12.4%,房地产业增长5.3%,其他服务业增长8.1%。

    (三)各项价格指数平稳回落,居民消费价格低位运行

    1、居民消费价格(CPI)低位运行,但扣除食品的CPI呈小幅上升态势,特别是石油类能源产品和服务价格涨幅较大。2005年CPI上涨1.8%,比上年回落2.1个百分点。扣除食品的CPI上涨1.2%,比上年上升0.4个百分点。服务项目价格上涨3.3%,比上年上升了1.1个百分点。分季来看,1-4季度同比CPI分别上涨2.8%、1.7%、1.3%、1.4%,呈平稳回落的态势。

    2005年CPI涨幅回落的主要原因是粮食价格大幅回落。2005年粮食价格上涨1.4%,比上年回落25个百分点。粮食价格回落直接驱动食品价格回落,进而驱动CPI下行。2005年食品价格上涨2.9%,比上年回落7个百分点;由于在CPI统计中食品权重达到34%,因此2.9%的食品上涨影响CPI上涨1个百分点,而上年食品价格上涨影响CPI上涨达到3.3个百分点。

    CPI虽在低位运行,但通胀压力仍需关注。一是受国际原油和成品油价格大幅上涨的影响,我国汽油、柴油、液化石油气分别上涨15%、14%和17%。二是资源价格改革已经启动,2005年全国水价上涨7.8%;但电价调整幅度较小,仅上涨1.9%,但随着电煤价格的市场化,电价上调的压力很大。在燃气价格方面,国家发改委决定从2005年12月26日起改革天然气出厂价格形成机制,在全国范围内适当提高天然气出厂价格。此外,虽然2005年我国汽油、柴油、液化石油气有了较大幅度的上涨,但仍低于原油价格的上涨,形成价格倒挂,2005年我国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净亏损150亿元,涨价压力很大。总体来看,要密切关注价格指数的变化,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源价格改革。

    需要说明的是,受价格控制和价格统计方法本身局限性的影响,目前我国的CPI还不能完全反映真实通货膨胀程度。随着资源价格改革的推进,隐性的通货膨胀会逐步释放;随着价格统计方法的进一步完善,譬如权数的调整,CPI也有可能会有所调高或调低;但这些仅是通货膨胀计量方面的变化,对通货膨胀的真实程度没有影响,如同经济普查对我国GDP的调整未能改变我国实体经济的真实规模一样。

    对于通货膨胀程度和价格走势的判断,需要关注多项指标并进行综合分析。

    2、生产价格(PPI)7高位回落。2005年,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比上年上涨8.3%,涨幅比上年回落3.1个百分点;其中,燃料动力类、有色金属材料类购进价格分别上涨15%和14%。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4.9%,涨幅比上年回落1.2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的上涨高于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4个百分点,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利润缩减。

    分产品看,工业品出厂价格中,能源产品和有色金属价格上涨幅度较大。2005年,国际市场上布伦特、迪拜和WTI的原油现货均价同比分别上涨了42%、47%和36%,国际汽油、柴油价格(新加坡)的现货均价分别上涨了33%和40%。我国原油出厂价比上年上涨31.1%,汽油和柴油价格分别上涨21.2%和20.7%,均低于国际价格涨幅。煤炭价格上涨23.3%。钢材价格飞涨后转降,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产品价格比上年上涨4.7%,涨幅比上年回落14.2个百分点。有色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产品价格上涨11.7%。

    3、进出口价格均呈回落态势,贸易条件比上年有所改善。2005年,我国出口价格比上年上涨2.7%,进口价格上涨5.4%,均比上年有所下降。2005年4季度,贸易条件为99.9%,比上年同期提高1%。

    4、劳动报酬增加较快,劳动力成本增加。2005年前三季度,全国城镇单位平均工资12191元,同比增长13.4%。其中,国有单位平均工资12624元,同比增长13.1%;集体单位7234元,增长14.3%;其他单位12605元,增长12%。

    5、GDP缩减指数明显回落。2005年,我国GDP名义增长率为14%,实际增长率为9.9%,GDP缩减指数(名义GDP增长率与实际GDP增长率之差)为4.1%,比上年回落3.5个百分点。

    (四)财政收支状况良好

    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稳定性增强。2003年全国财政收入突破2万亿元,2004年突破2.5万亿元,2005年突破3万亿元。2005年实行以“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为主要内容的稳健财政政策,同时进行了多项财税管理体制改革,包括免征农业税、完善出口退税负担机制、适时调整部分资源性产品出口退税政策等。

    (五)行业分析

    2005年1-11月,工业39个大类行业中,大多数行业的生产、销售、利润和投资均保持较快增长,产销衔接水平较高,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烟草、燃气、电力的产销率均高于99%。39个大类行业平均成本利润率(以下简称利润率)为9.3%,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

     但经济效益在行业间差异较大,采掘业平均利润率为31.8%,比上年提高6.9个百分点;加工制造业为5.5%,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水电燃气平均利润率为2.4%,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2005年,全年新增利润最多的五大行业分别是石油开采、煤炭、电力、通用设备、农副食品加工;亏损行业有两个,分别是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受高利润的驱动,煤炭、石油等行业投资快速增长,煤炭开采及洗选业投资增长65.6%;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长29.7%。不同行业利润率之所以差别巨大,主要是因为部分行业垄断和资源价格扭曲。

    煤电油运供应增长较快,偏紧的形势有所缓解。2005年,煤炭产量21.6亿吨,增长8.4%。发电量2.47万亿千瓦时,增长12.1%。

    原油产量增长4.1%,原油进口量增长10.3%,原油加工量增长7%,成品油库存持续回升。运力方面,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铁路完成货运量21.09亿吨,增长6.3%;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28.15亿吨,增长18.4%;三大航运企业完成货运量6.55亿吨,增长11.4%。

    1、汽车行业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汽车行业迅速发展。汽车产量从1978年的不到15万辆,跃升至2005年的615万辆;其中1992年突破100万辆,2000年突破200万辆,2002年突破300万辆,之后每年平均以100万辆左右的规模递增。2002-2005年,汽车工业投资增速均超过了40%,2003年更是达到82.6%。2005年,投资额超过1000亿元,在短短4年间翻了2倍多。汽车生产能力相应急剧扩大,从2001年的267万辆,增长到2005年的800万辆左右。

    汽车行业结构逐步调整。2005年,我国存在汽车整车生产的省区达27个,生产汽车整车的厂家近200家,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04年我国前10大汽车厂家产量占全国汽车产量和销量均占84%,而2005年前三季度前10大汽车厂家销量占比降到了73%。汽车销售在经历了2001-2003年高速增长后有所减缓,销售收入增速从2003年的45.7%降到2005年的约8%,利润也有较大幅度下降。在市场份额和效益下降的压力下,汽车行业兼并和重组加快。此外,随着家用轿车市场的发展和加快实施汽车走出去战略,国内自主品牌获得稳步发展。由于近年来油价持续高涨,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相关政策的引导下,汽车消费向经济型、节能型方向转变,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市场占有率攀升。

    汽车行业的发展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进程以及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都起着重要推动作用。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和居民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行业政策渐趋完善,汽车行业发展存在诸多有利因素。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品牌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环保节能产品将是汽车产业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

    2、房地产行业

    随着宏观调控政策的贯彻实施,房地产开发投资进入稳步增长阶段,全国房屋销售价格涨幅趋于平稳。

    房地产投资增速平稳回落,经济适用房投资降幅减少。2005年,全国累计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58万亿元,增长19.8%,增幅减缓8.3个百分点。其中,商品住宅完成投资1.08万亿元,增长21.9%,增幅减缓6.8个百分点;经济适用房完成投资565亿元,同比下降6.8%,降幅比年初减少4.6个百分点。

    商品房空置面积增加。2005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5.58亿平方米,其中,现房销售面积2.42亿平方米,期房销售面积3.16亿平方米,期房占全部销售面积的比重为57.1%。12月末,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1.43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5.7%;其中,商品住宅空置面积831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2.4%。

    房屋销售价格涨幅趋于平稳。2005年,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上涨7.6%,比上年回落2.2个百分点。分地区看,2005年4季度70个大中城市中,只有呼和浩特、大连、深圳等三个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涨幅超过10%,上海、杭州同比涨幅均继续回落。

    房地产贷款增幅回落。2005年末,商业性房地产贷款余额为2.77万亿元,同比增长16.1%,增幅比上年下降12.6个百分点。但其中房地产开发商贷款余额9141亿元,增长17%,持续了自7月份以来的稳步上升趋势。个人住房贷款增速下降,2005年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1.84万亿元,增长15.8%,保持自2004年4月份以来的增速下滑态势。

   内容摘要

   目录

  第一部分 货币信贷概况

  第二部分 货币政策操作

  第三部分 金融市场分析

  第五部分 货币政策趋势

  专栏:

  专栏1:正确认识金融机构“存差”现象

  专栏2:外汇掉期

  专栏3:企业基本适应新的人民币汇率制度

  专栏4:经济普查:GDP 总量、速度和结构变化

  专栏5:进一步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强对“三农”的支持

  专栏6:我国资源价格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分析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58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